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西安小伙研制出「隐身衣」,美国曾阻拦其回国,现已回国创业

2024-01-16科学

2009年,一篇关于「隐身衣」的科研文章登上了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的【科学】杂志。

该文一出,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轩然大波,无论是学界人士还是无关路人,得知了这个消息后,无不讶然。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尤其是无法理解文章高深莫测的实验数据的外界,他们都以为是【科学】杂志转型了,开始刊登天方夜谭了!

而圈内人的反应也相当一致,在精心推演实验数据后,纷纷称赞这是一项「梦幻 的未来科技」。

随着舆论的发酵,这篇文章的作者刘若鹏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若鹏,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生活在陕西西安的他,被老关中平原滋养得十分聪明,并且胆子也继承了「老秦」的「天不怕地不怕」。

仗着自己在物理和数学上过人的天赋,高中时就敢装成大学生,给在校大学生补习高等数学。

如此聪明的天才,在大学的选择上,也断然不会马虎,尚未毕业就拥有了4所国内高等学府的保送资格的他,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刘若鹏选择了浙江大学,因为它开了一个刘若鹏根本无法拒绝的条件。

浙江大学竺可桢混合学院,全校唯一一个以老校长命名的学院,其研究方向并不固定,其招收学员没有固定的培养方案,是浙大集「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于一身的特殊学院。

这所学院的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深深吸引了刘若鹏,他不是一个特别偏科的人,但对人生与梦想极有规划的他,还是希望拥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

可刘若鹏刚进入竺可桢学院还是经历一段小小的「不适应」,因为这里并不尽如外界盛传的那样,所有人都可以享有自由学习的权利,得到这宝贵无比的权利前,所有人都需要经历两年的「什么都要学」并接受严格的考验。

虽然来到竺可桢学院的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这两年中还是会有人掉队,给所有人不小的压力。

两年时间一过,刘若鹏才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由,回想过去的两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大为转变,繁重的学习压力压在身上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免不了抱怨,他也曾有过。

但到了后两年,自己选择研究方向时,过去两年的高压学习的好处就逐渐展现出来了,压抑了两年的灵感、想法在骤然放松下来后,与两年间学习到的知识碰撞在一起,让每一个人都毫不费力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刘若鹏也不例外,他在后两年的研究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此生最喜欢的数理领域,他的冲动和好奇转化为了无穷的动力,鼓舞着他不断在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在本科没有毕业时,已经多次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而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例外,都来自他在大三时接触到的「超材料」。

「做材料就像做饭。」

他用这种奇妙的比喻,来说明自己对「材料」领域的认识:

「以往人们通过烹、炒、蒸、煮、烤等方式,打断食材的纤维结构,让食物变得好嚼、好吃,这是用宏观的方法去改变物质的微观结构。」

而说到自己研究的方向时,他却一转「通俗易懂」,兴致勃勃地说:「而超材料,就是用微观的方式,按照指定结构形成新的人造结构,因为是人为组装的,你对它的结构会控制得非常好。」

要知道在他大三,也就是2003年那一年,人们对所谓的「超材料」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

那个时候,这个领域,更像是一群异想天开的人去将做梦想到的材料变成现实。

但那怎么可能?这几乎是所有人的看法,也是如此看法,让「超材料」领域在国内几乎不受任何重视,所有人都对刘若鹏所选的领域有莫大的疑惑和否定,甚至有人说刘若鹏这个孩子废掉了。

可在竺可桢学院,所有人自己的选择的路都是必须得到尊重和允许的,这是对坚持者的奖励,故而在许多人不看好下,刘若鹏顶着压力做出了一批成果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可国内终究对理论研究的发展并不重视,直到2008年左右,超材料才被美国正式定义,并列为美国国防部六大颠覆性技术之首。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美国早已经走在了研究存在幻想中的未来科技前列,而超材料就是一切的起点。

2006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全额奖学金的刘若鹏远渡重洋深造。

这是美国南部最好的一所学校,也是美国研究型学校中出类拔萃的存在。

刘若鹏选择了该校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这在旁人近乎「改行」的做法,却蕴藏着他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想利用电子技术,为超材料的「奔现」找到道路。

