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8项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申请指南汇总

2024-06-29科学




设立开放基金课题是基于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鼓励实验室外科研人员合作开展前沿研究,以此提高实验室平台影响力和资源利用率。资助额度大多几万至十几万,资助期一般1-3年。时代学者汇总整理了近期的开放基金课题,相关学科人员可以关注:

1、 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联合开放基金项目申请指南(2024年) (2024年7月20号截止)

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以下简称「黑河野外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建设的水循环与水平衡长期观测和科学研究平台。为进一步提升野外站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促进合作交流与开放共享,设立联合开放基金。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联合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一、2024年联合开放基金重点支持方向

围绕水循环机制、水资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拟、水平衡分析与水资源优化利用,2024年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一)变化条件下水循环机制研究。

气候变化条件下冰川冻土消融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机制;中游盆地土地利用对下游盆地径流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生态效应;不同土地类型区不同水源垂向入渗水分运移与入渗补给系数定量试验研究;干旱区分散性或辫状水流测流新技术。

(二)水资源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拟。

水循环多要素、多源、多时空分辨率数据融合技术方法;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与人工智能(AI)技术联合模拟技术方法;数据驱动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智能模拟与区划管理技术与应用示范。

(三)内陆河流域水平衡分析关键技术。

植株、样方至区域蒸散量尺度转化方法研究;内陆河流域蒸散量与生态耗水量遥感监测技术;区域水平衡分析与生态健康诊断方法与应用示范。

(四)水资源优化利用技术与方案。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与应用;生态理念下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内陆河流域地下水库成库条件与调蓄潜力评价;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与联合利用技术与方案。

二、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学术道德。

(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其他研究人员须提供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的推荐意见。不接受在读学生申报。

(三)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1项联合开放基金课题。

(四)本年度每项课题研究经费支持额度为3~10万元,研究周期1~2年,自项目的批准日期起开始执行(特别情况除外)。

三、申请程序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员须编制提交申请书。申请书一式3份,经申请者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并盖章后寄送黑河野外站(以邮戳日期为准),同时发送申请书电子版。申请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20日。寄送地址及电子邮箱详见联系方式。

四、其它事项

(一)申请者需发表SCI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1篇。

(二)课题研究发表的论文署名须以黑河野外站为第一或第二单位。无标注黑河野外站名称的成果不计入课题成果数量。中文署名格式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甘肃 张掖 734023」,英文署名格式为「Water Cycle Field Station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CGS, Zhangye 734023, China」。

(三)课题研究发表的论文须以联合开放基金项目为第一或第二顺序标注。中文标注格式为「本研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联合开放基金项目支持(项目号:WCSHR-20XX-XX)」,英文标注格式为「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Joint Open Fund of Water Cycle Field Station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CGS (No. WCSHR-20XX-XX)」。

(四)项目经费使用须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黑河流域水循环野外站联合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祁晓凡 电话:010-81134811,18515396399

赵荣昌 电话:18993668567

李 昂 电话:010-83473341,13810009880

E-mail:[email protected]

通讯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路49号点石商务公园4号楼807,邮编:100144,祁晓凡(收)。

2、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度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2024年7月5号截止)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依托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设立,负责统筹航空齿轮制造技术研究资源,协调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先进工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验证等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先进制造技术转移转化,反哺航空齿轮传动设计研发,培养与汇聚高端人才,持续提升航空齿轮核心制造能力,着力打造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高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担当,促进航空齿轮传动制造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学术技术交流,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吸引、汇聚优秀学者,共同研究、联合攻关,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中心设立开放基金课题(以下简称课题),资助相关领域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开展研究工作。

现将2024年度课题申请指南发布如下:

1、资助对象

课题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专业企业等单位的优秀专家学者,重点鼓励45周岁(截至2024年7月5日)以下中青年研究人员申请。申请人一般应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的Q2区以上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不少于2篇。

2、资助类型和范围

课题分为重点支持类、自由申报类和咨询研究类:重点支持类课题由中心根据科研生产瓶颈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提炼并发布课题需求,根据申请情况择优立项;自由申报类课题由申请人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紧密围绕航空齿轮传动制造技术发展自由选题申请,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应具备后续向工程应用转化的潜质,中心根据申请情况择优立项;咨询研究类课题是指课题团队围绕发展战略、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问题、亟需解决的具体工程技术难题等开展的软课题研究,形成综述性研究报告,给出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建议等,由中心提炼并发布课题需求,根据申请情况择优立项。


2024年度重点支持类课题需求共3项,具体如下:

1.航空齿轮氮化钢真空脉冲渗氮工艺技术研究

针对航空齿轮氮化钢普通气体渗氮渗速慢、渗层薄、网状氮化物难控制、表面易钝化等问题,开展航空齿轮氮化钢真空脉冲渗氮工艺研究,阐明渗氮温度、脉冲间隔、工作炉压、渗氮时间等工艺参数对 渗氮层 质量的影响机制,揭示渗氮层组织演变规律,建立渗氮扩散模型,为真空脉冲渗氮技术在航空齿轮上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

2.基于巴克豪森法的磨削烧伤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采用巴克豪森法检测磨削烧伤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定性与定量分析难的问题,开展制件尺寸、材料、渗层深度、粗糙度、磨削参数等因素对检测特征值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磁化电压、磁化频率等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建立特征值与磨削烧伤的映射关系,为巴克豪森法检测磨削烧伤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3.薄壁弹支机加变形仿真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

