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全球碳密度最高的生态系统, 仅占陆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30%的土壤碳 ,对调节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据统计,由于农业、畜牧业等生产需求, 全球大量湿地受到排水、开垦等活动的干扰 ,导致约21%的湿地面积减少。
那么,人为排水会导致湿地碳库迅速减少吗?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对 湿地排水与碳降解的关系 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a:湿地;b:湿地排水
01
酚氧化酶:湿地碳降解的密码
湿地巨量的有机碳积累得益于淹水造成的厌氧环境 ,这使得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受到了极大的抑制,碳分解速率远小于植物碳的输入速率。
此前,在欧洲和北美广泛分布的泥炭藓湿地中发现, 一类由微生物分泌的、降解芳香类有机质的氧化酶——酚氧化酶在厌氧环境中活性大为降低 ,是导致湿地有机碳降解缓慢的关键限速因子。
然而,除了泥炭藓湿地,全球还广泛分布着以草本和木本植物主导的非泥炭藓湿地。例如,我国三江平原湿地的优势物种包括漂筏苔草、芦苇等;若尔盖湿地的优势物种包括木里苔草、华扁穗草等。一些研究发现, 虽然人为排水导致湿地面积减小,湿地厌氧环境被破坏,但 此类湿地排水后,酚氧化酶的活性却不变,甚至降低 。这是为什么呢?
▲a:泥炭藓及泥炭藓湿地;b:苔草(非泥炭藓)主导的湿地
02
植物-微生物互作:全新视角
科研人员在2020年-2022年对我国30个经历了长期排水的内陆湿地进行了采样调查和分析,包括14个泥炭藓湿地和16个非泥炭藓湿地, 发现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进而调控酚氧化酶对排水的响应 。
与苔草等植物相比,泥炭藓能分泌大量酸性抑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在泥炭藓湿地中, 排水导致富含抑菌酚类代谢产物的泥炭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 ,植物抑菌代谢产物减少 ,进而增强了合成酚氧化酶的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土壤酚氧化酶活性,导致泥炭藓湿地有机碳降解增速,土壤碳含量在排水后迅速下降。
相反,在非泥炭藓湿地中, 草本植物为了应对长期排水导致的干旱及啃食胁迫,合成了更多的次级代谢产物 ,降低了合成酚氧化酶的微生物活性,进而导致酚氧化酶活性下降,土壤碳库表现得更为「顽强」。
▲不同湿地中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对酚氧化酶活性的调控
因此,植物代谢产物对微生物的调控作用决定了湿地酚氧化酶的活性。
植物-微生物联动 ,方能助力湿地碳封存。这个新视角对湿地碳汇功能的维持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4-02101-3
来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