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地理课本中的世界四大著名渔场:有天灾有人祸,当然也有稳定如初

2024-01-13科学

秘鲁渔场沿岸的城市

前言

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统计的需要,将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水域,划分为27个大渔区:内陆水域按各洲划分8个区、海洋按经度和纬度划分19个区。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单个渔场的产量排名又出现了世界四大渔场,我们的地理课本也曾经介绍过: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渔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论是气候和海洋变化,还是人为的捕捞与保护措施,长期来看都会影响渔场,这世界四大渔场,现在怎么样了呢?

北海道的小型渔港

一、日本北海道渔场

——最惨渔场,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北海道渔场位于亚洲东部的日本北海道地区、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的交汇于北海道附近的海域一带。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由于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海水发生垂直搅动, 把海底沉积的有机质带到海面,为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吸引各种鱼群纷涌而至、密集庞大,从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北海道的大型渔港

1、2021年的首次赤潮

(1)损失惨重

从2021年9月下旬开始,北海道东部海域出现海胆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海滩上堆积着大片被海浪冲到岸上、已经变色的海带、海胆等。

本应长满黑刺的海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里面诱人的海胆黄早已不见踪影,轻轻一捏就会碎掉,即使站在远处、戴上口罩也能闻到一股十分刺鼻的腥臭味。

当时整个北海道的东部海域都出现了海胆大量死亡的现象,死亡比例接近九成,规模之大在当地史无前例。

正常海胆

这些已经死掉的海胆,除了有2021年新投放的初生海胆之外,许多已经长了5-6年,原本2022年就可以收获,经济损失巨大。重要的是未来5年的情况,由于海胆成长周期较长,如果赤潮持续恶化,预计今后5年几乎没有海胆可以捕捞。

除了海胆之外,鲑鱼、樱鳟等生物的死亡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比如至少有2万条以上的鲑鱼死亡。

北海道当地政府认为,引发海胆和其他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是这一海域发生了赤潮。

北海道爆发的严重赤潮

(2)首次发生

赤潮,又称红潮,海洋学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一般来说,北海道海域的水温相对较低,引发赤潮的浮游生物很难繁殖,所以在北海道海域发生如此严重的赤潮现象还是首次。

那么2022年、2023年北海道渔场是否再次有赤潮发生呢?全网也没有查到相关报道。

北海道赤潮

2、2022年的产量减少

日本农林水产省30日公布的2022年渔业及养殖业生产统计数据显示,包括养殖在内的捕捞量较上年减少7.5%,约为386万吨。

捕捞量连续2年减少,创下有可比数据的1956年以来新低。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等海洋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多种鱼类广泛遭遇渔荒,其中秋刀鱼、枪乌贼、章鱼类创历史新低。

除了海洋环境变化,近年滥捕也被指是产量减少的原因,北海道渔场只能在人工养殖方面想办法,比如增加扇贝和鳗鱼的养殖数量。

北海道渔场

3、2023年的人为重创

2023年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电站的污染水排入大海,引发了全球的强烈反对和抗议,这一行为不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给日本自身的渔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北海道渔场。

自从日本核污水排海后,周边主要国家立即宣布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导致日本北海道渔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北海道渔业协会已经多次向日本政府递交了请愿书,要求政府采取措施刺激国内渔业消费,尽快与周边主要国家沟通恢复进口。

北海道也是一个渔港城市

为了解决海产品出口的困境,有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也用了出来,比如将三文鱼运到挪威再出口到亚洲国家,试图欺骗消费者。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些行为很快就被相关国家发现并制止,将这些海产品全部退回。

曾经仅鱼类的年捕获量就可以轻松超过300万吨、占据日本整个海产品总量近70%的北海道渔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面临天灾人祸导致的忧虑和无奈。

北海道的冬季出海

二、秘鲁渔场

——产量最高,但却有定期危机

秘鲁是一个位于南美洲的西部的沿海国家,海岸线长约2254公里,其中有一段宽约370公里的渔区,就是著名的秘鲁渔场。

秘鲁沿岸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使沿岸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底层海水便上升补充而形成上升补偿流。

秘鲁渔场:人工养殖区域

这个补偿流便把海底营养盐类带至表层,深层海水上翻,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也就为各类鱼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从而形成世界级大渔场。

值得注意的是: 秘鲁渔场是唯一不因暖、寒流交汇而形成的的渔场,其他世界三大渔场均是由于暖、寒流交汇导致「海水肥沃、鱼饵丰富」形成的世界级渔场。

秘鲁渔场:当地的小渔船

1、种类最多

秘鲁渔场的海产品种类是世界各大渔场中最多的,如果把各种鱼类、贝类、藻类全部计算在内的话,每年可以捕捞800多种海洋产品。

2、鳀鱼第一

鳀鱼的身体扁平,身长10厘米左右,呈蓝绿色,形似沙丁鱼,所以也被叫做秘鲁沙丁鱼,每年夏秋之交群集于秘鲁海滨。

鳀鱼不能食用,但却是鱼粉的主要原料,平均每5.3吨鳀鱼可制1吨鱼粉,而鱼粉则广泛应用于各类动物饲料。

秘鲁渔场的鳀鱼,90%以上都会用来制作鱼粉和鱼油,鳀鱼产量和鱼粉出口量都位居世界首位,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2022年秘鲁渔场的捕捞情况不太理想,本产季鳀鱼产量共计191万吨,只完成总配额228万吨的84%,2023年大概率还会保持这种无法完成总配额的状态。

