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关于姜萍,中科院士袁亚湘:凭刷题获得高分的人大多没有创新能力

2024-06-26科学

关于姜萍,中科院士袁亚湘:凭刷题获得高分的人大多没有创新能力

站在讲台上,我看着眼前这群埋头刷题的学生,心中突然涌起一丝不安。他们是否真的在学习,还是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就在这时,一则打断了我的思绪:中科院院士袁亚湘近日发表惊人言论,"凭刷题获得高分的人,大多没有创新能力!"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在教育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师,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分,真的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吗?那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未来真的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吗?

回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刷题"这个词早已根深蒂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学习的代名词。家长们不惜重金购买各种习题集,老师们绞尽脑汁出各种难题,学生们则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这种现象,在升学压力大的年级尤为明显。

当我看到一些学生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手足无措的样子,我怀疑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出了一道需要创新思维的题目,令我意外的是,平时成绩最几个学生反而显得无所适从,而那些平时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却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法。

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啊,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又该如何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呢?

袁院士的话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但同时也指明了方向。适度的练习确实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速度,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把刷题等同于学习的全部,更不能把它作为唯一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它的核心在于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只会机械地套用公式,而不理解其中的原理,那么他在面对新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刷题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需要在不断探索、尝试和失败中培养。而过度刷题往往会让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模式,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应试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之间找到平衡呢?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除了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观点。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问了一个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非常深刻的问题。当时班上有人笑他,但我立即表扬了他的好奇心。从那以后,课堂上的提问明显增多了,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再者,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经常和学生分享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我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的创新活动,如科技竞赛、创客活动等。这些经历能让他们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与其强迫所有孩子都成为"题海王者",不如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热爱的领域。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但我发现他对物理特别感兴趣。我鼓励他从物理的角度去理解数学问题,没想到他的数学成绩也随之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整个人都变得自信起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人的心。"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需要的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教育。

回到袁院士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刷题的价值,而是警示我们不要被刷题的表象所迷惑。高分固然重要,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呼吁家长们也能转变观念,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与其花时间监督孩子刷题,不如多陪孩子讨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同时,我也希望社会能够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不要过分追捧高分考生,而要更多关注那些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企业在招聘时,也应该更

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和分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的教育系统如果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那么我们的国家将如何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足?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国际教育论坛。来自芬兰的一位教育专家分享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他们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充满了讨论和实践。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学习。这种教育模式让我深受启发。

回国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答案。我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起初,学生们还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地,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提出了一种我从未想到的解法。虽然这种方法有些曲折,但却体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我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创新思维,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要勇于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那以后,我发现学生们变得更加大胆,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当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完全放弃刷题显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刷题的方式。比如,在刷题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背后的原理,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或者让学生尝试自己出题,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创造力。

我还尝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比如,在讲解几何知识时,我让学生们设计一个校园景观方案。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考虑美观、实用等因素。这个项目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过度的刷题和考试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我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轻松的活动,如思维游戏、团队建设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培养能力的过程。我们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培养出高分考生,而是要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改变教育现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家长们转变观念,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让我们努力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考的方法、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潜力和才能。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是将他们塑造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产品,而是要像园丁一样,为每一朵花创造最适合它们绽放的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更多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引领未来的栋梁之才从我们的教育系统中走出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