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小伙1分钱点外卖差点被揍,商家哭诉:都是它惹的祸!

2024-07-17科技

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利,外卖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外卖行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截至2022年底,全国即时外卖配送订单已经突破400亿大关,外卖用户规模更是达到了5.21亿,几乎占到了全体网民的一半。

这个庞大的市场不仅包括日常三餐,还延伸到了下午茶、凌晨小吃等各个时段,可谓是全方位、全天候地满足着人们的饮食需求。

在这片看似繁荣的市场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浮现。随着各大平台的用户量趋于饱和,商家们面临着如何吸引新客户、留住老顾客的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卖券应运而生,成为了新的商机。对平台而言,外卖券是吸引用户的流量密码;对商家来说,它是揽客的有力工具;而对消费者而言,它则是实惠的代名词。

这看似一个三赢的局面,却也埋下了潜在的矛盾种子。正如一句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外卖券这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与冲突,甚至演变成了法律纠纷和道德困境。

二、2020年9月的一个平凡午后,杭州的小刘(化名)正如往常一样,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准备点一份午餐。他熟练地打开那个熟悉的黄色外卖App,开始浏览各种美食选项。

突然,小刘的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优惠:通过叠加各种优惠券,他竟然只需要花费1分钱就能点到一份丰盛的午餐。

小刘的手指飞快地滑动着,内心激动不已。"桀桀"的笑声不自觉地从他嘴里溜出来。他迅速完成了下单操作,心满意足地等待着这顿"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小刘并不知道,他的这个订单在另一端引起了轩然大波。在某家餐饮店的厨房里,老板王某(化名)正和几个伙计忙得热火朝天。

突然,订单机器发出了熟悉的"滴滴"声。王某随手撕下订单条,却在看到订单金额时惊呆了。"1块钱!?这是哪个混蛋点的单?1块钱吃什么饭!"王某的怒吼声惊动了整个厨房。

他粗略一算,如果真的按这个价格送餐,算上人工费、配送费和打包费,他至少要亏损8元。王某试图联系小刘取消订单,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平台上取消了订单。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开完会回来的小刘发现订单被取消后,又重新下了一单。

这次,由于叠加了更多优惠,小刘竟然用0.01元点齐了30多元的饭菜。王某彻底怒了。在炎热的厨房里忙活了一上午,又接连遇到这种亏本的订单,他的理智瞬间崩塌。

这个神经病搞我是吧?我让你搞我!"王某咬牙切齿地说着,拿起外卖单就冲出了店门,打算找到小刘狠狠教训一顿。当王某气势汹汹地来到小刘面前时,小刘完全摸不着头脑。

三、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突然威胁,他本能地后退并报了警。警察到场后,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判定王某有错在先,处以300元罚款作为对小刘的赔偿。

小刘接受了赔偿,但拒绝了道歉。他认为自己完全是无辜的,只是按照平台规则使用了优惠券。"他放了券就要能够承担得起,难不成以后凡是用券的,他都要去打一顿?"小刘愤怒地说道。

这起因1分钱外卖引发的冲突,不仅暴露了商家在面对优惠券时的无奈,也反映出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个小小的外卖券,竟然差点酿成暴力事件,着实令人唏嘘。

这个案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优惠的同时,各方都需要保持理性,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从表面上看,小刘和王某之间的纠纷似乎只是一起普通的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争执。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王某的行为其实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规定,让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地。首先,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一旦商家接受了顾客的订单,就应当履行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义务。

在这个案例中,王某多次拒绝向小刘提供餐食,已经构成了违约行为。按照法律,他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即便王某认为订单价格过低,也应该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不是擅自取消订单或拒绝履行。

四、其次,王某的暴力行为更是严重违法。【消费者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因购买商品而遭受人身损害的,有权获得赔偿。

王某气急败坏地冲到小刘面前,威胁甚至试图动手,这种行为无疑已经造成了对小刘的人身伤害。这不仅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还可能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寻衅滋事罪。

最后,【民法典】还规定,如果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可以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王某多次拒绝履行订单,已经丧失了作为商家应有的诚信。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自己带来了法律风险。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

王某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自己带来了法律风险。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使面对不合理的情况,也要冷静处理,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极端行为。