针对薄壁弹支类零件加工过程中因装夹及切削变形导致的精密配合尺寸及形位公差超差的问题,开展薄壁弹支加工变形仿真分析及抑制策略研究,建立薄壁弹支铣削及磨削加工仿真模型,模拟各种装夹方式及切削条件下弹支变形情况,揭示变形机理,提出薄壁弹支机加变形抑制策略,为薄壁弹支低应力切削提供技术支撑。

2024年度自由申报类课题重点资助以下技术领域:先进航空齿轮材料及其应用技术,航空齿轮先进热表处理技术,航空齿轮精密加工技术,航空齿轮表面强化及高表面完整性保障技术,航空齿轮抗疲劳制造技术,航空齿轮近净成形技术,航空齿轮先进检测试验技术,航空齿轮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技术,航空齿轮制造工艺仿真技术,航空齿轮设计制造协同技术。


2024年度咨询研究类课题需求共3项,具体如下:

1.先进航空发动机齿轮技术发展分析

针对国内外先进航空发动机齿轮技术发展,围绕材料、设计、制造、试验等关键技术开展详细调研,分析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国内航空发动机齿轮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形成调研报告,为国内航空发动机齿轮技术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2.电动航空发展背景下齿轮传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针对当前国内外航空电推进及电传动技术发展开展系统调研,全面分析全电动、混合电动、涡轮电动等新构型航空动力发展现状、趋势及关键技术,重点突出航空电动化对传统齿轮机械传动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指出齿轮传动在航空电推进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难题,形成调研报告,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航空齿轮传动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3.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传动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围绕先进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传动产品(包括齿轮、壳体、轴等)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开展系统调研,梳理增材制造原材料与工艺分类,分析增材制造在制造效率、成本、产品性能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应用对象和场景,阐明应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给出课题研究方向,提供发展建议和参考。


3、资助额度与研究周期

经批准立项的课题,可获得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重点资助类课题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6万人民币/项、自由申报类课题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12万元人民币/项,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咨询研究类课题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8万元人民币/项,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

4、申请程序


1. 申请人须认真填写课题申请书(模板见附件1)和课题申请汇总表(模板见附件2),申请书由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邮寄至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并将申请书电子版PDF文件(签字、盖章页扫描插入)和可编辑的申请书word文件、申请汇总表Excel文件发送至中心电子邮箱。课题申请截止日期为2024年7月5日,逾期不予受理。

2. 中心按照择优资助的原则,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请的课题开展评审,给出评审意见。中心管理委员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是否资助及资助额度,由中心办公室备案,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向申请人发出评审意见和课题批复通知。


3. 申请人收到评审意见和课题批复通知后,在15个工作日内落实评审意见,按要求完成课题任务书编制,并将任务书电子版PDF文件和可编辑的word文件发送至中心电子邮箱。

4. 中心组织开展课题任务书评审,课题负责人在评审后5个工作日内根据评审意见完善任务书。经各方确认无误后,课题承研单位与中心签订课题任务合同书,作为课题研究、拨款、检查和结题的依据。

5、其他事项

1. 申请人申请的研究课题、提供的相关材料密级应为公开,不得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课题批复后,课题负责人应与中心签订保密协议,履行保密义务。

2. 开放基金课题自批复日起,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研人员将成为中心的流动研究人员。中心鼓励流动研究人员常驻中心开展研究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生活保障。

3. 课题任务一经确定,课题负责人必须认真执行研究计划,按要求向中心提交课题进展报告。

4. 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涉及预定目标、研究内容、计划实施、经费使用等的改变,以及提前结题或延长年限(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研究计划的项目,一般允许延期1次,期限不超过1年)等变动,课题负责人须提前2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报中心审批,经中心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执行。

5. 对不报送进展报告、工作无进展、经费使用不当、经费挪作他用等的课题,中心缓拨经费。课题负责人如不能纠正、补报,中心将终止资助。对终止资助的课题,中心将根据情况收回全部或部分已拨付经费。

6. 一般情况下,课题负责人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中心备案。课题负责人工作调动,可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在原单位或调入单位完成课题,但须调入、调离双方及中心签署意见,并报中心审批备案。

7. 课题研究结束后,课题负责人须三个月内向中心报送课题总结报告及有关的软硬件成果原始资料,中心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评议,评议通过后方可结题,并对优秀研究成果颁发「优秀成果证书」。

8. 课题研究所获得的论文、专利、专著等成果由中心和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共享,须署名「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中心」,英文为「AECC Aviation Gea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并标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资助(AGMTIC-KFKT-XXXXXX)」,无标注的成果不计入课题成果数量。

9. 中心鼓励申请人及其团队在课题申请阶段与中心取得联系,对接企业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

10. 中心鼓励申请人与中心固定研究人员联合申请,并开展联合研究工作。

11. 中心鼓励课题负责人积极参与中心组织的学术技术交流并应邀做课题相关研究内容的学术报告。

12. 中心鼓励已获得中心开放基金资助开展的研究课题继续申请更高层次的基金、攻关和其它重大项目。

6、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邓明明,13808464563

赵新浩,13667315832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件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郭亮中路248号,中国航发中传机械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航空齿轮制造技术创新中心