一个是材料,一个是电子技术,听起来毫不相干的两者,怎么能扯上关系呢?毕竟在正常人的认知里,材料跟「打铁」没什么区别,顶了天跟刘若鹏的形容一样,冶炼的时候加入不同的配比,致使集中东西混合在一起成为新的材料。

但这都是「老黄历」了,既然是「超」材料,当然有一点不一样,严格按照材料的归属来说,它应该更加偏向化学领域,但刘若鹏以数学、物理入手,打开则是另一个世界。

比如说,刘若鹏所发的那篇论文,在文中他提出的「隐身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像是变色龙皮肤一样,根据不同环境调节肤色,完全融入环境。

根据上文提到美国国防部对超材料的重视,你应该想到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在军事领域上会得到广泛应用。

而刘若鹏的「隐身衣」就是一种可以躲避电磁探索,为物体「隐身」的「隐身衣」。

浸淫物理多年的刘若鹏,经过几年探索,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可以违反物理规律的方法,去帮助一个物体逃脱电磁波的探查。

最早涉足超材料领域的时候,他就是对帮助物体逃脱电磁波的搜寻有莫大的好奇心,他之所以成功,并不只因为他比别人聪明,而是他在遭遇了自然规律这道「天堑」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翻过它。

在杜克大学,抓紧一切时机,吮吸知识的同时,该校浓郁的研究范围,给他研究的进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他也顺利找到了解决自己眼下难题的办法:发明一种可以稳定发射指定的电磁波频段的材料,在这种频段中,电磁波会自动转向,绕过被超材料覆盖的物体,造成「隐身」的效果。

2009年,刘若鹏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汇聚成那篇举世瞩目的论文,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各种称赞、名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却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

通过各方反应,尤其是美国的入籍邀请,让他第一次安静下来,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是怎样的「可怕」。

刘若鹏论文一出,在这个领域深耕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就断言,照着论文所描述的研究预期,军方将在未来5年内把这项技术运作军事领域。

届时,无论是陆地上的坦克还是海上的舰艇,使用这种材料都将规避微波探测系统的探查,这将是左右未来战场的一个关键手!

「隐身衣」的科技虽然在美国的土地上产生萌芽,但他一定要在这里开花吗?

尤其是依照彭德里所言,在未来5年内运用在军方?哪国军方?刘若鹏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中,在自己心里为每一个问题找到答案。

在这一场决定他与他的心血未来去向的思考中,他没有耗费太多力气,就想明白了一切。

后来,在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美国记者问及这样的「隐身衣」能否真正生产时,他立刻反问道:「你能确定坏人不会拿它去做坏事吗?」

美国记者一时无语凝噎,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坏事」?两人都十分默契地绕过了心知肚明的答案。

没过多久,刘若鹏拒绝了所有充满诱惑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带着研制「隐身衣」的团队回中国。

用刘若鹏自己的话来说,这一次「返乡」,是遗憾如今改变生活的科学,用得好的科学大多来自西方国家。

但这样的人才,美国怎会甘心放走?于是美国依旧如上世纪那般,发扬起流氓做派,在刘若鹏的回国路上,设下重重阻拦。

刘若鹏在登上飞机前,遭受了严苛的检查,所有的行李全部被打开,所有可能隐匿东西的地方,毫无保留地全部展现在了海关人员的面前。

甚至有一名成员的行李箱遭到了暴力破坏,在刘若鹏等人愤怒地注视下,这一切都被海关人员轻轻飘一句「怀疑夹带美国机密」解释。

到了最后,黔驴技穷的美国海关甚至想通过拖延时间,延误一行人的飞机。

刘若鹏心知不能如此放任美国人胡搅蛮缠,不断拖延下去的结果只会让回归祖国遥遥无期。

他便用拨打大使馆电话逼迫海关人员立刻放行,在他们的据理力争下,最终如愿以偿踏上了归国的飞机。

但刘若鹏的归国也并没有像无数爽文中写的那样,什么「一朝脱困遇风化龙」,统统都没有。相反,刚刚回国的刘若鹏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切从头再来,还有没有人支持下的坚持。

