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15万吨残骸阻塞航道有多难搞?江阴沉船就是典型案例!

2024-04-03科学

在海事史上,又出现了一起让人瞩目的重大航道阻塞事件。这回的主角是一艘由印度籍船长操舵的超级集装箱船。

就这么一撞,它不仅自己遭了殃,还把巴尔的摩港的航道彻底封死了——而这个港口,可不是个小角色,它对美国华盛顿和周围的宾夕法尼亚等经济区至关重要,地位堪比中国的天津港和青岛港。

这个「撞击奇迹」一下子让巴尔的摩港停摆,想必对周边经济的打击不亚于重磅炸弹。有人可能会想,清理航道有那么难吗?送些潜水员下去,用点炸药不就行了?

可问题没那么简单,被撞坏的不是什么小桥梁,而是一座用钢量超过5万吨的巨桥。更别说那个罪魁祸首的集装箱船,长300多米,宽50米,自重加上货物重10万吨。

这可不是几吨炸药能搞定的,即便是核弹,也未必能一下子清出航道来。而且,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更糟糕的后果,把残骸炸得四处散落,对航道的破坏更加严重。

历史上,故意堵塞航道的战术在战争中经常被使用,效果比布雷更好。举个例子,东乡舰队在日俄战争期间就曾沉船堵塞旅顺港,让沙俄的舰队损失惨重。

说到堵航道,不得不提的就是抗战初期的江阴沉船事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花园口决堤,一是江阴沉船。

花园口决堤这招虽然淹死了敌人800多人,但同时也导致了数十万自己人的死亡和长达十几年的黄泛区。而江阴沉船却大获成功。长江作为全球货运能力最强的天然河流,深度和通航能力都非常优秀。

那时长江上没有桥梁大坝的阻碍,理论上5万吨级的海轮能直达武汉,1万吨级的货轮能上溯到重庆。如果敌人的战舰能自由通行,那时的长江沿岸就会面临严重威胁。

国民政府决定将阻止日军的战舰上游作战列为防御重点,江阴成为了战略要地。为了阻止日军,中方采取了沉船封锁策略,将多艘老旧船只填满石块后沉于长江江阴段的水面下,这些沉船形成了有效的水下屏障。这一举措成功阻止了日军的南侵步伐,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回到今天的巴尔的摩港,这场意外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从航道被堵的那刻起,每一分钟都可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船上的货物,可能涵盖了数不清的品类,从日用品到高科技设备,甚至可能包括急需的医疗物资和食品。这些货物原本将流向各个零售商,供应商和最终的消费者,现在却无法按计划到达目的地。

航道被堵,意味着进出港的船只都得改道,或者干脆就停在海上等待。这不仅仅是对时间的浪费,更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船只延误,会导致货物滞留,进而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造成连锁反应。船公司、进出口商、零售商乃至消费者,都会感受到这次事故的冲击波。

在这场事故中,清障工作无疑是头等大事。可惜的是,清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技术角度看,要移除如此庞大的钢铁结构,需要复杂的工程计划和无数的人力物力。

现场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不仅有沉船残骸的危险,还要面对江河的水流和天气的变化。潜水员下水作业风险极高,他们不仅要在混浊的水下作业,还要时刻注意不被残骸伤害或被水流冲走。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和严格执行。小到潜水员的每一次潜水,大到整体的清障进度,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工程延期,甚至是新的安全事故。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工程师、潜水员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