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人类未知的事物,而对于这些人类尚未能涉及的领域,人类以奇幻瑰丽的想象予以弥补。
许多人认为,在科学领域,往往是通过实验和计算证明某种物质的存在,实则不然,许多科学理论最初往往只是一个猜想,之后无数高智商的科学家为验证此种猜想付出努力,通过科学手段证明其正确性或者推翻,又或者对此猜想进行补充。
在涉及到宇宙方面问题的更是如此。人类目前现有的科学技术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探究所有宇宙的秘密,因此人类对于宇宙的猜测更是繁复庞杂,关于虫洞的猜想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这一猜想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了,而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仍未发现虫洞存在的有力证明,但依旧是当今物理学界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假设之一,吸引了众多顶级科学家投身于该方面的研究。
所谓「虫洞」
虫洞的概念,早在1916年就已经被提出,本来对此问题比较关注的只有一些顶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但是随着1984年科幻小说【接触】的出版,许多普通人也开始对这一物理概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而人类目前所关于虫洞的所有知识,都只是基于数学推论和想象的结果,还没有观测到其真实的存在。
所谓「虫洞」,其实可以算作一个四维空间的概念,这对于生活在三维世界中的我们,似乎有些难以想象。在我们目前的认知中,世界的所有物质都是原子组成的,而各原子的结合必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就是说,各物质都存在空隙。
换算到四维空间里,这些空隙或许就是我们一直要找的虫洞。
既然尚未找到其存在的证据,那么关于虫洞的说法自然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人认为虫洞就是黑洞,有些人则认为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纽带,还有人认为虫洞连接的另一端是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只不过,无论哪种情况,虫洞的存在都是十分短暂的。
而要论及虫洞的形成,则要涉及到黑洞。史瓦西黑洞是最早提出的黑洞模型,是一种静态的黑洞模型,由恒星坍缩形成。由于恒星质量巨大,所以具有极大引力,即使在坍缩之后也会吸引周围小质量天体靠近吞噬,这就是黑洞。而这些被吞噬的物质也会由于引力和向心力作用逐渐向黑洞中心移动,黑洞中心的物质就会越积越多,这些物质被大质量的黑洞压缩,最终会形成奇点。
但是在现实宇宙之中,恒星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包含着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在这样的恒星运动之下,即便恒星坍缩之后,它所形成的黑洞也是处于运动的状态,这就是动态的黑洞模型。而由于运动的关系,黑洞中心的奇点就被拉成了线,再加上自身的自转和公转,这个线就会发展成一直椭圆状的空间,形成「奇环」。
通过奇点与黑洞,形成了连接两个不同宇宙平面的通路,这就是虫洞。虫洞必然有两个端口,一端连接当前的时空平面,另一端则连接其他的平面。黑洞是一种天体,但虫洞不是,它是一个连接的隧道。
穿越虫洞的旅行
目前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主要还是以三维为主,我们所能实现从一点到另一点的运动方式就是花费时间一步步从一点走向另一点。
但是当这个世界上升到四维之后,在长、宽、高之外又加入时间作为一项基础标准,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时空可能会受到外力影响弯曲,那么从一点到另一点所需要的时间就会随着时空的弯曲而大幅度减小,有捷径可走。
而这个所谓的捷径就是虫洞,在科学家的设想里,虫洞的另一端或许是另一个宇宙平面,人们可以通过穿越虫洞实现一场跨越时空旅行。
如果以现实生活举例的话,我们可以将目前所处的世界视为一个巨大的海绵。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我们在海绵上放一个重物的话,海绵就会向下凹陷,发生形变。但和实际生活中的海绵不同的是,我们目前所处的世界并没有「桌子」作为支撑面,所以当「海绵」受到外在的压力时,它就会从「一」字形弯曲成「U」字形。当这个外力足够大的时候,「U」字两端就会非常接近,甚至可以通过引力形成通路将两端连接起来,这个连接的通路就是虫洞。
在三维的世界里,我们从「一」的左边到右边只能顺着方向慢慢走过去,但是在四维的世界里,我们就可以通过虫洞直接实现从左到右的跨越。那么在三维世界里需要几光年的路程,通过虫洞,这个时间或许就能压缩到几个小时甚至更短。
