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用科学家故事传递网络正能量 | 封面专访

2024-08-28科学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实习生 邓加庆

人物名片:杨明洁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拉索望远镜 SiPM相机系统负责人

跨越高原的工作生活,对杨明洁来说并不轻松,站点最冷的时候能达到零下33℃,而大家的许多工作都要在户外进行。

位于四川稻城4410米海拔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我国自主设计并建成的世界上灵敏度最高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杨明洁所在团队承担的是其中重要部分——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WFCTA)中的硅光电倍增管相机的研制。

「我想,我们拉索团队可以通过分享团队的故事和成果来讲述科学家精神、传播励志向上的正能量。」8月28日-8月29日,2024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成都举行。聚焦「科技+青年」,看见中国维度。8月27日晚,「未来之夜——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在电子科技大学举办。90后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拉索望远镜SiPM相机系统负责人杨明洁分享了她参与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建设的点滴故事。

照片由电子科大提供

走出实验室

把书本变成现实

2018年,杨明洁刚刚博士毕业。拉索正处于项目建设初期,正是用人之际。「刚开始听到拉索工作环境和长时间频繁奔波出差的工作状态时,我也有过退缩和迷茫。」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她坦言。

但是,如小马过河一般,很多情况只有自己尝试过、感受过才知道怎么样。也许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也许自己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也许自己恰好就喜欢这个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毕竟有多少人能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有这份幸运加入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这千万分之一呢?「我相信在这里能够一展所长、得到很不错的发展机遇。」

走出实验室,把书本变成现实,是她首先遇到的难题。望向宇宙深处的WFCTA SiPM成像探头内部有64块前放板,研制初期,前放板里面的连接器就难住了大伙儿。「连接器每根引脚中心间距0.4mm、而宽度只有0.15mm,这意味着这对连接器的任何一只只要焊偏超过0.1mm(上下、左右),整块板子就会报废。」 项目初始,前放板的焊接成功率只有20%,为了了解焊接失败的原因,「我们到焊接车间产线上,跟物料校对员聊、跟印刷锡膏的操作员聊、跟元器件贴片员聊、跟过炉的炉温控制员聊、跟质检员聊、跟返修员聊、跟制板员聊。我们甚至学会了怎么操作电子显微镜来亲自检验焊接牢固性。这些是书本理论知识、实验室文献资料,甚至工厂中层管理人员无法触及到的。」

了解到了焊接线上的每一个「梗」,团队就调整了电路设计方案,最终,前放板的焊接成功率超过了90%。

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

传播科普知识

2021 年,拉索探测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测定标准烛光的超高能段亮度,开启「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成果陆续发表于【自然】和【科学】杂志。2022 年,「拉索」探测到史上最亮伽马暴 GRB221009A,完整记录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2023年,拉索发现荣获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跟杨明洁一样,拉索团队中,怀揣把一份科学梦想变成现实的年轻人有很多:有刚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研究人员,还有中国科学院高能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2024年,杨明洁所在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制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脚踏冰雪大地,仰望浩瀚星空。在没有灯光打扰的夜空中,银河穿越天际,照亮拉索人的路。「曾有人问我,工作在那么美的星空下,会不会很幸福?我想回答的是,星空再璀璨,也远比不上我们解决掉一个技术难题后的美丽心情。」杨明洁这样说道。

如何通过科技的力量,引导网民向上向善?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科普知识?「可以通过分享科研工作的故事经历和成果产出,传播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和正能量。」在杨明洁看来,故事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传播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就是一种正能量。拉索团队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科普工作中。「要把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传递给普通百姓,要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要与工作中所习惯的技术交流或工作报告区分开,通过把一些科学现象或技术转化成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东西区类比,例如把宇宙线在大气中引发的广延大气簇射类比成粒子阵雨等等。通过角色转换、换位思考的方式,让科普听众更能理解吸收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