2024年6月5日

3、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2024年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指南 (2024年7月5号截止)

为加强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推进「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吸引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外的力量参与相关基础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共同推动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设立开放研究基金。现发布2024年度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指南,欢迎国内科研人员积极申请。

一、资助范围

(一)水利部长江中下游河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

方向1:河湖治理与水沙资源综合利用

● 中长期河湖系统多尺度演变机理及模拟技术

● 河湖治理新思路与新技术

● 坡面水蚀过程及其迁移机制

● 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 水系连通演化与提升

方向2:防洪减灾与水沙调控

● 洪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 水库-河道-湖泊-分蓄洪区洪水演进模拟

● 水工程联合调度关键技术

● 城市内涝灾害机理与模拟技术

● 环境变化对流域防洪的累积性影响及对策

方向3:河湖水域岸线保护技术

● 河湖岸线洲滩及生境修复关键技术

● 河湖生态岸坡综合治理技术

● 河湖连通的生态水文效应与调控技术

● 河湖四乱快速立体监测评估技术

方向4:数字孪生流域和工程关键技术

● 「天空地水」多源数据治理与融合应用研究

● 「三道防线」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专业模型通用化开发技术

● 数字孪生流域知识智能驱动关键技术

● 基于三维GIS+BIM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构建技术

● 基于数字孪生流域的防洪「四预」技术

(二)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方向5:岩土介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与应用

● 岩土介质多场多相多尺度分析方法

● 岩土工程的连续-非连续数值模拟方法

● 岩土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 复杂应力下筑坝粗粒土的组构效应及数值模拟方法

方向6:岩土介质力学特性及灾变防控技术研究

● 高地应力条件下岩体渐进破裂特性的测试及其表征方法

● 深埋隧洞软岩大变形预测与防控

● 深部硬岩岩爆监测预报预警与防控

● 岩土工程数字孪生理论与技术

●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安全评价方法与地基处理技术

● 工程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

方向7:复杂岩土渗流与地下水资源研究

● 富水区深埋水工隧洞渗控技术

● 平原水库浸没预测与长效调控技术

● 堤防减压井长期效果评估及功能修复技术

● 深挖方调水渠道典型渗流病害成因及防控技术

● 城市应急水源地开发及地下水资源储备技术

方向8:岩土动力学与工程爆破技术

● 岩体智慧爆破理论与关键技术

● 岩体爆破块度控制机理与关键技术

● 地下洞室开挖爆破损伤控制理论与技术

● 岩土动力响应与抗震安全分析及评价理论

● 岩石高边坡爆破动力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

(三)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方向9:水工程安全监测技术方法研究

● 水工程安全变形监测新技术

● 深埋长隧洞监测技术与监控方法

● 水泵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分析与研究

● 水工程无损检测技术

● 深埋长隧洞监测技术与监控方法

方向10:水工程安全评价及信息化技术方法研究

●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预测预警技术

●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水工程智能化安全评价与安全监控技术

● 高拱坝变形安全监控模型与监控指标

● 水工程安全知识图谱构建及评价技术

● 水工程结构及基础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方向11:水工材料与修补技术研究

● 泄水建筑物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提升与防护

● 地下硐室混凝土内壁防霉防结露装饰涂层材料及机理研究

● 冻雨地区构筑物表面防覆冰涂层材料及技术研究

● 水下混凝土裂缝快速修补新型环保材料研究

● 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下混凝土特性的时变反演分析模型

●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与结构

方向12:固废资源化利用及水质净化材料研究

● 固体废弃物治理及环境影响评估

● 复杂条件下固废污染释放与控制技术

● 水体自净化生态混凝土设计理论与方法

● 河湖库淤积物高质化资源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

●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材料/能源回收新技术

(四)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方向13:山洪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研究

● 山洪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发育规律研究

● 山洪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方向14: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 小流域洪水监测预警技术

● 城市小流域洪涝灾害预警技术

● 山洪引发的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 山洪引发的滑坡孕育阶段早期预警监测技术

● 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

方向15: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

● 山洪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技术

● 山洪地质灾害灾情评估技术

● 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新材料与新工艺

(五)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方向16: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

● 流域发展战略与水资源政策法规

●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优化配置

● 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减排技术

● 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关系问题

● 流域水电调度大模型

● 数字孪生与水网调控

方向17:流域水生态与水环境演变及保护

● 流域尺度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

● 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 微污染湖库水环境治理技术

● 湖库内源污染释放控制技术

● 数字孪生水生态环境模拟关键技术

方向18:生态与环境水力学

● 水生境物理要素监测、模拟和评估技术

● 水生物水力响应特性研究

● 河湖连通理论技术

● 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与水力调控技术

● 水工程生态优化调度技术研究

方向19: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

● 基于遥感的水环境监测与评估研究

● 基于遥感的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识别技术研究

● 基于遥感的流域干旱监测与预警研究

二、申请条件与相关事宜

1、申请者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国内科研人员,或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不受理自然人提交的项目申请。

2、充分利用长江科学院实验室科研条件的项目(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等)、跨学科交叉的项目及有其它经费配套的项目将优先予以考虑。

3、课题选题必须具有创新与研究价值,不得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或以往研究成果重复,必要时将进行查重。

