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中国科学界:光学泰斗王大珩说,真正高科技永远不能用钱买到!

2024-02-03科学

两弹一星的设备上都有他的身影,科学界有这么一句话,缺少什么东西就去找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

王大珩祖籍在江苏苏州,他1915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父亲王应伟是我国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有感于国家的落后,他放弃了科举,选择去到日本学习,学成之后报效祖国,因此王大珩才会在日本出生。王大珩出生后不久,父亲就选择回到中国,为中国效力。当时他父亲在日本东京气象台工作,还做到过台长,在日本的这一领域很有名气,但是,他父亲一直有着包裹的理想,尤其是1915年日本提出21条的时候,他父亲意识到日本的狼子野心,未来肯定会继续对中国不利,于是他放弃了在日本的广大前程,选择回到中国,与日本划清界限。

王应伟对日本提出的21条是十分愤怒的,因此王大珩刚出生的时候,王应伟给王大珩起的名字叫做膺东,义愤填膺的膺。回到中国后,他在北京观象台工作,做到气象科科长,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讲课,为中国培养人才。他的爱国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大珩,在王大珩的回忆中,他说到自己的父亲时,总是满怀敬意。

王应伟是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因此他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经常告诉王大珩,一定要认真学习,日后钻研科技报效祖国。不过最开始对王大珩进行启蒙的并不是他父亲,而是他的母亲周秀清。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有文化的人,在王大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认1000多个字,并且一些简单的算术问题一学就会。父亲见到儿子如同小神童一般,立刻决定提前送他去上学,并给他起了新名字,王大珩。

王大珩入学的时候,年纪很小,只有五岁,但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超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就被安排读二年级,在班上比其他学生都小很多,但王大珩的成绩一点不比他们差,反而经常名列前茅,次次都能拿到全班第一。这个好成绩也一直持续到后面,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科学和算学是全班第一,高中毕业的时候,甚至同时考上了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青岛大学。

王大珩经过考虑之后,选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读的是物理系,这与他父亲的影响有关,因为他父亲就是一个物理学家,经常给他讲物理方面的知识,还给他讲一些天文地理。在王大珩的回忆中,他小时候有一件记忆很深刻的事情,就是父亲拿了一碗,让他将筷子插进水中。王大珩照做了,然后惊讶的发现,筷子在水中竟然是弯的。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光学的知识,从此他就对光学有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长大后一生都在和光学打交道。

在清华大学中,王大珩学习依然优秀,1936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值得一提的是,王大珩在清华大学中有一个好友叫做钱三强,两人同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趣的是两人在大学刚见面时,还将彼此当做陌生人,结果熟悉以后,发现两人竟然在同一所小学上学,而且还在同一个班。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好友都在日后取得了大成就。

大学毕业后,王大珩在清华大学担任助教,半年后因为颇有研究成果,获得了奖学金,然后安排到一位教授的门下继续读研究生,学习的是核物理。如果他的学业能够完成下来,那么日后王大珩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核物理专家。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大珩的研究生学习并没有进行多久就被迫停止了,跟随周培源一起,离开清华大学,去到南京避难。周培源知道王大珩是有本事的,于是将他推荐到,南京的兵工署工作,从事弹道研究,后来跟随着研究所去到了武汉。

日本人的侵略让王大珩咬牙切齿,早在1935年的时候,北平的爱国学生发起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倡导者之一就是王大珩。日本全面侵华后,王大珩更是咬牙切齿,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祖国强大起来,而他最擅长的事情是科研,于是决定前往国外去学习,掌握技术之后回来帮助祖国发展。

1938年,王大珩报考了公费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英国的公费留学资格,前往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学习,学习的就是光学,他对这方面感兴趣,也知道这些技术在很多地方都用得上。很快他就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在1941年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跟随着有名的玻璃学家研究光学玻璃。

然而令王大珩失望的是,在这里的博士学习中,王大珩一直接触不到光学玻璃的制造,即使博士毕业,也只能在现成的光学玻璃上做文章。因为在当时,光学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领域都会运用到,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各个地方都能见到他的身影。王大珩不希望自己不是毕业后,连光学的关键材料光学玻璃都不知道怎么制造,于是他果断停止了博士学业,进入英国的一家玻璃公司成为一名实验员,利用工作的便利学习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这一学习就是五年时间,他终于掌握了完整的技术。

王大珩的科研本事是毋庸置疑的,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习的时候,刚进去没多久,就在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去到玻璃公司后,研发出优秀的测定仪器,被英国科学仪器协会授予了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这就是国际社会对他的认可。英国方面为了留住他,给他开出了很丰厚的条件,玻璃公司也对他有优待,但是王大珩心中一直挂念的都是祖国,因此在技术学成之后,他辞去了公司的职务,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1948年5月,王大珩回到香港,一个月后乘船到达上海,在物理研究所进行光学的研究。当时摆在他眼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在国民党的研究所中工作,第二条路是帮助我党进行工作,我党向王大珩发出了邀请,让他前往大连创建大连理工大学,并负责应用物理系的成立。没有过多的思考,王大珩就选择了我党,他知道国民党是腐朽的,只有我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前往大连的路上是波折的,因为国民党是不会允许这些高端人才到我党这边来的,在路上设下重重关卡,所以王大珩只能绕路,先从上海到香港去,然后从香港坐船去朝鲜,再从朝鲜进入辽宁。这一路的波折是非常多的,王大珩克服了艰难险阻,最终投入了我党的怀抱。多年以后,王大珩回想起当年的事情,觉得自己选择了最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王大珩被安排去建设我国的仪器研发制造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正式建立,王大珩担任馆长,负责进行光学的研究以及相关仪器的制造。王大珩将他在英国学习到的各项技术都无私的奉献出来,培养了许多人才。仪器馆成立一年多的时间,研究员们在王大珩的领导下,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光学玻璃。要知道当时仪器馆的设备是十分落后的,仍然能够生产出符合条件的光学玻璃,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王大珩在英国学到的知识在这里居功至伟。

随后,王大珩和研究员们再接再厉,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我国的光学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1958年时,六年的时间,就生产出八种精密的光学仪器,比如中型电子显微镜、红外夜视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等等,创下了轰动全国科学界的功绩。一年后,仪器馆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栅刻划机,三年后,仪器馆又研制出我国的第一台激光器,震惊了全世界。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生产的东西,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比如说,我国进行原子弹爆炸实验时,需要对原子弹的爆炸过程进行记录,但是人当然不可能站在这么近的地方去拍摄,而且拍摄的设备也很容易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普通的设备拍摄起来也难以详细记录。那些可以用的上的设备都被国外严格封锁着,根本不可能卖给我们。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王大珩挺身而出,将摄影机进行了改装,让它在各个方面都符合记录核爆的要求,为我国收集到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再比如说,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时,安装在卫星上的相机,需要有很高的清晰度和防震动技术,这些技术也是被国外严格封锁的,而王大珩和研究员们克服了层层困难,最终将符合要求的相机给制造出来,让我国首次成功获得清楚的卫星图像。

除了这些,还有诸如生产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改进靶场光测设备等等事迹,数不胜数,每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王大珩都能完美地完成任务,所以我国科学界才会流传这么一句话,「缺什么东西就去找王大珩」,这是一个多么顶级的称赞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