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最美森林大学里,目光所及,到处都是成片的梧桐树。
如果没有外出安排,清晨,总会见到一位白发老者,从 华中科技大学 校内的家中出发,穿过一排排70多年前他与同学们一同栽下的梧桐、桂树,8点前准时出现在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水工楼的办公室里。
他是 华中科技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张勇传。
张勇传,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水电能源专家。出版【水电站水库调度】等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他将水库运行基础理论与优化理论、系统工程等进行综合交叉研究和应用,为现代水库运行理论的创立作出突出贡献,并率先提出凸动态规划、数字流域、三维水网等崭新概念,被称为「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
与「水」结缘,一「站」成名
两次特殊的洪水经历,改变了张勇传的一生。
1953年,洪水淹没了通向高考考场的路,一天一夜的颠簸让他第一次领教到水的凶猛。也是那时,因「国家需要,我就学」,张勇传与 全国第一个开设水电专业的大学 ——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结缘。
在华中工学院读大二的那年,长江洪水暴发,大家连夜汇集到长江边。张勇传也和同学们冲上堤坝,抵挡洪水。
人生中经历的两次洪水,让张勇传对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开始琢磨,「如何能让水的力量为我所用?」
为此,张勇传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
1963年,年仅28岁的张勇传出版了【水电站水库调度】一书,这是 我国水库调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 。他将书里的理论运用到湖南柘溪、江西上犹江、柘林等几十个水电站,创造出数以亿计的经济价值。
1979年,彼时是华中工学院老师的张勇传和团队一起为湖南柘溪水电站设计调度方案。张勇传团队仅仅依靠一台笨重的老式计算机,反复演算,一点点复盘,没日没夜找问题,终于在两个月内拿出了方案。
那一次,张勇传一「站」成名,柘溪水电站一年 多发了1.3亿多度电 , 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实现优化调度的大中型电站。
此后,很多水电站专门请他上门「诊断」,经他手重新设计调度方案的水电站,发电量都大幅提升,经济、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1984年年初,张勇传拿出「治好」全国多座水电站获得的几十万元奖励,和同事们在华中工学院校园里建立了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经济运行计算机控制实验中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张勇传 率先提出 「数字流域」「三维水网」等概念,进行系统研究;
他在 国内首次 将博弈论、控制论、不确定性理论运用到水电运行管理中,率先提出的凸动态规划和水调对策论, 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建立了调度面变分求解模型以及传递相关判别准则,解决了库群优化的「维灾」难题;
构建的随机决策模式、洪水分型和分型归纳演绎预报模式,为该领域研究 开拓了新的途径;
……
1997年,张勇传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候选人简表】有这样一句话: 「所得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获得超过8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有人说,截至今天,张勇传的研究成果给国家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恐怕已无法用数字来计算」。
陶泽土地,滋养桃李
数十年扎根于此,从事水电能源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张勇传亲眼见证华中科技大学成长为国内综合实力靠前的院校;他立足水电专业,在水库运行基础理论、规划决策与风险管理、水电站经济运行计算机实时控制等方面 开创了多个「中国第一」 。
正如他跟学生交流时说的,「就像水一样,不管它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都永不停息地流淌下去」。
谈起水,张勇传说:「此生既和水有缘,就甘愿作其中一滴,无声地陶泽土地,默默地滋养桃李。」作为教师,他坚信青出于蓝,而将个人的荣誉得失,都丢弃在前行的路上。
在张勇传办公楼门前,有棵茂密的桂花树,每年丹桂飘香时节,很远就能闻到桂花香。先生经常在树下与学生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华科大的整个水电方向专业都是张院士一手张罗起来的,他经常跟我们讲,希望我们这批年轻人未来在专业方向的发展能够持续做得更好。」从1957年留校任教至今,张勇传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他坚守科研和教学工作一线,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他常常对学生说:「做人做学问的态度就要像水一样,既柔且刚。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都不要影响自己的信念、目标以及做人的准则。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都永不停息地流淌下去,流过山川,流过平原,给人类带来永无穷尽的资源和福祉。」
一辈子与水结缘,张勇传写得最多的四个字是「上善若水」。书房里,他在桌案前挥毫泼墨,老伴在旁边弹钢琴。即便在这难得的恬静时光,张勇传笔下流淌的还是与水有关的诗句,心里惦记的还是与水有关的事业。
「还能做多少我不知道,好在后继有人不遗余力地继续努力。」
欢迎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官微、湖北科技、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