4、申请书应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于2024年7月5日前同时提交单位公章版(PDF格式)和申请书文本(Word格式)至联系人邮箱。长江科学院将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并确定

最终资助课题。文件命名按照以下格式:

申报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名称—申报题目—单位名称—申请人—申请书.pdf;

申报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名称—申报题目—单位名称—申请人—申请书.doc/docx。

5、课题研究经费一般为5~8万元,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

6、课题申请得到批准后,申请者应与长江科学院签订任务书,按任务书计划进行工作,接受长江科学院的检查和监督。

7、课题资助研究成果由长江科学院和获准者及所在单位共享。论文发表须与申请书研究内容相关,否则不能视为课题成果,不予验收结题。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质量和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题的申请。

8、考核要求:根据合同任务书的合作研究计划按时完成结题报告,获得资助7~8万元的课题,至少发表SCI检索论文1篇或EI检索论文1篇,获得资助5~6万元的课题,至少发表高质量论文1篇,课题负责人需为论文第一作者。产生的有关论文、专著、专利等成果署名中需有本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作为工作单位,未标注的成果,不得作为本课题的成果。成果第一标注为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资助,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开放基金课题项目编号。

三、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喻志强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黄浦大街23号长江科学院

邮政编码:430010

电 话:027-82829732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请登录长江水利科技网(http://www.crsri.cn/)下载。

4、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通知 (2024年7月5号截止)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工作现已开始进行。有意申请本年度开放课题者,请尽快下载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将填写好的开放课题申请书及所需相关附件(一式一份),加盖所在单位主管科研部门公章,于7月5日前寄至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另请将您的申请书电子版发送邮件至联系人电子信箱。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250100

联系电话:0531-88364550

联系人:蒋老师

邮 箱:[email protected]

网 址:http://www.sklcm.sdu.edu.cn/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年6月6日

5、 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4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2024年6月30号截止)

为加强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利用实验室平台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研究,促进煤矿灾害防控领域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依据有关规定,现发布202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

1、支持方向

1. 封孔裂隙修复矿化微生物培育及调控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井下硅酸盐水泥基封孔材料易开裂破坏导致漏气的问题,培育裂隙修复专用的矿化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探究微生物的矿化作用机制,揭示矿化产物的生成规律,构建封孔裂隙修复的微生物矿化功能调控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获得适应封孔裂隙环境的矿化微生物1种;提交矿化微生物高效增殖的培养基组分配方,48h矿化微生物生长量OD600≥1.5;构建封孔裂隙修复微生物矿化调控方法,实验室模拟环境下,矿化效率≥1000mg/g,矿化产物体积膨胀率在1~2倍范围内可控;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2. 煤矿瓦斯治理微生物菌群筛选及生理特征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提高煤层透气性、促进瓦斯抽采的瓦斯防治需求,开展煤有机质降解功能的微生物菌群筛选及鉴定试验,培育出适应煤层内部环境条件的高功效微生物菌株,并确定其菌属及亲缘关系;针对获得的煤有机质降解菌,开展菌株培养试验研究,分析培养基和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繁殖速度、代谢产物、目标功能、耐受性等的影响规律,掌握菌株的生理特性。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获得煤有机质降解菌不少于1株,并明确营养组分、浓度、温度、水分、PH值、氧气浓度等因素对其生长代谢及目标功能的影响规律;实验室模拟环境下,煤降解30天后的比孔容增加率,中、低阶煤≥15%,高阶煤≥10%。发表SCI收录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研究周期:18个月。

预算控制数:10万元。

3. 纳米流体化学调控煤层渗透润湿性能作用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纳米流体对煤层渗透性与润湿性调控作用机制不清晰的理论难题,研究纳米流体各关键组分与煤体的相互作用,测定纳米流体对煤层孔裂隙结构、力学性质和煤体表面性质的改造特征;研究纳米流体作用下煤体的渗透特性与吸附润湿规律,揭示纳米流体对煤层渗透性与润湿性的化学调控作用机制,构建低渗难润湿煤层纳米流体化学调控体系。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揭示纳米流体化学调控煤层渗透润湿性能的作用机制;构建低渗难润湿煤层纳米流体化学调控体系,渗透率、含水率相较常规煤层注水/压裂分别提高20%、30%以上;提交研究报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4. 抑爆剂作用下瓦斯煤尘爆炸毒害气态产物生成特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爆剂作用下瓦斯煤尘爆炸毒害气态产物生成特性及对人员伤害等问题,研究抑爆剂作用下瓦斯煤尘爆炸毒害气态产物的关键基元反应步,确定各组分的生成路径;研究抑爆剂、瓦斯量、煤尘量(含撒布方式、长度等)共同作用下毒害产物生成组分及浓度变化规律,揭示抑爆剂对气态产物生成作用机制;量化爆后气体生成浓度与瓦斯煤尘、抑爆剂参与量的关系,构建多元气体生成预测模型,确定多组分毒害气体伤害判据。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抑爆剂作用下多元气体组分生成预测模型,阐明毒害气体生产量与瓦斯煤尘参与量、抑爆剂浓度的关系;提交研究报告,发表SCI/E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10万元。

