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英国天才叫牛顿,德国天才叫爱因斯坦,谁是中国的天才?

2024-08-04科学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的一个世纪。在这个时代,中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

他们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钱学森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中国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的奠基人,为中国研制出第一枚导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少年时期:顶住压力勤奋学习

1911年,钱学森生于浙江宁波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艰苦。然而他勤奋好学,数学和物理尤其出众。

17岁就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后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在校期间,钱学森表现出惊人的航空航天天赋,他对于飞机、火箭的原理和运行规律了如指掌。为了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他赴美留学深造。

然而到美国后,他感受到了来自种族偏见的巨大压力,许多人看不起一个「中国学生」。但钱学森不屈不挠,以异常顽强的毅力和勤奋态度,取得了博士学位。

二、美国生活:突破科研获得认可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选择了火箭专业,开始了对航天航空领域知识的系统学习。

起初,钱学森面临巨大挑战,一是语言障碍,他的英语并不流利;二是文化差异,很难适应美国的教学模式;三是主观偏见,许多美国人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存有成见。但是钱学森并没有气馁,他勤奋读书,口语快速进步,并以惊人毅力抗住种种障碍。

在麻省理工的学习生活中,钱学森表现出过人的数学和物理天赋。他很快掌握了火箭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他独立设计了一种高空探测火箭,这种火箭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理论,可以搭载科研仪器进入成層圈,开拓了高空物理研究的新领域。这项成果为钱学森赢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

在成功设计高空探测火箭后,钱学森开始关注弹道导弹的气动力学问题。当时弹道导弹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远距离控制和稳定飞行是一个大难题。

钱学森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得出了极为重要的结论:导弹飞行过程中会出现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会导致失控,必须通过引入人工控制系统来解决。这一开创性成果被称为「钱学森不稳定理论」,极大推动了导弹技术的发展。

在麻省理工期间,钱学森还指导了中国第一批航空航天留学生,开展了系统的导弹武器研究。这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使他在美国学术界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的冯?布劳恩」。

许多美国军方专家开始高度重视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纷纷祝贺他的卓越建树,并表示愿意提供一切支持来留下这么出色的人才。但是,钱学森拒绝了诱人的留美机会,选择无条件归国……

三、归国复苏:选择辛勤工作

1956年从美国归国后的钱学森,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北秘密基地,与导弹事业共进退。

连续十几年辛苦工作,经历过无数失败,终于在1966年,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全国欢声雷动。两年后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试验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目标。钱学森的贡献功不可没。

四、导弹专家:育人功大师生恩重

1966年,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短程地地导弹,实现了由复制仿制到自主设计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这枚导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自行研制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导弹武器。

然而,导弹技术的国产化才刚刚起步。钱学森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想要在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上完全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没有大批由本土培养、立足本土的导弹专家,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就无法持续推进。

因此,在成功研制第一枚地地导弹后,钱学森并没有停下研制的脚步,而是开始着手培养造就中国的导弹专家队伍。

他在五院系统内率先开办了导弹设计和制造专业研究生班,招收最优秀的本科生来接受系统培养;他还定期开设新技术讲座,向年轻技术人员传授先进知识和科研经验;他把工作中成长起来的许多青年人才视如己出,倾心指点,把他们培育成国防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才。

在钱学森这位「人才头雷」的感召下,聚集在他周围的许多学生都成长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后来出任重要领导职务,有的则成为新一代的教授级专家。

钱学森对中国导弹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本人的科研成就,更在于他培养和造就的人才队伍,这是他更为宝贵的财富。

五、原子弹之父:历尽艰辛研制成功

在成功研制导弹后,钱学森又负责中国首个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他带领团队,在秘密基地连续工作十余年,与时间赛跑。

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器材简陋,测试条件极其艰苦。钱学森与组内数十位专家科学家,不离不弃,与原子弹计划共生死。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六、中国航天之父:留下丰碑载入史册

在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氢弹后,钱学森华丽转身,把全部心血投入到运载火箭技术的攻关之中。他清楚地认识到,掌握自主的运载火箭技术,是实现宇宙空间能力的关键所在。没有这项战略性装备的支撑,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无法腾飞。

当时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载人航天目标,难度可想而知。然而,钱学森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忱和坚定信心,鼓舞和感染着身边所有的科研工作者。大家克服重重困难,日以继夜地进行理论研究、气动力学试验、发动机台架试车、稳定性测试等等工作。

1970年4月24日凌晨,西北某秘密基地。夜色渐渐退去,天边泛起鱼肚白。基地里鸦雀无声,数千名科技人员默默等待在观测点和测控中心。他们绷紧每一根神经,眼神聚焦在发射塔上的那枚火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这是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它的使命是将一颗173千克的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近地轨道。但运载火箭技术复杂精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可能导致失败。而且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尝试,难度可想而知。

凌晨6点03分,「点火!」西北基地主任吼出发射令。地面点火系统瞬间闪亮,随即巨大火光冲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轰鸣着拔地而起,像一道火红的长龙,冲入云霄。基地上空响起热烈的掌声,所有的科技工作者眼神炯炯,全神贯注盯着那道余烬……

当运载火箭划过天空,卫星信号传回地面站的那一刻,科技人员欢呼雀跃,钱学森不禁在观测室内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视卫星为自己的孩子,如今孩子终于飞向了太空!

随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钱学森正式被国人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可以说,没有他对中国运载火箭事业的奉献,就不会有中国航天今天赖以自豪的各项重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