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叫棍:旧时闯关东放山挖参人所用的摩尔斯代码,事关生死的麻达山

2024-02-22科学

都说野参是个宝,放山需要命来找。

堆堆白骨抛山间,活人不如一根草。

以上是流传于旧时闯关东放山挖参人群体的顺口溜,其中可见放山挖参的艰险。

在「历史百科杂谈」之前发布的 【旧时关东挖参人:一根索拨罗棍,有的暴富还乡,有的化身冬狗子】 一文当中,已经针对挖参人的命运纠结以及生涯艰苦进行了描述,有些意犹未尽。

在本文当中,特地针对「叫棍」的用法做出具体阐释,以飨读者老爷。

01

旧时放山挖参在进山的时候,必然会随身携带一根长约一米半的硬木棍,以铁梨木为最佳,赤榆次之。这根 硬木棍即「索拨罗棍」,也称「索宝棍」。

其中的「索」,意思是对大山的索取;而「拨」自然就是「拨开野草」,以便发现野山参的茎叶。

而在遇到豺狼虫蛇的时候,还可以用于自卫,甚至必要的时候可在棍头的卡口上安装柴刀,分分钟化身为长柄武器。

所以,「索拨罗棍」既是生产工具,也是自卫武器。

但「索拨罗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信息传递与彼此联络。

放山挖参人一般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五、七人结为团伙(必须是单数,不能是双数,寓意「去单回双」,即出山的时候带出大棒槌),领头人称「把头」,其他分别是里棍、外棍(左右两翼处在最边上的,所以也称「边棍」)。

把头拥有绝对的权威,不但要会观山景(据说可以借此推测环境是否生长野山参),同时还要懂得抬参技巧、山规忌讳、解梦占卦等。

在放山的时候,以把头为中心,彼此之间相隔二十米左右,一字排开,如同撒网一般寻找野山参,所以这种行为称「排棍」。

放山地点都是深山密林,所以虽然间隔只有二十米,但彼此之间却无法看到身影,如需联络的时候,正常说话声音根本听不到,因为粗大茂密的树木会阻隔声音传递。简单的文字形容,可能无法体会到深山密林的真实状况,在此以【宽城随笔】的描述为例:

「森林,满语为窝集,吉林全省有窝集四十八,大者恒千里,小者亦有百十里,参天蔽日,人迹罕至。果松、红松、香柏、黄杉、榆木、紫松等硕大之材,枝柯斜结,障壁天日……」

而如果高声喊话,一个是太费力气,另一个也容易招来野兽。

此外,放山挖参人都比较迷信,认为随便说话可能会冒犯山神,甚至他们对于动植物都有一整套代称。

而在放山挖参的时候,不可避免的需要彼此之间进行联系,于是「叫棍」应运而生——即使用「索拨罗棍」敲击树干,可以发出穿透力极强的声音,在密林当中能够传出上千米的距离。

02

正常情况下,放山挖参人会时间隔半袋烟的功夫敲击一下,很轻,这是报告平安,被称为「平安棍」,可以掌握彼此之间的位置,但这并不属于「叫棍」。

真正的「叫棍」是一种特殊的联络语言,具有轻重、长短、数量、节奏等方面的讲究,是有敲击技巧与方法的。

通常「叫棍」是由「把头」发起,以询问团伙中其他人的动向。

如果是找外棍,则是快速敲击三下:

梆梆梆!

然后再重复一遍:梆梆梆!

外棍的回应是慢敲三下:

梆——梆——梆!

再重复一遍:梆——梆——梆!

而如果是找里棍,则是快速敲击两下:

梆梆!

然后再重复一遍:梆梆!

里棍的回应是接连敲击六下:

梆梆梆梆梆梆!

再重复一遍:梆梆梆梆梆梆!

外棍离得远,很容易走散,所以联系更频繁,在「叫棍」节奏上是慢且短,而里棍离得近,自然是可以快且长。

即「把头快敲叫里棍,把头慢敲叫外棍」。

在有人发现野山参时候,则高喊「棒槌」,这时候如果把头听到了,则集合众人,发出的「叫棍」是连绵持续,且节奏欢快的: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如果把头没听到,则由发现者负责「叫棍」,在节奏与方法上与把头相同。

在一天放山即将结束的时候,把头需要集合众人共同寻找宿营地,这时候「叫棍」也是连绵持续,但节奏较慢的: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

03

如果「里棍」、「外棍」遇到了危险,或者是不小心受伤,则会发出「叫棍」:梆梆梆——梆——梆梆梆!

这时候其他人需立即向其靠拢,做好战斗准备。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的「叫棍」也是由里棍或者是边棍发出,这是谁都不愿意见到的!

因为,一旦里棍或者是边棍「叫棍」,那肯定是「麻达山」了。

麻达山,即在山林当中迷路,找不到团伙中的其他人,需要发出求助,这种「叫棍」也称「麻达山棍」或者是「打点棍」,其节奏很慢,但是力度很重:梆梆——梆梆!

不停重复。

这时候需要把头进行回应,即「接棍」,节奏是大三点,力度大:梆!梆!梆!

意思是:在这里,向我靠拢!

求助者在听到之后,马上对声音方向靠拢,并回应以:梆梆——梆梆!

把头听到之后,则继续「叫棍」:梆梆!梆!

一直到聚拢起来团伙为止。

但是,深山密林当中地形复杂,在进入盆地时可能麻达山的可以将「叫棍」的声音传出去,但是把头回应的「接棍」声却传不过来。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这就是挖参人闻之色变的「干饭盆」,当时有句话: 「为人不能丧良心,不然准进干饭盆 」。

这种「干饭盆」是深山密林当中的小型盆地,其中草木茂盛,密不透风,在里面很容易迷失方向。

有过深山密林穿行经验的能够知道,有时候一旦在山林里迷路,即使是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却根本走出不去。

最终折腾无数次之后,只能发出:梆——梆——梆……

这代表的是「绝棍」,外面的同伴干着急,却没有任何办法,眼看着同伴葬身于大山当中。

04

通过「叫棍」可以知道,放山挖参真的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所以放山挖参人大部分都十分迷信,在深山密林当中,他们所能够依靠的就是手中的「索拨罗棍」。

在晚上时候,众人会聚拢起来宿营,搭起来一个简易的土窝棚,并点起一堆堆旺盛的篝火。

篝火必须是由把头引燃,不准随意往火里扔东西,更不准对着篝火说不吉利的话。

而众人的「索拨罗棍」则是在睡觉的时候插在土窝棚前面,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索拨罗棍」来获得山神爷、老把头神的护佑。

可见,「索拨罗棍」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神性。

而使用「索拨罗棍」进行「叫棍」,其实也是具有旧时关东萨满文化的色彩。

在萨满请神(俗称「跳大神」)唱词(即二人转中的「神调」),有 「无事不敲文王鼓,有事才动武王鞭」 ,大神、二神所用的武王鞭与文王鼓,在敲击节奏与轻重上都象征着多种意思。

大概放山挖参人手中的「索拨罗棍」,就代表了请神所用的「武王鞭」。

05

在本文当中所列出的「叫棍」方式,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其他大部分已经失传——就如同放山挖参人一样,消逝在了历史的河流之中。

这其实是好事。

当年闯关东而来的放山挖参人,但凡有可供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没人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进入莽莽长白山林。

在今天,即使是当一个把大门的老保安,也足以饱食一日三餐——这,就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普通人所能够享受到的红利……

参考文献:

[1]吴樵:【宽城随笔】,锡成公司代印,1976.

[2]曹保明:【闯关东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