5. 巷道动态场景的地图残缺修复与点云语义模型构建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井下人员、车辆等因素容易对三维建图算法的特征匹配和运动估计产生干扰问题,研究动态物体的实时检测、分割方法和运动估计方法,降低动态物体对定位建图算法中运动估计的影响;研究静态背景的补偿方法,解决动态物体在静态背景上产生残影的问题;研究静态物体的语义识别和分割方法,构建包含静态物体的位置、形状和语义标签等几何信息的高精度三维地图生成方案。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一套针对井下动态环境的视觉与激光雷达耦合的动态物体检测、分割方法以及里程计补偿方法;建立一套针对井下巷道静态物体的识别、分割和标注方法。物体识别准确率≥90%,物体识别召回率≥60%,目标检测平均精度均值mAP≤40,算法定位精度(RMSE)≤10cm,算法定位精度(Std)≤6cm。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5万元。

6. 基于激光层析成像的瓦斯云空间定量重构模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低照度、强背景噪声情况下被动热成像技术适用性问题,研究基于激光扫描成像的瓦斯积聚气云传感的定量分析、位置分析和点云成像信息的校正补偿处理方法,实现整体瓦斯气云的层析成像空间准确定量重构;设计瓦斯扫描成像主动激光扫描模组,设计激光发射和接收共轴的光机结构和机械旋转扫描振镜,搭建实现光机电部件的协同工作平台;研究反射面的光耦合收集效率、抗干扰能力提升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瓦斯积聚气云传感的定量分析、位置分析和点云成像信息的校正补偿处理算法模型,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搭建一套基于双激光扫描层析成像的气云空间定量重构实验室系统,并完成甲烷云团空间分辨能力、稳定性等指标的实验室测试,达到测量范围0~20%L/L·m,测量误差0.08%L/L·m@1%L/L·m,甲烷分布分辨率5cm×5cm@半径5m处,可视化监测半径可达10m。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7. 光谱吸收池多程反射与耦合噪声特征分析及抑制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多光程吸收池体积较大、内表面镜面利用率低、系统光学稳定性差等问题,基于传统双凹面反射镜赫里奥特池结构,优化凹面镜装配方式,提高双凹面镜反射率;建立基于矢量计算法的多光程吸收池解析方程,数值模拟光斑的分布情况和反射次数,研究多反吸收池噪声抑制方法;建立多程反射吸收池数值模拟系统,研究提升多反吸收池的有效光程长度和有效体积比值的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提出一种赫里奥特池气室的设计结构,提出一种高稳定度低光噪声赫里奥特池的制作方法,申请发明专利1项;提出一种增加吸收池有效光程与体积之比的方法,建立一套多程反射吸收池实验样机,完成有效光程体积比、零点漂移等指标的实验室测试,有效光程体积之比≥0.1m/mL,光程长度≥40m,插入损耗≤2dB。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8. 基于随钻振动信号的煤岩识别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底抽巷穿层钻孔煤岩界面难识别的问题,研究建立孔内钻头-钻杆-钻机多体耦合模型(需考虑围岩压力因素);研究钻头切削煤层和岩层的载荷变化规律;分析变载荷工况下多体模型动力学特性;构建随钻振动信号的大数据模型,通过重庆研究院搭建的微钻试验台,开展模拟实验,采集数据进行模型驯化,并开展实验验证。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煤岩识别模型一套(包含训练方法、数据库和深度学习模型),在实验室重复实验的条件下精度达到85%以上,识别响应速度在5秒以内。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9. 定向长钻孔钻杆系统动态设计及优化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定向长钻孔钻杆系统容易发生弯扭变形,导致钻进效率低、断裂风险大等问题,研究井身结构、地层特征、钻具组合、钻井液等特征参数对钻杆系统的影响规律;研究建立典型钻杆系统的钻进摩阻摩擦模型;研究钻杆系统动力学及关键参数影响规律,建立分布式钻杆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快速收敛、高精度的求解算法;基于摩阻分布、钻杆系统动力学、钻进工艺等因素,研究定向长钻孔钻杆系统动态设计及优化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定向长钻孔条件下钻杆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及求解算法,提供大直径钻杆系统结构参数动态设计软件,适用于102/114/127等系列钻杆主要结构参数设计及优化。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10万元。

10. 煤矿井下回转钻进载荷传递特性与孔底动力参数反演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钻进参数自动调节技术缺乏孔内工况依据、调节不准确的问题,基于弹性动力学原理,建立回转钻进系统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钻柱耦合作用对扭矩和钻压传递的影响,揭示回转钻进系统载荷传递特性及调控机制;研究孔底扭矩和钻压反演方法,建立反演模型,实现回转钻进孔底扭矩和钻压参数精准反演计算。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揭示多因素耦合下煤矿井下回转钻进系统载荷传递特性及调控机制,至少覆盖正常钻进、卡钻、临界卡钻等3种典型钻进工况;建立钻进工况与孔底扭矩、钻压映射数据库,至少包括孔底扭矩、钻压、转速、推进速度、钻孔深度等5类物理量时域和频域特征参数;形成煤矿井下回转钻进孔底扭矩和钻压精准反演模型,钻压和扭矩反演计算误差小于10%。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1. 钻孔雷达天线定向探测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全空间环境无法实现地质异常体空间定位的问题,研究人工电磁超材料对天线定向辐射的调控方法,开展电磁超材料天线全波电磁仿真设计,研制孔中定向探测雷达天线。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提交研究报告,提供一套定向天线样机及设计文件(含仿真报告),天线中心频率不超过400MHz,驻波小于2.5,增益大于2dB,定向天线前后比大于5dB,探测角度90°,申请发明专利1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2. 高分子透明材料高效防雾涂层组分调控机制

