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量子力学里表明「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这里的「意识」指什么?

2024-08-27科学

量子力学,这门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充满了神秘色彩。其中,波函数坍缩的概念更是如同哲学思考般深邃,它关乎于观察和测量如何影响量子系统的状态。更具体地说,当一个量子系统被观测时,它的波函数会从一种表示多种可能性的叠加态,突然坍缩成只表示一种确定状态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意识的作用不可或缺。

早在1932年,美籍匈牙利物理学家冯·诺依曼在其经典著作【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中,首次提出了波函数坍缩可能与观察者的意识有关的观点。他认为,在量子测量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使波函数产生确定的结果。这种解释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因此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意识论的解释,类似于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固我在」,成为了量子理论中众多非主流解释中的一种。

然而,意识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的问题。将意识作为解释量子现象的基础,无疑是站在了科学的边缘。正如诺依曼所言,量子理论不仅适用于微观粒子,也同样适用于测量仪器,而所有测量最终都需要通过人的意识来判断,从而得出一个确定的结果。这样的解释,让意识成为了量子世界的关键角色,但这也正是许多人无法接受的地方。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意识论这一颇具争议的解释也在不断进化。1939年,伦敦的和鲍厄对意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认为,观察者的内在认知是感知事物客观确定性的关键。换句话说,只有当观察者的意识与被观察的量子对象相互作用时,波函数才会坍缩,从而形成一个确定的观测结果。

这种观点将意识视为量子测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参与者,进一步强调了意识在塑造客观现实中的作用。然而,这样的解释并没有消除人们对意识本质的困惑。意识如何与量子对象相互作用?它又是如何影响波函数的坍缩?这些问题仍然是未知之谜。

20世纪60年代,维格纳再次推动了意识论的发展。他提出,有意识的生物体在量子力学中扮演的角色,必定与无生命的测量设备不同。他认为,考虑到意识对波函数的特殊作用,传统的线性薛定谔方程在解释量子测量时显得不足,需要用更为复杂的非线性方程来取代。

维格纳的理论试图将意识的主观性与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相结合,但这种尝试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将意识作为一种物理过程来解释量子现象,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与科学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相悖。因此,尽管意识论提供了一种对量子测量的独特解读,但它也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争议。

面对意识论的主观性和唯心主义色彩,许多科学家开始寻求其他解释,以期找到一种更为客观和物理性的波函数坍缩机制。

1949年,德国物理学家约尔丹提出了一种热力学的解释。他认为,波函数的坍缩并非源自观测者的意识,而是一个真实的宏观物理过程。在他看来,微观粒子在测量过程中最终会留下宏观的痕迹,而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坍缩的本质应当是一种热力学不可逆过程。

随后,路德维希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了约尔丹的理论,认为测量仪器是一个处于热力学亚稳定状态的宏观系统。当受到微观系统的扰动时,测量仪器会向热力学稳定态演化,进而产生一个确定的测量结果。这样的解释避免了将意识作为量子测量的直接原因,而是将波函数坍缩看作是一个量子系统与宏观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

与此同时,退相干理论也在20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这一理论认为,量子系统的叠加态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干涉的状态,当系统与测量仪器或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后,就会发生退相干过程,从而转变为一种确定态。退相干理论揭示了波函数坍缩是系统与环境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仪器测量或人为意识的参与。这一理论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假设意识对物理过程的直接作用,而是用纯粹物理的方式来解释波函数的坍缩。

然而,退相干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从众多的可能性结果中找到一个特定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并没有取代波函数坍缩假设,而只是提供了一个扩展解释版本。此外,自发定域理论也试图解释波函数坍缩现象,它将退相干过程替换为一种随机过程,并引入了一些新的物理常数来描述这一过程,但这种做法同样遭到了物理学界的质疑。

在众多关于波函数坍缩的解释中,退相干理论逐渐成为了主流的观点。这一理论强调,波函数的坍缩是由于量子系统与复杂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量子态逐渐退去相干性,从而转变为经典确定的状态。退相干理论避免了对意识作用的依赖,而是完全基于物理过程来解释坍缩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科学界对于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要求。

尽管退相干理论在解释波函数坍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科学界普遍排斥将意识作为对物理过程产生直接作用的因素。这种排斥源于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即任何物理理论都应当基于可观测和可重复的现象,而非抽象的、无法直接测量的概念如意识。因此,尽管意识论提供了一种对量子测量的独特解释,它在现代物理学中仍然是一个边缘化的理论。

尽管退相干理论和意识论等各种解释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波函数坍缩的物理机理依然是量子力学中未解决的谜团之一。玻恩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虽然被广泛接受,但它并没有提供坍缩过程的物理解释,只是一种数学上的处理方式。主流的哥本哈根学派也无法解释波函数坍缩的本质,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实验现象来接受。因此,关于波函数坍缩的物理机制,科学界仍然在探索和研究之中。

在探索波函数坍缩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不仅要面对量子理论的数学复杂性,还要挑战传统的物理直觉。当前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可能还未达到完全揭示这一过程的程度。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关于波函数坍缩的这一量子力学中最神秘的现象,终有一天会得到更加圆满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