又或者,虫洞可以视作两个不同的宇宙平面的连接通道。两个宇宙之间或许存在某种连接,但是两者之间的距离或许有几光年甚至几十亿;又或许两者完全独立没有相交。那么虫洞的存在这时就可以为实现跨越时空的旅行提供可能。
根据瓦普跳跃飞行的理论,在二维平面之内,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是直接连线所组成的线段,而是将二维变成三维,将平面卷曲之后,两个点靠近相连。
同理三维空间之中两点的最短距离也可以通过空间折叠,在四维空间之中通过点对点的跳跃寻求最优解。而在四维空间之中,连接三维空间的两个点的通道就是虫洞。
到这个时候,虫洞的作用似乎还只停留在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上的长度,看起来和时间旅行好像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构建一下我们的时空观念了。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1秒就是秒针移动1格的距离,不管发生什么事情,1秒就是1秒,永远不会改变。但是,在物理学的定义里,1秒的定义是根据铯133原子在不同形态的跃迁周期而规定的,1秒钟内,其跃迁可以达到9192631770个周期,这就将「秒」的精度更为细化。
光速是宇宙测量中的基准单位之一,许多测量结果往往通过光速来表示,比如光年。光速是恒定不变的,那么如果以光速为参照物,那么时间和空间就必然会有所改变。
物体的运动越接近光速,那么时间就愈接近静止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如果在2023年,一艘飞行器以光速在宇宙中行驶了1年,之后又花费1年时间折返,那么地球上一共过去了2年,飞船返回的时间是2025年。
但是对于飞行器上的人来说,由于飞船行驶接近光速,所以时间是静止状态,那飞船的往返就是瞬间的事情,他们返回地球的时间就还是2023年。
这就是相对论之下的时空观念。尽管这是一项很违背日常直觉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相对论所针对的已经不是低速运动的日常生活。这一结论也已经被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所证明了,由于距离引力中心的距离不同,飞机上的铯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铯原子钟稍微快一些,只不过由于平时的计时以秒为单位,这样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并不明显,因此才被忽略掉。
也就是说,受到的引力越大,那么以标准时间来衡量的话,1秒钟所代表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虫洞附近的引力就决定了虫洞附近的时间流速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在其他地方要行使几光年的路程,通过虫洞飞跃,这个数字或许能减少到几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钟。
当然以上所有的论述都是理论推测的理想状态,要真的实现通过虫洞的时空旅行还有很大的风险和技术壁垒。史瓦西黑洞是静态黑洞,相对来说较为安全。但是即便在史瓦西黑洞附近出现虫洞,人类也很难进入。
黑洞引力巨大,要摆脱其引力必然需要极大的速度。而黑洞之所以被称之为黑洞,正是因为其吞噬一切的特性,即便是秒速度达到30万千米的光也无法逃脱黑洞引力的束缚,只能束手就擒。更别说目前人类甚至根本连最微小的粒子都无法赋予足够超越光速的动能。这时如果要进入虫洞,则必然会撞向奇点,落得被吞噬的下场。
而相对史瓦西黑洞来说,运动着的克尔黑洞似乎还有穿越的可能性。如果从自转轴的正上方进入,或许可以避免撞向奇环,进入到另一个和现在完全相反的世界。当然,这些结果也只是理论推测的结果,具体事实如何,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还有很长一段路程需要探索。
虽然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但并不代表宇宙的尽头就是如此,目前热度很高的弦理论甚至提出了11维度的宇宙空间。尽管我们还无法去确证其是否存在,但许多科学理论正是从一个个异想天开的猜想开始的。或许这些猜想所得到的结论有些不合实际,有些违背日常直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理论结果就是错的。
我们不断去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更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经验所积累起来的「偏见」。知识并不是为了符合常识,而是为了更正「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