那时,刚刚过了26岁生日的刘若鹏,在深州创办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看似高大上的名字下,只是一支5人组成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草创团队。

更加糟糕的是,2009年的中国尚没有如今这般,将科技创新摆在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故而刘若鹏回国后,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场地。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从美国回来,会得到舒适的环境,优越的待遇。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

他也因此,常常沮丧到怀疑自己的决定。

「一夜之间,实验室没了,研究工具没了,投资没了……因为租不起房子,我们还曾经在一辆‘小破车’里办公。」

饶是如此,刘若鹏还是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80后,他知道有太多为中国崛起克服艰难险阻,奉献自己力量的例子了,他眼前的一切,与那些人相比,不值一提。

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为了没有电磁波干扰的实验环境,刘若鹏一度带着团队躲在深州一栋未完工大楼的地下车库进行实验。买不起的实验设备,就到处找被废弃的设备,修一修继续用。

就这样,在一到夏天就闷热难忍、蚊虫飞舞的地下车库里他们完成了关于「隐身衣」的先期研究。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0年,刘若鹏迎来了时来运转的时机,广东省大兴人才引进战略,光启所遭遇的困境,被省里所重视,得到了大量的资源。

有了支持的光启,不用再畏手畏脚的发展,场地、资金得到了补足的「隐身衣」项目开始快速推进,尤其是在吸引了全世界各地人才后,这种推进像是被插上翅膀一样,变得更加快速。

风雨之后便是彩虹,截至2019年,刘若鹏的个人资产已经积攒到了41亿元,在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名列第24名。

他麾下的光启研究院已经不再是5个人的「草台班子」,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创新人才的它,再也不复5个人都需要身兼数职,才能支撑研究院正常运转的窘迫。

在成果方面,拥有的专利总量占全世界该领域专利总数86%的光启,也可以大胆地向美国说一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而且光启不仅仅在超材料领域有所建树,目前在太空项目上也有了自己的足迹。

2013年,刘若鹏将目光放在了太空科技商业化上,他领导光启研制的旅行者号飞船,已经在2015年完成了太空与地面之间「临近空间」的试飞。

如果从一个侧面的角度表现光启与刘若鹏的成功,那或许就是,2020年光启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对手的忌惮正是对挑战者最好的称赞。

谈及自己的成功,刘若鹏时常谈到一个词「梦想」,他认为梦想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就是实现全人类共同的三大梦想——尖端技术革命,拓展生存空间,改变生活方式。

这个梦想很大,从已经快要40岁的刘若鹏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中二」,但他并没有这种自觉,反而兴冲冲地继续说:「把可预见的美好未来带到大家面前,让大家生活在科幻片里。」

如此回答,让饱经沧桑的人会忍不住地夸上一句「赤子之心」,但说这话的基础是下意识地忽略这个带着「赤子之心」的人也饱经沧桑。

他在蚊虫嗡嗡作响的地下室,生理、心理上遭受苦难的时候,满脑子想的一定不是什么日后的成功,以及眼下又多么苦,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

能成功的他「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哪怕是遇到巨大挫折,他也没有想过放弃,更没有沮丧,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思路发掘到了快乐。

「在如此严谨的考虑下,你都把东西做成这样,那说明里面蕴藏了太多人脑经过思维设计都无法预见的深刻的原理。」

说到这里,刘若鹏不禁被自己从前异于常人的想法逗笑了,他甚至有些手舞足蹈,继续说:「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你所得到的认知,这次创新所达到的境界,会是别人非常难超越的!」

「经过认真、精心的设计之后仍然出现的失败,是非常值得总结的,失败代表着更大的可能性,你会从中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如此看来,他的成功不光是有什么天赋,而是一步一步走来对自己的无比自信,自信自己一直走在对的道路上,这让他坚信,只要一直走下去,没有可能不成功,哪怕是一时的失败,他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乐观。

乐观和自信,或许这是我们唯一能从他身上学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