正如小刘所说,如果商家不希望消费者通过外卖券获得过多优惠,完全可以在发放优惠券时设置合理的使用限制,而不是事后采取违法手段。

这不仅有悖商业道德,更是在法律的边缘试探,实在是得不偿失。总的来说,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在经营过程中,商家应该更加重视法律风险,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要善用法律武器,通过正当途径解决纠纷。就在杭州发生这起纠纷的前一年,2019年,滨江市的某高校里,两名叫曾某和李某(均为化名)的大学生,正在上演着另一出关于外卖券的"好戏"。

这两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大学生,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打游戏。为了买游戏里的皮肤和角色,他们经常把生活费都花光,只能靠泡面度日。

五、一条神秘的QQ群消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天上真有白掉的馅饼!你还在为吃饭苦恼吗?私聊我,用券把价格打下来!"这条消息像一道曙光,照进了两个囊中羞涩的大学生心里。

他们对视一眼,决定试一试,反正他们的钱包已经空空如也,也没什么好损失的。按照指示,他们用新的手机号注册某外卖平台的新用户,果然获得了15元的外卖券。

就这样,他们花不到3块钱就美滋滋地吃上了一顿饭。尝到甜头的两人开始变本加厉。他们通过互联网大量收购便宜的手机号,用这些号码不断注册新账号,换取外卖券。

有时候,他们一天能够弄到3、400元的优惠,从此再也没为吃饭花过钱。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很快,他们发现了更大的"商机"——与商家合作"刷单"。

他们向商家承诺可以帮助"0成本获益"和"提高销售量",只需要商家给他们3-5元的红包作为回报。这种操作的本质是,曾某和李某利用大量的优惠券下虚假订单,商家不需要真的制作食物,只要点击"已送达",就能获得平台的补贴。

商家再给曾某和李某一小部分作为佣金,双方都能赚钱,唯独平台蒙受损失。就这样,两个大学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每个月还有数千元的收入。

他们甚至发展了一批"下线",抽取部分佣金。在他们看来,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他们的"聪明"操作,实际上是在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诈骗,不仅损害了平台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个案例反映出,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利益,往往会忽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只是在钻制度的空子,实际上却已经踩到了法律的红线。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还会对个人的诚信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曾某和李某的"聪明"操作并没有持续太久。2019年8月,外卖平台在核对账目时发现了异常,同月随即报警。滨江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将曾某、李某以及其他参与刷单的学生和商家一并抓获,以"诈骗罪"的罪名将他们送入了监狱。

这个案例引发了广泛讨论:普通消费者日常"薅羊毛"的行为,是否也构成犯罪?这个问题让许多人感到惶恐。然而,答案是否定的。

六、法律界人士指出,合理使用优惠券和诈骗行为的关键区别在于消费和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消费者使用真实信息进行真实交易,即使使用了大额优惠券,也不构成违法。

但是,如果像曾某和李某这样,通过虚假信息或者冒用他人身份获取利益,就已经踩到了法律的红线。更严重的是,他们还与商家勾结进行"刷单"行为,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薅羊毛"范畴,而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诈骗行为。

一旦金额达到一定数量,就会构成犯罪。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优惠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谨记法律的底线。

所谓"便宜没好货",过分贪图小利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违法的境地。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网络时代,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被记录和追踪。

即使一时得逞,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性使用优惠券,享受正当权益,才是明智之举。对于商家和平台而言,也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的诈骗行为发生。

只有各方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才能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外卖券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本应该是促进消费、惠及各方的工具。

七、从小刘被威胁到曾某、李某因诈骗入狱,我们看到了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商家而言,应该对自己发放的每一张优惠券负责,合理设置使用条件,而不是事后采取极端手段。

正如小刘所说,如果不希望消费者通过外卖券获得过多优惠,完全可以在发放优惠券时设置合理的使用限制。对消费者来说,要理性使用优惠,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钻制度的空子。

享受正当权益是应该的,但不应该像曾某和李某那样越过法律的底线。而对平台而言,则需要不断完善规则,堵住可能被滥用的漏洞。

同时也要加强对商家和消费者行为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只有各方都尽责尽责,外卖券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消费、惠及各方的积极作用。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外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