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Cell Host & Microbe | 李巍/姚煦/董立新合作研究揭示痤疮丙酸杆菌的基因和功能异质性

2024-06-28科学

引言

一提到痤疮丙酸杆菌 ( Cutibacterium acnes , C. acnes ) ,人们习惯于把它跟痤疮相联系。实际上, C. acnes 是正常人皮肤表面丰度最高的共生菌,对于维持皮肤屏障功能以及免疫稳态至关重要;我们前期研究还发现, C. acnes 在痤疮中的致病特点对于湿疹 (又称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 恰好是保护机制, C. acnes 代谢产物丙酸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产生IL-33,还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而抑制瘙痒。因此,深入探索 C. acnes 的特性及其与皮肤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4年6月2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李巍 教授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姚煦 教授团队以及香港城市大学 董立新 教授合作在 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Multi-omics Signatures Reveal Genomic and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of Cutibacterium acnes in Normal and Diseased Skin 的研究论文, 利用从健康皮肤、AD和痤疮患者皮肤分离的 C. acnes 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测序、代谢组测序以及功能研究,首次从单菌株层面揭示了 C. acnes 的基因和功能异质性。


该研究从健康人、AD和痤疮患者的面部、肘窝、前臂和足底部位分离培养了1200余株 C. acnes 菌株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健康皮肤和AD的 C. acnes 亚群多样性更高,且分别具有优势亚群;痤疮的 C. acnes 亚群多样性降低,其优势亚群与既往报道的痤疮毒力亚群一致。此外发现个体和皮肤部位是影响 C. acnes 基因组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C. acnes 具有开放性泛基因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在AD和痤疮来源的 C. acnes 附属基因组中差异富集。


C. acnes 基因组与 公共数据库 中的 C. acnes 和表皮葡萄球菌 ( S. epidermidis ) 基因组的整合分析发现,脂肪酸合成及代谢基因在 C. acnes S. epidermidis 差异富集。 C. acnes 基因组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毒力因子和耐药基因均明显减少,提示 C. acnes 基因组更稳定,携带更少的 抗性基因 。


研究还发现基因组异质性低的个体中, C. acnes 水平基因转移事件显著减少,附属基因组中代谢相关基因的水平转移可能有助于 C. acnes 适应不同的 生态位 。 C. acnes 附属基因组与核心基因组相比,正向选择 基因数量 显著增加。正向选择压力在特定生态位 (AD的肘窝和痤疮的面部) 显著增高,且具有与部位相适应的代谢基因差异富集。水平基因转移和选择压力共同塑造了不同疾病、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皮肤部位的基因组特征。


进一步通过 C. acnes 单菌水平的转录组、代谢组分析,揭示了疾病和皮肤部位对 C. acnes 基因表达的影响。脂质利用相关基因在AD来源 C. acnes 转录组中低表达,痤疮患者来源的 C. acnes 具有更活跃的能量代谢途径,并相对缺乏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高皮脂环境培养下的 C. acnes 具有独特的转录组特征,高皮脂环境增加了 C. acnes 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及促炎效应。此外,AD和痤疮来源的 C. acnes 代谢组的比较揭示了 C. acnes 在不同皮肤状态下脂质利用模式的差异;AD来源的 C. acnes 代谢组中肌肽水平显著增高,并可以缓解AD模型小鼠的皮肤炎症。


综上所述, 本研究基于单菌株的全基因组、代谢组和转录组整合分析以及体内外实验,揭示了基因多样性和皮肤生态位在塑造 C. acnes 种内菌株水平功能差异中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 C. acnes 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也为将来探索 C. acnes 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模式图(Credit: Nature Cell Biology )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4.06.002

责编 |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文章来源|「BioAr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