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非人类行动者」话题的思考

2024-02-02科学

笔者腊月出行东京这几天,巧遇东京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老友冯柳教授。提到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 ,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话题延展到了很多有趣内容。

科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

图灵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

曾协助英国军方破解德国的著名密码系统「谜」(Enigma),帮助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人们为纪念其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设立「 图灵奖」。图灵同时还是著名的男同性恋者之一,但不幸因为其性倾向而遭到当时的英国政府迫害,最终自杀。2013年12月24日,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宣布赦免图灵。

1950年,AI之父图灵(Alan Turing)首先提出电算机器会仿效人类思想的说法。他的主张引起神学界、数学界和哲学界争议批评。其中有神学家提出神赋予人类不死灵魂,使人类拥有非人类物种没有的思想能力。因为电算机器没有灵魂,它们便不可能如人类般去思考。图灵则认为,被造物会否被赋予灵魂,纯粹是造物者神自己的决定,人类只作为被神委派管理世上所有被造物的管家。

首先提出电算机器会仿效人类思想的说法▲

由于近年人工智能(AI)被视为「工业革命4.0」的核心科技,AI和所衍生的科技包括「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和「超级智慧」(superintelligence)便被认为能拥有谋划、做价值判断、自我学习、自我修复改善和执行行动的能力等。AI因此被认为拥有甚至能超越人类智慧的能力和潜能。AI、机械人、自动化系统和无人驾驶装置等,便可被概念化为「非人类行动者」(nonhuman agency)。

人工智能(AI)被视为「工业革命4.0」的核心科技▲

话题扯到了机器作为被造物,便可能拥有能像人类般思考和行动的能力,甚至拥有能超越人类智慧的潜能。于是,将AI概念化为「非人类行动者」具有适切性。

为更理解非人类行动者对社会科学的意义,我们有必要解释清楚「人类行动者」(human agency)这传统社会科学概念的意思。1852年,马克思曾经为「人类行动者」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一书中写道:「人类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一切并不是随心所欲而为之的;他们并不是在自我选择的环境下创造历史,而是在已存的,由过去决定并传递的环境下进行的。」

借鉴马克思的说法,人类行动者与生俱来一种能思考、判断、计划和决定采取什么行为行动的天生能力。而这主观能动性虽然一定受制于客观历史因素和结构性限制,但是行动者所决定的和采取的行动,也同时被行动者的价值观、信念、理想和承诺所指导和推动。换言之,人人天生都欲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去重塑个人命运以至集体历史,但结果如何则不由得行动者自己决定。

自此,「行动者」(agency)和「结构」(structure)便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辩证关系。具持久性质的结构(包括制度、法律、规则、系统、语言文法、文化风俗等)同时限阻了行动者的意志、决定选项和行动方案,但也容让行动者去利用、透过结构去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构具「二重性」(duality),能同时限阻及推助行动者。

自此,「行动者」(agency)和「结构」(structure)便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辩证关系▲

由于不是所有行动者都拥有同等条件、能力和自由度去利用或透过结构去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有人会比其他人更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也因为这个原因,社会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便大概可被分为两大派。

第一派是较侧重行动者的理论:包括符号互动学派、建构主义、自由主义和重视「集体行动者」的一些马克思学派。这一派偏向重视行动者可改变决定结构的能力。

第二派是较侧重结构的理论:包括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和政治现实主义等。这一派偏向重视结构规限决定行动者和结构性变迁的分析。

因为以上两派理论的原意,都是去解释个人和组织的行动;非人类行动者并非它们所关注。以AI为例,我们现在很难去提出判断AI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已拥有欲重塑结构和改变机器自己命运和改变历史的讲法,但我们不能排除这些潜在可能性。于是,虽然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论并不一样,但两者的核心定义和与结构之间的关系,都有相互参考性,甚至潜在共通性。

所以有人会比其他人更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

近年的战争研究发展也转向关注非人类行动者。一直以来,战争研究的其中一个关注点是非直接战争(indirect warfare)的演变。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为了以最低成本代价投入去达到政治目的,人类战争已经历了五代发展阶段。

第一代战争是典型的人对人在战场上的直接格斗,如直接肢体冲突和以冷兵器对抗等直接战争。

第二代战争出现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年欧洲爆发的大规模国际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 )和英国内战之前,并延伸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滑膛枪的研发成功,让人类进一步可使用更具精准度的间接战斗媒介(如子弹和炮弹),在战场内外同时使用,展开间接战争,武器包括来复枪、迫击炮、火箭、鱼雷和导弹等。

第三代战争一直都存在。包括间谍和策反战术,在冷战时期特别大派用场。渗透和妥协策略的使用,让战争大部分时间在战场外进行,目的是先将敌方军队从内部瓦解以至崩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效果。

包括间谍和策反战术,在冷战时期特别大派用场▲

第四代战争出现于冷战时,将政治和战争之间的界线模糊化,目的是在战场外将平民百姓转变成战士。结合资讯战、网络战、宗教极端主义、身份政治、社经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等手段,成为混合战术的一种。第四代战争也包括「大脑皮层战争」(cerebral cortex warfare):持续向对靶人口的脑部转输资讯去激发情感(如愤怒和痛苦),去刺激群众参与反政府示威等活动。

第五代战争则出现于冷战后。混合战更趋于间接化和即时化,并且透过「非人类动能」(non-human-kinetic)的军事行动进行,即包括使用AI和自动化系统所支援的机械人战士、自动化网络攻击、无人机群、无人控装设等「非人类战争行动者」(nonhuman war agency)。

这变化过程也反映,大概自从第四代战争开始,有谋划者提出人类行动者可被其他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本构成」的可能性。例如,使用AI控制的资讯战,透过社交媒体去进行大脑皮层战争和发动自动化网络攻击,达到政权易变的间接战争效果。

人类行动者可被其他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本构成」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社会学在美国复兴,直接向经济学的核心领域「企业」和「市场」发起了挑战,重点关注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确立了「网络分析范式」的霸主地位。

但是主流学者却只关注了网络中的人类行动者,而忽视了网络中的非人类行动。与主流学者不同的是,近年来在法国兴起的述行学派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行动者」的定义是广义的,既包括人类,也包括非人类。二者被统一于「异质性的复杂网络」中。但是,非人类行动者没有能动性,他们之间是怎么样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呢?「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人类行动者的「转义者」身份来实现非人类行动者的能动性,即人类行动者不停地把非人类行动者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转换出来,而且当人类行动者转译非人类行动者的角色时,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就互相交织,构建起了一个动态的、演变的、不可分隔的行动者网络。

因此,市场不是独立的人类一元行动者的结果,而是人类和非人类多元行动者共同建构的结果。所以,关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新新经济社会学」近年来在西方悄然兴起,未来可能成为掀起经济社会学领域研究的新一轮方法论热潮。

而是人类和非人类多元行动者共同建构的结果▲

近年渐受关注的外星文明生物等不可解释诸现象,也为非人类行动者增添另一层意义,即「外星非人类行动者」(extraterrestrial nonhuman agency)的智慧、决策、思考,判断和行动等研究。

总而言之,非人类行动者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和地球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假设,和启蒙时代信条。人类行动者只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其中一个单位,不单会被结构限制或推助,也会与非人类行动者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结构性关系。

渐受关注的外星文明生物等不可解释现象▲

【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宋·陆游

吕钓渭水滨,说筑傅岩野。
虽曰古盛时,得士盖亦寡。
天将启治乱,人才有用舍。
向非万牛力,孰与成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