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
引言
京东双11请「男生克星」杨笠代言,意图吸引女性消费者,结果引发广泛争议,男性群体不满,股价大跌,营销翻车。
事件
双11原本是各大电商平台争奇斗艳的黄金时机,品牌方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目光。然而,京东今年的双11却因为一位争议代言人杨笠,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波。杨笠,作为脱口秀演员,以「男生克星」著称,曾在节目中发表了多次对男性的尖锐调侃,甚至涉及恶意贬低的言辞。这使她成为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不仅引发了男性群体的强烈不满,甚至不少女性也对她的言论感到不适。
然而,京东为了吸引女性消费者,竟大胆启用了这位争议人物作为双11的代言人,并在官微上大肆宣传。此举立刻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讨论,男性消费者认为京东此举冒犯了他们,纷纷发起抵制行动,甚至部分女性也对杨笠的代言提出异议,认为这不是女性独立自强的正确代表。最终,这场营销风波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京东股价大幅下跌,形象受损。
正文
企业营销,向来讲究精准定位、深度洞察市场需求。然而京东这一次的操作却令人匪夷所思,杨笠作为代言人,引发了全网的热议和抵制。这场原本意图借势「女性觉醒」的双11营销,结果演变成了一场公众情绪的爆发,而其中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首先,杨笠这位「男生克星」的形象,早已在大众心中贴上了「争议性」标签。她的脱口秀风格极具攻击性,尤其是对男性群体的调侃,频频越界,从最初的「穷男调侃」到后来的生殖器调侃,已经让不少男性消费者对她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感群体。京东此次选择杨笠为代言人,无异于在挑衅这群人群的底线。于是,抵制京东的声音迅速蔓延,甚至有人发起了「再不购物上京东」的口号。
京东可能本意是想借助杨笠的争议性,吸引眼球,尤其是激发女性消费者的好感。毕竟在某些群体中,杨笠的言辞被视为「女性独立」的象征。然而,京东似乎低估了当今社会中消费者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事实证明,不仅是男性对杨笠的言辞表示不满,很多女性也对这种所谓的「觉醒」产生质疑。她们认为,女性的独立自强,不应建立在贬低和攻击他人性别的基础上。杨笠的言辞并不能代表所有女性,更不应作为女性觉醒的象征。
其次,京东的这一营销举动还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在代言人选择上过于草率。代言人不仅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工具,更是品牌形象的延展。选择代言人需要考虑其与品牌的契合度、公众形象以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效应。而杨笠的争议性早已让她成为一个敏感人物,京东作为一家大型电商平台,居然忽视了这一点,直接导致了舆论反弹,显然是在市场洞察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再者,从企业形象和股市表现来看,京东的这一错误选择无疑给品牌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双11本该是一个激发消费热情、提升品牌形象的好机会,但此次事件不仅没有为京东带来预期的销售增长,反而影响了股价。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情感因素的驱动,而这次的事件无疑让一大批忠诚消费者感到被冒犯和忽视。很多男性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直言:「既然京东不尊重我们,那我们就用脚投票。」
然而,在性别议题日益敏感的今天,这件事也反映了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如何平衡两性之间的社会共识。企业营销中,不应以踩踏某一性别为代价来博取另一性别的好感。在这个充满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大家对性别平等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尊重始终是共同的底线。而杨笠的言论,已经触及了这个底线。
那么,京东是否能从此次翻车事件中吸取教训?代言人选择的错误,实际上是企业品牌管理的一部分失误。未来,企业在选择代言人时,必须更加慎重。不仅要考虑代言人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更要考虑代言人是否与品牌形象契合,是否能够传递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尤其在如今社交媒体影响力日益扩大的环境下,公众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一个不当的选择,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摧毁品牌多年积累的口碑。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避免在性别议题上冒进或迎合。现代社会的消费者,不再是单纯的性别划分,他们看重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输出。企业的营销策略应该更为包容、理性和持久,避免过度依赖争议性话题。毕竟,争议虽能带来流量,但负面影响也会伴随而来。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京东这次请杨笠代言翻车,你觉得代言人该如何选择?品牌又该如何把握性别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