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黄河的一次改道,让中国损失1400平方公里国土!这下便宜韩国人了

2024-10-29科学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说起黄河,都知道它是咱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从源头到入海口,一路哺育了无数的生灵,孕育了灿烂的中原文明。

可就是这条德高望重的「母亲河」,有时候竟然也会「耍脾气」。 它不声不响地来个「变脸」,偏偏这一变,就让咱们中国白白损失了1400平方公里的国土!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肥沃三角洲变成「贫瘠之地」

这事儿,还得从1855年说起。

那一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的铜瓦厢决了口,来了个「金蝉脱壳」,改道夺路往北跑,不干别的,又去占了渤海的「河床」。

就这么一折腾,原本在江苏境内入海的黄河说「拐弯」就拐弯了,把苏北(江苏北部)地区几百年淤积而成的肥沃三角洲晾在一边不管了。

黄河这一北上,对苏北影响巨大。

数据显示,百年来这片三角洲的土地,每年都有近10亿吨被海水蚕食。一年一个样,海岸线那是一退再退,百年下来,足足后撤了20公里,土地面积少了约14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来源被切断,这片曾经富饶的土地慢慢地变成了贫瘠之地。土壤肥力下降,庄稼产量骤减,渔业资源枯竭,苏北百姓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过去,这里是鱼米之乡,现在,却成了不毛之地。百年巨变,苏北哪里想到,曾经养育自己的母亲河,竟会说变脸就变脸。

国土流失,便宜了别人

黄河这一「离家出走」,看似只是一次普通的改道,但它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中国,在这场看似偶然的地理变迁中,被韩国捡了个大馅饼。

事情还得从中韩黄海划界谈判说起。

在谈判中,中国坚持以大陆架自然延伸为依据,而韩国却力主「中间线」原则。这两种划界方式,表面上都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对中国却十分不利。

要知道,大陆架自然延伸,讲究的是「原有疆域」,而中间线原则,却是「一刀切」。

如果按照大陆架划分,基于苏北三角洲面积广阔,中国在黄海的那份「蛋糕」可就大了去了。

但如果用中间线,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后退,划界「中间线」也一点点往我这边挪。

中国的领海面积正在一寸寸缩水,而对岸的韩国,却在这场并非本意的「地理变迁」中渔翁得利,坐收渔业、矿产等海洋资源,这不是 「天上掉馅饼」是什么?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苏北海岸线每后退一公里,中国在黄海上就要损失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

这么算下来,这1400平方公里的国土流失,恐怕已经让我们在黄海的利益大打折扣。

简单来说,就是冥冥之中把饭喂到韩国嘴边!

屡次改道,水患不断

然而,让人更加唏嘘的是,这已经不是黄河头一回「变脸」了。

纵观历史,黄河多次改道,给中原大地带来无数灾难。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河南滑县附近决口,夺大沽河入海,史称「孟津决河」,一改就是700多年。

接着到了西汉,黄河又数次决口,泛滥成灾,甚至改变了当时的格局。

王莽篡位后,被黄河决口搞得焦头烂额,屡治不成,最后引发农民起义,刘秀趁势夺了他的江山。

到了宋朝,黄河三次大改道,一次比一次泛滥,每一次都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北宋初年,黄河在汴梁决口,形成了澶渊河。

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入侵,宋将杜充为了阻挡敌人北进,在滑县决堤泄洪,黄河又一次北移,夺泗入淮。

结果不仅没能在军事上阻挡金兵,反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元代,黄河又在兖州决口,横穿山东,直奔渤海而去。

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感慨「河患比战乱还要厉害」,不得不请来治水专家郭守敬。

郭守敬呕心沥血,终于把黄河的混乱局面给稳住了。

可百年之后,明初洪武年间,黄河旧病复发,又双叒叕夺泗入淮了。

清代,黄河屡屡溃决,泛滥成灾。

仅嘉庆、道光年间这六十来年,黄河就决口200多次,改道7次。

尤其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更是酿成了大灾难。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黄河没少「变脸」,每次都给华夏大地带来无穷无尽的灾祸。

可中华民族从来没向命运低过头。

一代代治河英雄,在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上,都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治河明珠,「束水攻沙」

「大禹治水十三载」,这是咱们治黄史上最早的传说。

相传大禹带领大伙儿,费了吃奶的劲,总算治服了黄河。

他总结出「疏导为上、筑堤为下」的治河方略,为后世治黄积累了宝贵经验。

到了汉朝,汉武帝又发动民众修筑河堤,一直到王莽时期,千里大堤基本成型。

学者秦晖先生对这段时期的治黄成果评价很高,说什么「名义上没治,实际上治了;工程没完工,但黄河安稳了。

」这千里大堤,给黄河立了道坚实的「防火墙」。

不过,真正让黄河安分下来的,要数明朝中后期的潘季驯。

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把传统的「摊洪利导」改成了「束水冲刷」。

这一招,成了明清治黄的指导思想,给后世治黄树了个大大的榜样。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陈潢更是精益求精,把「分淤导流,束水攻沙」的治河理念发展到了极致。

他修了纵横交错的丁坝,拦泥沙,疏河道,硬是让黄河连续60多年都老实了,一次决口都没出。

当时就有诗赞他:「黄河千古愁如梦,一夜平安陈石功。」

历史的事情已经发生了,1855年铜瓦厢决口导致的1400平方公里土地流失,我们已经无法改变。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如着眼未来,想办法补救。

古人常说,「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河流;治理河流,要从黄河开始」。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对黄河下游和入海口这些地方进行全面的治理。

这包括要继续加固和提高黄河大堤,提高抵御洪水和海潮的能力。

同时呢,对于河床的治理也要用更科学的办法,让泥沙淤积的速度慢下来。

就像小浪底水利枢纽这样的大工程,就起到了很好的拦沙和排沙的作用。

这种「控制泥沙」的方式,值得在更多河段推广开来。

当然,光靠修修建建是不够的,生态恢复和植被建设也同样要照顾到。

从黄河上游到下游,搞好水土保持,特别是在黄土高原多植树造林,不仅能减少泥沙流入黄河,还能保护水源,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

在保护国土的同时,我们还得加强海上军事力量。

近些年,随着我们国家的航母一艘艘下水,我们在维护海上利益、应对海上安全威胁方面的本事大大提高了。但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还要继续努力,不能松懈。

将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海军尤其是远洋海军的建设力度,健全海上作战体系,提高战略威慑和快速反应的本领。

只有海军足够强大,我们在海洋上的利益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信息来源】

1.新华每日电讯.2023-12-01【黄河故道行知录】

2.中国水事.2021-12-27【黄河值多少丨「暴脾气」的母亲河】

3.澎湃新闻.2019-06-13【趣看|历史上黄河改道的几个阶段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