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第一时间】)
青藏高原是我国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了寻找这些深藏于地下的宝藏,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向高原深处不断挺进。一起来认识这位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多年,曾因找矿的重大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地质科学家——唐菊兴
。
唐菊兴:永远前进在路上 寻找更富的矿藏
06:20
桑曲金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70%。唐菊兴带领他的团队即将抵达山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我们一天标配是走十几公里到二十公里,这个海拔高度不算高。
20世纪以来,这片高寒山区就被认定为黄金资源的富集区,但深部金矿的资源潜力,依然是个未知数。这次上山,他们就是要对这片矿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
通过提取出来的岩心,唐菊兴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639.50米至641.20米,大概这样一个深度,金可能就在这个脉体里面,将来做下来的结果的话,大概在30吨至50吨金。我们一年要看很多矿,类似于老中医看到病人一样,知道病人的情况,因为看得多了就是经验。
今年60岁的唐菊兴,在青藏高原从事找矿已经30年。在野外调查的经历,都被唐菊兴留在了记录本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我们野外看到的所有的地质现象,都要把它在这上面记录下来,这一本是我在甲玛岩心库对岩心进行编录的一些具体的内容。
甲玛矿山,唐菊兴已经不知道去了多少次。2019年,唐菊兴和学生们再次来到这里进行地质采样,寻找新的线索。天刚亮,吃过早饭,背上水和干粮,大家就出发采样,赶在天黑之前,再背二三十斤岩石样品下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我们上山是满负荷的,下山是超满负荷的。大部分地质队员到了五十岁左右,膝盖上坡还可以,下坡基本上废掉了,因为它对膝盖半月板的磨损非常严重。
在一条线路上,每隔20米至40米,采集4块至5块岩石样本,之后再到100米外的另一条路上继续采样,就这样上山、下山,他们的足迹覆盖了20多平方公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像火烧过的我们称作「火烧皮」,看到这种特点,就有信心在下面能找到很大的矿。
在这里找到的「大矿」,让甲玛矿床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铜多金属矿之一,然而在此之前,这片矿区已经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从1951年被发现至90年代末,甲玛矿床的勘查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直到2006年,唐菊兴带领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勘查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工作开始阶段是最艰难的,我们不知道底下的矿是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底下有什么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地表做大量的工作,做完之后才知道底下有没有东西,然后再来打钻。
经过2年系统的调查研究,唐菊兴推翻了前人关于甲玛矿床成因的理论认识,认为这个矿床还有巨大的潜力。光靠理论的创新还远远不够,只有取出岩心才能了解地下深部的情况。
唐菊兴的学生 李志军
:第一个孔打下去,当时没打到富矿体。唐老师感觉压力比较大,我们都心疼坏了。
虽然「首战」不佳,但唐菊兴并没有灰心。反复研究资料后,他带着团队又布置了一个名为「1616的钻孔」,共计向深部钻进839.36米,终于发现了深部厚大的高品位矽卡岩矿体。这一发现自此掀开了甲玛超大型矿床的「神秘面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大家都非常高兴,这是个突破点。原来我们计划只打1万多米钻,当年打了56000米钻,而且是创造了整个青藏高原勘探的历史。
2008年,甲玛矿床的铜资源量从几十万吨迅速增加到三百多万吨,与巨龙铜矿,一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铜矿矿集区。
三十年间,唐菊兴带领学生们在青藏高原多个矿区主持勘查评价铜多金属矿,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找矿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可能要一代人、两代人。
培养更多年轻人是唐菊兴新的重任。今年中秋节,唐菊兴新一届博士生又要毕业了。他特地从北京赶往成都,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如今,唐菊兴的团队里,基本上都是80后,甚至很多首席科学家都是85后。而在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里,他要求必须至少有一个90后担任专题负责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让年轻人来挑大梁,学科没有年轻人发展不起来。
曾经跟随唐菊兴的学生中,现在有数十位活跃在青藏高原矿产勘查评价的野外一线。他们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不断续写着寻找地下宝藏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
: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永远前进在路上,为国家找到更多、更好、更富的矿藏。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03:08
在普通人看来,遥远的雪域高原,或许只有人迹罕至的神秘,但在地质学家眼里,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景。跟随记者的脚步,去感受群山之间的另一番豪情。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延绵的雪山之间,只有稀薄的空气,和烈日下的寒风,还有偶尔出没的野兽和说来就来的山洪,这,就是我们目之所及的雪域高原。而在唐菊兴的眼里,这样的考验只是考验,而这里的山川却不仅是山川。
橙衣素帽,铁锤罗盘,两鬓霜白的唐菊兴,三十年来就穿梭在这群山的褶皱之间。上山、下山,年复一年,唐菊兴的脚印踏出了另一片地下的峰峦。
顺着这些纹路,我们得以窥见这片土地背后的秘密。这块石头,就是其中之一。现在,让我们换一种方式,重新打开这片广袤的土地。
欢迎来到地下的金属宫殿——有色、黑色、稀有……上亿年的演化,在自然的险境里,留下了太多珍贵的线索。在唐菊兴桌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石头,看起来平平无奇,却是一个个地下矿藏的证据,找到更多这样的石头,就是唐菊兴一次次出发的理由。从三江源到雅鲁藏布江,从西藏阿里到甲玛矿区,神秘的青藏高原,没有辜负一代代地质人的脚步。
我曾多次想象在高原跋涉的艰辛,但在唐菊兴的讲述里,我重新理解了「日常」的定义:找矿人的「日常」是上山带几两馒头,下山背几十斤石头;是在深夜修理被暴雪击垮的帐篷;是压缩饼干一吃就是几十天;这样的「日常」,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力,而在唐菊兴的口中,却化作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唐菊兴没有怕过,追随他的年轻人们同样没有怕过。荒原是他们的旷野,群山是他们的宝藏。
上亿年的地壳构造通过运动碰撞、挤压出一片片高原与山脉。深埋大地的结晶体,静静等待着下一个寻找「宝藏」的人。在人迹罕至的大地上,永远有人用双脚,锲而不舍地丈量每一处险峰。当铁锤叩击石头,传来千百万年前的回响,他们再笑着说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天播出「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国测一大队,天地之间,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山河。敬请关注。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