秘鲁渔场的鳀鱼

3、定期危机

秘鲁渔场有自己独特的「天灾」: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而且大约每隔3-7年就会出现一次。

这种厄尔尼诺现象一旦发生,通常会延续12个月以上,中间还会间隔出现反厄尔尼诺现象即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水温异常变冷,也叫拉尼娜现象。

这种定期发生的危机,导致秘鲁渔场会出现较长的空档期,也会影响到世界上鱼粉、鱼油、鱼类罐头的现货价格。

秘鲁渔场一角

在正常年度,秘鲁渔场的鱼类年产量已经从90年代的200多万吨,发展到现在的300-400万吨左右。

其中产量最大的鱼类还是鳀鱼,其次是凤尾鱼,其他产量较多的还有鳕鱼、秋刀鱼、沙丁鱼、圆鳍鱼等鱼类。

如果加上贝类、虾类、藻类等海产品,最近几年秘鲁渔场的年产量一般会在700-900万吨,实际上秘鲁渔场才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渔场。

秘鲁渔场:无数以海洋为生的渔民

三、英国北海渔场

——少有的浅海,渔场产量很稳定

英国北海渔场的面积较大,南北长约965公里、东西宽约644公里,总面积约为58万平方公里,位于大不列颠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荷比低地之间的海域。

这里由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冰洋南下冰冷海水交汇,寒、暖产生涌升流,涌升流区的海水不断从下层涌到表层, 海水下层的腐解的有机质等营养物质也随之被带到表层,「水质肥沃」就会导致丰富的鱼饵,从而形成世界级的渔场。

英国北海渔场的大型港口

1、不多见的浅海渔场

英国北海渔场不仅是世界著名渔场,而且还是少有的浅海渔场。

这里大部分海区的水深不超过100米,南部一般浅于40米,还有很多冰碛构成的沙洲、浅滩,其中面积达650平方公里的多格浅滩水深仅15-3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浅海之一。

英国北海渔场一角

2、繁忙又危险的渔场

从15世纪开始,北海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这里是北欧各国与英国和欧洲大陆进行大宗货运的主要航道。

到现在也是这样,如果再加上渔业捕捞、油气开采等等,就会更加繁忙。

整个北海海域风暴频繁,雾浓浪大,水浅滩多, 无论货运、客运还是渔业航行都会经常遇到危险,所以这里也是需要谨慎作业的海域。

英国北海渔场一部分区域

3、不断增加的油气田

20世纪50年代,随着海洋油气勘探技术的进步,经英国、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家一同协商,北海海底被分成几个不同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区。

1959年北海的第一个天然气井投产;1969年北海的第一个油井投产。现在的北海海域,包括北海渔场在内,已经探明的石油贮藏量为230亿桶,是世界第9大油田。

由于勘探还在继续,比如2023年挪威在北海再次发现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这是自2019年以来的第七次发现,所以实际储量还会不断刷新。

英国北海海上油气平台

把海洋捕捞作为主业的英国北海渔场,从90年代捕捞量发出下降信号开始,就制定了更加科学、严格的限制措施,所以进入21世纪后渔场的产量是最为稳定的,这也是英国北海渔场常胜不衰的根本原因——从不「涸泽而渔」。

最近几年英国北海渔场的鱼类年均捕捞量约为200-300万吨左右, 其中鲱鱼(一般用来腌制或者制作鲱鱼罐头)和鲐鱼(一般新鲜食用,也有用来腌制的)几乎各占总捕捞量的50%,其他有少量鳕鱼、米鱼、比目鱼等鱼类。

至于虾类(比如龙虾)、贝类(比如牡蛎)、藻类的捕捞量则另行计算。

英国北海渔场正在工作的渔船

四、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

——肆意捕捞,贪婪导致名存实亡

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境内的纽芬兰岛附近海域,这里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暖流与寒流相交和扰动,引起海底营养盐类物质上泛,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鱼类在此大量繁殖。

纽芬兰渔场既是成名最早的,也是滥捕最狠的,更是败落最早的。

现在的纽芬兰渔场

1、人类最早发现的世界级渔场

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派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率领两艘帆船出海探航,在经过如今被称为哈得逊海峡之后,进入一片开阔的大海,卡波特将这里命名为太平洋——其实是哈得逊湾海域。

