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学术新专栏——新传前沿理论 | 认知带宽

2024-02-10科学

栏目介绍

欢迎来到「新传前沿理论」专栏!我们深入挖掘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领域的量化研究,分享学者最新成果和国内外案例。追踪新传趋势,解读学者洞见,定期分享前沿理论,帮助大家时刻追踪前沿热点理论,丰富自身学术语料库。欢迎大家积极学习、交流讨论,共同揭示数据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的奥秘。

一、理论解释:

认知带宽是一个跨学科组合概念。 「带宽」一词首先出现于通信学中,信道带宽作为一个区别于信道容量的概念而被提出,用于描述信道的实际可用容量。

1948年,香农在【通信的数学原理】一文中提出著名的 香农公式 ,将信道容量看成与信道带宽和信噪比有关的函数,所谓信道容量指信道在理想环境下进行无差错传输的最大容量,而信道带宽则指信道在有噪声环境下能够传输的实际容量。

由此可见「带宽」有两个概念属性:其一,带宽是一个容量概念,描述的是 信道能够承载信息的空间,带宽越大意味着信息空间越大 ;其二,带宽是一个相对概念,描述的是 信道的实际空间,其展开范围受噪声影响 。随后行为经济学者借用该概念发展出「认知带宽」概念,用以描述有限理性个体的认知容量。

二、理论历史与应用:

认知带宽是一个跨学科组合概念。「带宽」一词首先出现于通信学中,信道带宽作为一个区别于信道容量的概念而被提出,用于描述信道的实际可用容量。随后行为经济学者借用该概念发展出「认知带宽」概念,用以描述有限理性个体的认知容量。

虽然认知带宽这一概念之于传播学来说较为新鲜,但学者已经展开过相关的探索。信息加工研究提出经典的 认知有限容量理论 (theories of limited capacity) 中心瓶颈理论 (central bottle neck theories) 来说明人类信息加工的局限性。这些理论认为, 人类的认知容量十分有限,人们在给定时刻只能处理一个任务,如果外界的冗余信息过多则会造成 认知超载 ,损害认知过程。 传播学亦经历了从关注个体的绝对认知容量到相对认知容量的研究转变,无论是「小容量池」的比喻,还是可用资源的定义,传播学者均在强调真正影响用户认知效果的并非其全部认知空间,而是人们实际可用的认知空间。喻国明、刘彧晗将「认知带宽」定义为 特定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处理特定媒介信息时所能展开的实际认知空间,影响媒介信息的处理彻底性,且具有极高的用户相对性,常因人而异。

三、研究议题:

1.描述研究: 识别认知带宽表现描述认知带宽表现对后续研究与传播实践有重要意义,研究可尝试采取 个案研究、深度访谈 等方法,识别认知带宽的类型与可能的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探究个体的认知焦点、与认知焦点相关的注意和记忆范围及信息加工深度,诊断用户实际认知空间的受限与不足之处,为后续的影响机制研究作铺垫。

2.解释研究: 发现认知带宽的受限机制为解释认知带宽何以受限的问题,未来研究一方面可采取 归纳路径 ,基于描述研究的结果,进一步从个案及深度访谈中提炼出影响用户认知焦点定位及认知广度、深度展开的相关因素,发现其受限机制;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 演绎路径 ,对用户携带的可能影响认知带宽的易感因素作出假设,再验证这种易感因素是否起到影响用户认知焦点定位、限制认知广度和深度的作用。发现认知带宽的受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解释 「媒介接触为何出现差异媒介效果」 这一问题。

举例而言,媒介暴力究竟是否增加暴力认知这一议题一直未得到统一结果,若从认知带宽的视角来看,这可能是因为用户对暴力内容存在易感与非易感两种状态,并带来两种认知带宽表现—— 易感者形成围绕强暴力内容展开的狭长型带宽,而非易感者形成围绕非暴力内容展开的浅阔型带宽 ,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媒介效应。除此之外,还有更多议题可以就此思路展开, 通过梳理 用户易感因素与认知带宽 的关系,能对差异媒介效果提出新的阐释思路。

3.策略研究: 基于认知带宽的传播效果提升研究既有策略研究建立在用户拥有均等、理想的认知能力这一基础假设上,该前提在大众传播时代当然成立。而在逐渐步入的个性化传播时代,传播者需要面对的现实是 能动用户对同一媒介内容的易感性并不相同 ,由此每个用户展开的认知带宽也不相同。 传播者需要从有限理性的角度考虑用户认知表现,并基于 用户异质性 来设计提升策略。