研究内容:针对高分子透明材料表面在高湿环境下易起雾、严重影响透光效果的问题,研究亲水涂层在高湿环境中与水汽间的粘附特性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基于强界面亲水高分子微观结构的异质网络涂层材料合成及组分调控方法;研发防雾前驱镀液配方及涂层制备工艺,搭建适配应用场景的防雾技术体系。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高分子透明材料涂层表面初次水接触角≤5°,在应用场景作业环境条件(透明材料涂层侧空气湿度≥95%RH、温度35℃,无涂层侧空气温度5℃)下的有效 保明 时间≥120min;提供一套防雾镀液配方和涂层制备工艺以及3套高分子透明材料样件;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3. 煤矿火灾灾变风流快速模拟算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火灾仿真模拟解算时间长、解算精度低等问题,研究火灾灾变风流快速模拟算法;研究基于时间片段的灾区-风网耦合的动态风网解算方法;研究有毒有害气体扩散预测方法;研究灾害影响区气体和VR演练任务联动机制。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实现快速通风解算,满足通风网络分支数≥500条、节点数≥260个、通风构筑物≥30、解算精度0.001时,单次解算时间≤1s;实现多进多出;实现循环风检测、串联通风检测;实现局部通风解算、有毒有害气体扩散预测和火风压模拟功能;支持自然分风和强制分风;支持风流-事故-VR演练任务联动。

研究周期:12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4. 高浓度颗粒群的散射光场特征规律及体积分布光学分级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井下高浓度粉尘粒度分布测量难度大的问题,研究单分散/多分散粒子的散射光场特征规律,建立高浓度环境下颗粒群散射光信号非线性补偿算法;研究高浓度环境下颗粒物体积分布分级模型,构建基于光场特征的颗粒物体积分布分级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多分散颗粒群粒径识别范围0~50μm;针对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m3、50 mg/m3、10 mg/m3的多分散颗粒群,在7μm、5μm、3μm粒径范围内体积分布测量误差≤15%,3次重复测量RSD≤10%;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5. 煤矿典型灾害链生机理及风险判识方法

研究内容:针对顶板、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火灾等典型灾害链生致灾机理不明、潜在风险判识困难等问题,研究典型场景下不同灾害之间的相互诱导作用,分析原生灾害对次生灾害的启动效应,揭示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提出链式灾害成灾模式及形成条件;研究链式灾害的耦合致灾效应,提出链式灾害灾情推演方法,构建多灾链发耦合作用下的灾害风险判识模型。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揭示顶板、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火灾等4种煤矿灾害之间的链生机理,提出回采、掘进2种场景下链式灾害的形成条件;构建链式灾害风险判识模型,风险判识准确率不低于80%;提交研究报告,发表SCI/EI收录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6. 煤矿冲击地压发生风险判别理论算法研究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给出冲击地压发生风险判别计算的理论公式,实现冲击地压启动和显现临界条件的定量计算,公式参数应包含工程结构参数、应力环境、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等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现场工程验证适用性不少于6个矿。提交研究报告1份,SCI/ EI检索期刊 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7. 煤系地层大规模区域水力压裂岩体预裂效果评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地面和井下大规模区域水力压裂预裂顶板卸压的水力破岩效果缺乏评估手段,以及压裂区应力转移机制问题不明晰的问题。研究岩体起裂后稳压持续进液过程中主要施工参数对破岩效果的影响规律;开展压裂区应力失稳-转移-稳定的动态过程分解研究;明确水力缝网对周围岩层应力转移作用机制,建立顶板岩层缝网覆盖区应力转移效果评价方法。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获得压裂稳定期水压、排量及液量等参数对顶板岩体破岩效果及缝网尺寸的影响规律,明确适用于不同典型厚层坚硬砂岩顶板的优选压裂参数组合不少于3项;揭示压裂前、压裂过程及压裂后岩层区域应力分布演化过程,构建缝网扩展与应力迁移的动态演化模型(数学统计模型描述);开发1项针对压裂区岩层碎裂效果评价方法和1项压裂区应力转移效果评价方法。提交研究报告1份,SCI/E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30万元。

