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电子五所杨晓明:标识体系推广关键在于大规模应用|走读标识

2024-03-14科学

「只要保障好企业应用时的标识质量安全,形成低技术门槛、低建设成本的良好应用推广模式,让企业‘用得放心,用得舒心’,就能够完成标识解析体系‘从建设到应用’的跨越。」

工信部电子五所软件与系统研究院院长杨晓明表示,要加快探索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资金引导,同时继续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应用成本。

创新实践:

「碳标签」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南方+: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推进标识解析建设,对推动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

杨晓明: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标识解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破除「信息孤岛」。通过统一的编码和公共的解析,为相关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生产资源赋予唯一的身份辨别码,实现社会生产活动中产品资源的快速定位和信息查询,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共享,以及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二是支撑安全防护。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中标识的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全球唯一等安全属性优势逐渐凸显,在数据可信采集、统一身份认证、安全接入认证、密码基础设施服务、恶意行为分析等方面赋能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三是提升企业效率。标识解析能推进实现各环节、各企业间信息的对接与互通,从原料、产品、仓储、销售、消费的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实现规划、设计、生产、出厂、售出信息的全面数字化交互,提升企业的价值,优化产品开发与业务流程。

南方+:刚才您谈到,标识体系有助于破除「信息孤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请问具体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杨晓明: 数据要素价值是以数据的流动性为基础的,主要通过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和资源配置优化作用为数字经济创造价值。作为数据高质量载体之一,标识解析能够大幅度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全面提升数据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标识解析通过提升数据流动性增强数据生产力。数据生产力的基础是数据的流动性,信息互通是数据生产力时代最本质的变化。标识解析能够帮助实现工业全要素、全环节的信息互通共享,以及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第二,标识解析提升数据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标识解析打通了设备、机器、物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底层标识数据,实现数据规模化及数据共享。而作为一种技术创新要素,数据赋能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实现要素价值的倍增。例如通过标识汇聚的生产数据分析处理,就能够优化生产管控技术,提升技术应用效率。

第三,标识解析能够提升数据带来的资源优化作用。数据可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服务社会生产生活活动,这是数据要素真正的价值所在。基于标识解析技术,我们能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间数据高速流通,更好地发挥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南方+:随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深入应用,还有哪些新的场景是有待我们入手的?

杨晓明: 制造业能源消耗大、体量占比高,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制造业。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节能减排,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通过标识解析系统,有效监测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协助政府部门统一收集、分析碳排放数据,针对性出台相关碳排放调控政策,提升碳管制效率。

对于生产端和消费端而言,近年来,「碳标签」被广泛提出,即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标识解析则是实现「碳标签」的重要技术途径,通过「碳标签」实现企业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碳足迹」追踪,帮助企业了解碳排放情况,有助于企业制定针对性的节能减排举措,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碳标签」有助于了解产品碳信息,进而做出明智、绿色的消费选择,为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挑战破局:

龙头企业带头应用可降低行业渗透阻力

南方+:企业在标识解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难题?

杨晓明: 我国标识解析系统总体上处于发展初期,仍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标识解析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数据管理、服务质量、多标识体系兼容等多方面具备其独有的需求特征,衍生出的标识数据安全、标识系统的信息安全及功能安全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标识解析政策适用性有待验证。标识解析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工程,其涉及面广,从体系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均需要有全面的考量和顶层规划。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与行业企业应用需求的多样需求结合度不高。

标识解析行业下沉深度不够。工业互联网标识属性的应用产品还不够丰富,当前主要停留在信息追溯管理层面,深度创新应用还有待发展。此外,标识生态圈不够完善。涉及软件系统、扫码终端、读卡终端、标签制作等方面的软硬生态的运行目前还是比较孤立,还需继续加强构建规模化的、稳定的标识解析生态圈。

南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举措?

杨晓明: 为进一步促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升标识解析的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按照以测促建、以测促用原则,在标识解析相关数据管理、服务质量、多标识体系兼容等领域加快标准研制,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标识解析系统的质量安全公共服务。

二是继续完善标识解析政策体系。政府部门应继续做好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出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管理办法,推动标识解析的标准规范和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当地的标识解析体系产业政策,统筹资金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率先示范。

三是培育壮大标识解析生态圈。完善标识体系的软硬协同发展模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开展标识解析应用,在供应链管控、产品追溯、车间物流、远程运维等重点场景形成行业标杆,减少标识解析向行业渗透的阻力。

南方+:对企业来说,标识解析的建设短期内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情况。如何提升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杨晓明: 标识解析的建设是一个随着标识技术不断迭代更新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资源投入,产出效益也是前低后高。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应用成熟度和实施成本的角度,标识解析的产业链不够成熟,从生产商到服务商的数量都比较少,导致目前标识解析的实施和应用成本都比较高;另一方面,从标识体系商业价值角度,实施企业难以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到标识解析的潜在价值,又由于标识体系落地过程中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但短期效益较难体现,导致企业落地标识解析的动力不足。

对此,我也有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标识解析的推广应用,降低标识解析应用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创新应用模式,探索标识解析运营模式、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商业模式变革及价值实现。

生态繁荣:

标识解析与产业集群、金融资产协同发展

南方+:从目前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标识解析体系还存在日均解析量远小于标识应用量的情况,您认为应如何提升标识解析应用的活跃度?

杨晓明: 一个地区标识解析系统的日均解析量能够衡量当地标识解析应用端的活跃度。日均解析量小于标识注册量,这种现象说明企业端标识解析的应用活跃度有待提升。我们必须突破当前阻力,实现标识解析体系「从建到用」的跨越,真正发挥标识解析体系的核心价值。

一是探索良好的应用推广模式。一方面,通过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牵引,将成熟的标识解析应用向外推广,让各类型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进入标识解析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在企业应用标识解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在某部门、某环节应用先行先试,然后逐步推行到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二是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体系。一方面,明晰各流程的安全责任,规范标识解析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质量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加强标识解析防护能力、数据安全治理能力、安全监测能力,保障标识解析的质量安全。

三是形成较低的标识应用门槛。一方面,搭建标识解析体系接口平台,降低标识接入企业的应用技术门槛,让各种工业企业信息系统在低代码情况下进行标识体系一体化;另一方面,需要重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通过统一接口和数据规范,降低企业标识的建设成本、转换成本和应用成本。

南方+:广州的国家顶级节点如何利用区位与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杨晓明: 目前,广州的国家顶级节点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广东模式。我们要进一步做深做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建设,加快华南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

第一,将标识解析融入到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目前广州有400多个产业集群镇,在产品追溯、防伪防串、市场营销、质量监督等方面有强烈需求,相关服务商要加强对接,搭建应用以及场景,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推动标识普及推广以及落地。

第二,将标识解析融入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工业园区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产业集聚度高、企业关联性强、转型共性需求突出的特点,是发挥标识解析赋能作用的重要载体。利用标识解析等数字化技术赋能园区发展,在提高园区管理水平、改善园区营商环境和提升产业吸引力上有着极为广大的应用前景。

第三,将标识解析融入产融协同发展中。标识解析体系能够赋予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通过标识解析系统,相关敏感、重要的信息从源头搜集到信息传递均更加稳定可信,产融双方的链接也会更加稳固可靠。所以,广东应推动标识技术在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关联,通过标识解析体系解决融资过程的产业环境、征信服务与担保体系等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信息和价值流通起来,把「服务实体 互利共赢」落到实处。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调研】高欣 王子彰

【支持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