当他们在1509年返航时,却发现了纽芬兰渔场——这个海洋渔业宝藏。根据卡波特后来的描述:这里的鳕鱼多得不需用渔网,只要在篮子里放块石头沉到水中再提上来,篮子里就装满了鱼。

纽芬兰渔场的发现,挽救了大批欧洲整天忍饥挨饿的普通民众 ——尤其是英国,英国在1583年索性宣布纽芬兰岛为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这是英国第一个海外殖民地。

现在的纽芬兰渔场

到了1763年的巴黎条约,则再次确认了英国在纽芬兰岛的权利。

从此大批葡萄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纷纷来到纽芬兰浅滩定居和捕鱼,并在纽芬兰岛沿岸建立起了一座座大小的渔村,当然全部都由英国人进行管理和收税。

从16世纪到19世纪,以鳕鱼为主,还有鲑鱼、鲣鱼、带鱼、鲱鱼、秋刀鱼、鲽鱼、鲛鱼、黄鱼、鱿鱼和金枪鱼等丰富的鱼类资源,成为纽芬兰渔场向欧洲输出的最重要商品,让英国赚得盆满钵满。

曾经的纽芬兰渔场

2、人类的工业进步到底是好是坏

19世纪以前,纽芬兰渔场的民众会在鳕鱼群产卵繁殖的季节进行整体休整,这种无意间的行为,保证了鳕鱼群数量能够不断地繁衍、保持了这片海域的生态平衡。

但是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被广泛运用在纽芬兰渔场——主要不是当地渔民,而是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渔业公司。

这种捕捞使纽芬兰渔场慢慢进入灭顶之灾,所到之处大大小小的鱼虾都在劫难逃,而且不需要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现代化的渔轮上都配备了冷冻保存的设备和空间。

曾经的纽芬兰渔场

3、产量畸形暴增意味着大灾将至

从此无论晴天雨天、还是鱼类是否处于繁殖季节,捕捞几乎从未停止。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业巨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约200吨左右的鱼类、虾类和贝类,相当于16-17世纪一只传统渔船在整个渔季里捕捞量的两倍以上。

加拿大政府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才意识到情况不妙,开始勘察纽芬兰渔场的鱼群状况,结果当然震惊:繁殖快速下降、种群快速缩小。

到了1975年,纽芬兰渔场的产量已经减少了60%以上。

加拿大政府在1977年以保护纽芬兰渔场资源为由,宣布了200海里领海权,把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渔船排除到了大部分纽芬兰渔场之外。

这样就结束了?远远没有。

现在早已破败的纽芬兰渔场的各个渔村

4、管住别人却管不住自己贪婪的心

不过随着80年代鳕鱼销售价格的不断上涨,加拿大政府自己也抵挡不了鳕鱼的诱惑。

受到加拿大政府支持的渔业集团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破冰船、声纳技术。这让残存的鳕鱼群根本无处可逃。

  • 90年代初纽芬兰渔场的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左右。
  • 1993年纽芬兰常见的六个鳕鱼种群已经崩溃。
  • 1994年加拿大政府只能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渔场。
  • 开发和经营近500年的纽芬兰渔场破产,导致近4万名渔民失业。受到舆论压力的加拿大政府,用每年约4亿加元的补偿计划,来解决纽芬兰失业渔民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

    纽芬兰渔场曾经「取之不尽」的鳕鱼群

    5、贪婪到能够让鳕鱼种群产生变异

    进入21世纪,即使禁渔令已经实施了10多年,纽芬兰附近广阔海域还是一片死寂,昔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鳕鱼等鱼类资源,依旧难觅踪影。

    为什么呢?

    因为过度贪婪的捕捞、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这里的鳕鱼种群基因已经开始变异,它们的生长区域、繁殖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就意味着无论禁渔令实施多久、无论花多少钱修复这里的海洋环境——大规模的鳕鱼种群可能再也不会来到这片海域。

    现在的纽芬兰渔场一角

    加拿大渔业部无奈地宣布: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的所有渔场。

    曾经拥有「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之称的纽芬兰渔场,在近30年的禁渔令之后, 仍然只有零星的小型鳕鱼群偶尔经过,更多海洋生物需要的生态环境依旧非常脆弱,也许需要100年甚至更久,才有可能恢复。

    这种捕捞船只有八个字可以形容:所到之处、一网打尽

    结语

    面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人类一旦在某一个时期肆无忌惮的故意破环、毫无节制地贪婪索取,就会让子孙后代承担资源枯竭、严重污染的后果。

    秘鲁渔场、英国北海渔场只是发现和醒悟的早一些,采取了一些限制捕捞和保护资源的措施,情况相对好一些。

    现在的纽芬兰渔场只能开发一下旅游资源

    真正做到实时监控、科学捕捞、保护到位的,还是北欧几个国家,比如冰岛、挪威、芬兰境内的一些渔场。

    无论是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还是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终不断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最大限度弥补错误的过程, 只不过代价却是未知的——毕竟海水是流动的、海洋是互通的。

    海洋渔业真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