18.孔内轴向预制裂缝后压裂作用下缝网扩展规律及表征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井下顶板钻孔内水射流轴向预制裂缝后裂缝扩展形态认识不清、干扰机制不明的难题,开展研究三维裂缝起裂扩展规律与表征技术研究,掌握压裂缝网形成与多参数干扰机制,明确压裂缝网空间展布形态,建立水射流预制轴向裂缝后水力工艺参数设计优化模型,为煤矿井下开展压裂工艺参数设计提供指导。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揭示水力压裂作用下预制裂缝与原生裂缝拓展形成特征与规律,提出关键干扰影响参数不少于3项,开发压裂缝网形态表征技术与形成过程中关键节点数据重构算法,建立岩层内压裂缝网实时动态虚拟重构模型(模型尺寸不小于20*20*50m),开发1项水力压裂工艺规划决策模型与效果评价方法(现场应用案例不少于3个)。提交研究报告1份,SCI/E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19.煤层采动覆岩破坏与渗透性变异离散分析方法研究研究内容:针对高强度煤层开采覆岩破坏与渗透性变异量化研究需求,突破以连续介质假设为基础的弹塑性力学、以孔隙模型为基础的达西渗流理论模拟方法局限,开展岩体非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研究,建立采动岩体分离、挤压、剪切、摩擦等耦合作用离散块体数值仿真程序,研究采动覆岩应力/应变变形分区、断裂类型分区、裂隙开度与发育密度分区、渗透性变异等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化特征,为煤层顶板涌(失)水通道治理提供依据。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采动覆岩非连续破坏的断裂-块体运动分析数学模型,形成采动覆岩从连续体到离散体转化的数值模型构建方法,揭示煤层顶板采动覆岩渗透性空间差异化分布特征。采动覆岩数值模型离散单元尺度不大于模型尺寸的1/100;采动裂隙开度仿真结果精度为cm级;提交研究报告1份,发表论文2篇(SCI/EI检索1篇),受理发明专利1项。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20. 破碎岩体裂隙封堵微膨胀无机注浆材料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煤矿破碎岩体裂隙动水注浆工程对浆液的特殊需求,研发一种适用于水流动条件下的岩体裂隙封堵新型无机注浆材料。该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界面附着力、流动度大、凝结时间可控、结石率高、微膨胀、粘度受水含量影响较小、抗动水冲刷能力强的特点,可快速填充裂隙并阻止大流量、高流速的水流。在遇到裂隙水流时,即使与水一起运动亦可保证自身不分散,凝固并实现地下水流动的有效封堵。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开发一种适用于水流动条件下的裂隙注浆封堵用无机注浆材料,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在1.5 m/s的动水流速下,浆料以0.5 m/s的流速冲刷30 min时,截留率在80%以上; 初凝时间 ≥30 min,终凝时间≥90min;流动度≥160mm;粘度在≥0.2 Pas;结石体强度≥0.5 MPa。提交研究报告1份,受理发明专利1件,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1篇。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21. 煤层底板含水层水平孔劈裂注浆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煤层底板灰岩含水层水平孔超前区域劈裂注浆改造浆液扩散问题,建立水平孔劈裂注浆裂隙扩展模型,推导水平孔注浆过程中灰岩地层裂隙起裂准则,获得临界启劈压力及起裂方向。搭建具有相似裂隙发育特征、等比例模拟深部高围压、水平孔劈裂注浆功能的大尺度物理模型,分析裂隙扩展路径与浆液流动轨迹之间的互馈关系,开展劈裂注浆数值模拟,并利用物理模拟结果进行参数率定。利用率定后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原位劈裂注浆扩散范围计算,进一步校正模型原位条件下的计算精度。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建立水平孔劈裂注浆裂隙扩展理论模型1个,开展三维劈裂注浆物理模拟实验3组(模型尺寸不小于500×500×500mm),采用PFC3D数值计算软件建立数值计算模型2个(物理模拟实验计算模型1个,原位实验计算模型1个)。提交研究报告1份,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1篇,受理发明专利1件。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22. 煤层顶板水害分级智能预警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顶板水害预警难题,开展水害要素全空间分级智能预警技术研发,构建融合水文、微震、电法等监测数据的预警指标体系,围绕水文监测数据突变、大能量微震事件异常聚集、电阻率急剧变化等特征提出煤层顶板涌(溃)水预警判据,构建煤层顶板水害分级智能预警模型。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提出融合不少于3种监测系统的煤层顶板水害预警判据,建立不少于2种煤层顶板水害分级智能预警模型。提交研究报告1份,发表论文2篇(SCI/EI检索1篇),受理发明专利1件。

研究周期:24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23. 分布式光纤传感多场耦合响应机制与监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矿井地质灾害隐患多参数监测需求,基于分布式光纤多参数传感技术,建立多场耦合孔隙介质力学模型,研究应力场、渗流场及温度场作用下,分布式光纤对应变、声波、温度的感应特征,揭示分布式光纤对矿井地质灾害隐患的响应规律,并利用高精度多场耦合CT扫描系统验证标定,形成分布式光纤多场耦合响应机制与监测技术。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形成一套分布式光纤多参数处理解释技术。分布式光纤温度精度0.5°C,应变精度10με,声波频率0.5Hz~600Hz,发表SCI或EI论文1篇。

研究周期:12个月。

预算控制数:20万元。

2、资格条件

1.课题申请人应为实验室和依托单位外部人员。

2.申请人原则上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且具有承担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经历。特别优秀者可以适当放宽条件。

3.申请人有严重失信行为或违背科研诚信和伦理道德等情况的,不得申请。

4.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能力。

5.申请人所在单位对申请人的能力与水平以及申请的内容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承诺对申请人的时间和条件给予支持,并加盖单位公章。

3、知识产权

1. 申请课题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原则上归属实验室依托单位所有,发明人及所在单位享有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使用该知识产权的权利。

2.凡受本实验室资助的课题,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开放基金课题合同(任务书)规定的要求,第一完成单位必须署名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State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同时注明「得到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编号:******)资助」,英文「Supported by the Open Funding of State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rant No.******)」,未按规定进行标注的研究成果,不得作为开放基金课题成果用于结题验收。

