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来,关于冥王星是否应该被归类为行星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在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冥王星从行星列表中除名,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八大行星。这一决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为什么把冥王星踢出九大行星呢?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行星定义的争议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之列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其是否符合行星定义的质疑。在2006年的大会上,IAU对行星定义进行了修改,规定行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a) 必须绕太阳轨道运行;
b) 必须足够大,能够通过自身的重力使其成为近似球体;
c) 必须清理了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
冥王星虽然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但在第三个条件上存在问题。冥王星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该区域内还有许多其他天体,冥王星无法清理其轨道上的其他物体,因此不满足新的行星定义。
2. 冥王星的特性
冥王星的特性也是导致其被降级的原因之一。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直径仅为2370千米,甚至小于地球的卫星——月球。此外,冥王星的质量也仅为地球的0.24%,这使得冥王星在行星家族中显得非常特殊。
3. 太阳系的重新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天体。在冥王星被降级之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其他柯伊伯带天体,如塞德娜、艾瑞斯、海玛等。这些新发现的天体与冥王星非常相似,如果将冥王星归类为行星,那么这些天体也应该被视为行星。然而,这将导致行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行星的定义变得模糊和混乱
4. 天文学家的意见分
将冥王星踢出行星之列的决定并非一致通过,天文学家中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应该被归类为「矮行星」,这是一种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的天体。矮行星具有行星的一些特性,但并不完全符合行星的定义。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冥王星等柯伊伯带天体的特性。
冥王星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星定义的争议、冥王星的特性、太阳系的重新分类以及天文学家的意见分歧。虽然冥王星已经不再是行星,但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对于我们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