例如,基于用户携带的易感因素设计传播信息,使传播信息能够匹配其认知带宽,实现传播目标。

四、研究指标:

1.认知带宽的评价指标此处主要从具体操作层面说明认知带宽研究的可行方式(如表1所示)。认知焦点研究可通过 自我报告或眼动 的方式来识别对用户影响最深的信息部分;认知广度主要评估 注意范围和记忆范围 ,可采用 心理学实验范式结合眼动生理测量工具 进行。

例如,注意范围可以通过追踪眼动轨迹描述;记忆范围可以通过 「学习—再认」 的心理学行为实验范式测量;认知深度主要评估信息加工程度 (启发式加工/分析式加工) 和信息理解程度,可以采用 问卷调查或结合脑电与「过程分离程序 (PDP) 」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进行。在具体研究中,可根据研究目的和主题选取需要侧重评估的认知带宽维度,也可以将三个维度结合起来评价认知带宽的综合表现。

2.易感因素的可研究变量后续探究仍可从特质类因素和感知类因素两方面入手探究认知带宽的影响机制(如表2所示)。在特质类因素方面,除了探究用户的 生理性特质和社会性特质 之外,还可从与媒介接触相关的媒介特质及与信息加工相关的认知特质方面展开探究。

例如,探究媒介人格 (即个体在媒介使用中表现出的稳定人格倾向) 〔31〕的作用;探究认知风格 (即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的习惯化模式) 的作用;探究认知闭合需要 (个体应对模糊信息的忍受程度) 的作用。在感知类易感性层面,从既有传播研究来看用户感知会随传播层次的变化而变动,对情绪、价值、规范等因素的考察亦可结合传播层次 (个人、人际、群体) 来逐层考察,分析其在不同传播层次中对认知带宽的影响机制。

五、理论在论文中的具体应用:

1.题目: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研究提出了一个信息加工模型,可直接应用于研究传媒信息的处理方式。 它将该模型应用于电视观看案例以展示其适用性,并提供了模型各部分的度量。论文呈现了支持电视观看情境下该模型的证据,并演示了如何利用该模型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已知的理论传统。该模型不意味着与任何理论对立,而是通过提供可能潜在影响已知效应的假设机制,与它们协同运作。该模型对研究人员和最终的信息制作者都有用处, 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和结构如何与观众的信息加工系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记住沟通信息的哪些部分以及多少。

2.题目:

Usi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otivated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to Design Effective Cancer Communication Messages

这篇论文将有限容量的激励传媒信息模型(LC4MP)应用于创造有效的癌症信息。 首先介绍了该模型的一般描述,然后针对创造有效的癌症传播信息的任务提出了具体问题:(a)信息的目标是什么?(b)目标市场是谁?(c)哪种媒介将传播信息?以及(d)对目标市场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信息中的主要信息具有什么样的激励和个人相关性?

论文得出结论,癌症是一个激励相关的话题,会引发厌恶激活。针对不同类型的与癌症相关的信息的目标市场(例如吸烟者或某个年龄段的人)将以可预测的不同方式处理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某些设计决策对于某些目标市场更为合适。 信息的结构和内容元素与有限容量的信息加工系统相互作用,影响资源分配,进而决定信息在决策点上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的效果。 人们在激励激活方面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参与增加患癌症概率的风险行为的倾向,以及他们对健康相关信息的处理。未来应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 为特定的目标受众使用特定媒介优化癌症信息。

3.题目: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news feed: An eye-tracking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 of political news posts on Facebook

这篇论文研究了社交网络网站如 Facebook 在新闻来源方面的日益重要性。 研究发现,用户在浏览新闻动态时,态度一致性、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以及其他用户的评论会影响他们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和选择。实验结果显示,态度一致性对新闻动态中内容的关注并没有影响,但 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态度一致的新闻内容 。此外, 高可信度的信息源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被选择,而评论对选择没有影响,但会影响用户在新闻动态中对内容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彧晗.认知带宽:个性化传播时代用户洞察的新范畴[J].社会科学辑刊,2023(03):213-219.

[2] Annie La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ume 50, Issue 1, March 2000, Pages 46–70,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00.tb02833.x

[3] Lang, A. (2006), Using the Limited Capacity Model of Motivated Mediated Message Processing to Design Effective Cancer Communication Messag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6: S57-S80. https://doi.org/10.1111/j.1460-2466.2006.00283.x

[4] Sülflow, M., Schäfer, S., & Winter, S. (2019). Selective attention in the news feed: An eye-tracking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 of political news posts on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 21(1), 168-190.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1879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