4、申报程序

1.申请者下载并按要求填写「煤矿灾害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后 (一式1份),寄送至本实验室。除纸质申请材料,申请人须提供申请书的电子文件(Word和PDF签章版格式) 至邮箱( [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和申请书文件名请注明「课题名称+申请人姓名+申请人单位」。

2.课题申请截止受理日期为2024年6月30日。

3.申请书由实验室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5、其他事项

1.课题研究周期自任务书签订之日起,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2.课题经费概算应与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相匹配,原则上不超过指南中经费概算控制数。确因申请书内容和目标超过指南要求的,可以增加预算但应在申请书中特别说明。

6、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墨然

电话:17623233239

邮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三村55号

邮编:400037

6、 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4年6月30号截止)

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依托单位。实验室充分利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整合统计学、数据科学和生物信息学优势资源,促进统计学和数据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包括工业、金融和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为国民经济和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拟在重点研究领域设立若干开放课题,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研究人员与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利用实验室设备平台,开展与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创新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

一、申请对象

非本校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均可提出申请。原则上开放课题主要支持与本实验室人员开展科研合作的科研人员。

二、开放基金资助领域

本实验室2024年开放课题的资助领域主要围绕上海港升级扩建对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及中国经济的影响,重点资助以下研究方向(详见附录):

1. 经济影响评估

1.1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1.2 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2.1 物流网络优化

2.2 供应链效率提升

3.技术创新与应用

3.1 智慧港口技术

4. 社会经济影响

4.1 城市发展与空间重组

4.2 社会福祉与公共政策

5. 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影响评估

三、申请方法及审批程序

1.具备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称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根据实验室上述主要研究方向自由选题,并认真填写申请书。实验室开放基金将优先资助立论清晰、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具有创新科学意义的研究课题。

2.申请者应得到所在单位同意,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书一式两份(电子版发至[email protected])。

3.实验室将组织初步评审、评议,提出初步评审意见,之后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最终审定,择优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

4.评审通过后,实验室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要求申请人填写并邮寄开放课题任务合同书一式四份。

5.申请者在获得资助后,需结合研究方向与本实验室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需在申请书中确定实验室的合作对象。

四、研究期限和经费

1.实验室2024年拟资助开放课题3项左右,课题研究期限为1-2年。

2.每项开放课题资助经费为5万元左右,专款专用,经费使用在课题结束之日起停止使用,结余经费予以收回。

五、课题及成果管理

1.开放课题基金资助者,需在工作完成后2个月内向实验室提交研究报告或工作总结,并附相关的研究成果证明和发表的论文。

2.实验室不定期检查课题执行及进展情况,对不执行研究计划的,有权终止资助。

3.利用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获得的研究成果,由实验室和研究人员所属单位共享。发表论文、专著出版和奖励申报等应在作者署名处,单位标注中文「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或英文「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Ministry of Education」,并在致谢里写「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Ministry of Education」。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联系地址: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A1702

邮编:200062

电话:021-62233223

邮箱: [email protected]

7、 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通知 (2024年6月30号截止)

为贯彻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建设方针,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促进实验室与校内外的合作交流,提高研究水平,根据【苏州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自然科学类)(2020年修订)】、【苏州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条例】和【苏州大学实验室经费管理条例】的要求,现组织申报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开放课题,欢迎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踊跃申请。

一、资助领域与方向

本实验室开放课题根据项目基金总额及实验室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对申请的具有开拓性、前瞻性、创造性且与鱼类遗传育种、病害防治、生长发育等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课题进行择优资助,本年度优先资助的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关键机制和养殖技术研究。

二、资助对象

1.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人,必须具有博士学位或者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并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

2.与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已有合作的项目优先。

三、申报要求

1.申请课题须符合上述资助领域与方向。

2.申请者与课题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经费预算合理。

3.申请者下载填写【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书】(见附件1)和【申请人简历】(见附件2),由所在单位学术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负责人签章。

4.申请者应于本指南发布之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将上述材料(附件1和附件2)以PDF格式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 。(提交申请书命名: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人姓名)

5.申请的课题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审议批准,并书面或E-mail通知申请者本人及所在单位。

6.资助经费可用于支付课题研究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和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受资助课题的研究成果,归本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有。科研成果标注单位: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中文名称);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oach Genetics and Breeding(英文名称)。

7.项目研究期限为2年,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从批准立项算起。每项课题资助经费2-3万元,共资助1-2项。

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8662215896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江苏省泥鳅遗传与育种重点实验室

2024年6月12日

8、 2024年西北寒旱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申报指南 (2024年6月20号截止)

2020年12月交通运输部认定成立西北寒旱区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交通运输行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野外基地」)。野外基地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展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野外科学观测,其定位于公路交通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现根据甘肃省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第3次总经理办公会会议纪要(甘公发办纪〔2024〕3号),拟向公发集团内部在册职工征集野外观测基地开放课题。开放课题的设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专家评审,提交相关会议审议批准后立项。

一、交通部野外基地研究方向

(一)西北寒旱区盐渍土路基运营期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

(二)西北寒旱区材料和结构长期服役性能演变规律和运行状态;

(三)西北寒旱区公路基础设施荷载与环境的同步耦合效应;

(四)西北寒旱区长寿命公路基础设施设计指标与设计参数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