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暗物质:宇宙神秘面纱下的关键角色】

2024-11-07科学

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暗物质,这个神秘的宇宙物质,仿佛一个隐形的幽灵,时刻牵动着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它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既不反光、不发光,也不遮挡任何光线,与我们熟悉的可见光世界几乎 「绝缘」。然而,它却参与引力作用,这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引力效应来推测它的存在。

据科学研究,现代宇宙学标准模型认为,宇宙中除了约 4.9% 的重子物质,还存在约占 26.8% 的暗物质。暗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笼罩着整个宇宙。比如,在星系和星系团中,天文学家发现,仅仅依靠可见物质的质量所产生的引力,根本无法解释天体的运行规律。在银河系级别的旋涡星系里,千亿颗恒星绕着星系中心快速运转,若没有额外的引力,这些恒星就会被甩到星系以外,令整个星系崩塌分解。而在规模更大的星系团中,星系之间弥漫着能够辐射出 X 射线的高温气体,若没有额外的引力,这些气体早就消散在宇宙空间了。

正是这些引力异常现象,让科学家们坚信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理论也成为了宇宙学标准模型的基石之一,对宇宙结构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我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效应来推测暗物质的存在,但科学家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试图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二、暗物质的发现历程

(一)早期观测与辩论

在天文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伽利略将望远镜对准天空,开启了人类对宇宙深入探索的大门。他的这一举措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天体,也引发了无数科学家的思考,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天文摄影技术的发明,科学家们观测到了密集恒星场中的暗区,这一现象引发了持续的辩论。这些暗区究竟是什么?是尚未被发现的天体,还是某种未知的物质形态?这个问题成为了当时天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星系动力学的研究中,开尔文勋爵、亨利庞加莱、恩斯特约皮克、雅各布斯卡普坦等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动力学角度对银河系中暗星体数量进行估计,为暗物质的研究逐渐奠定了基础。例如,开尔文勋爵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暗物质存在的假设。他认为,天体的运动规律可能暗示着存在一种不可见的物质,这种物质对天体的运动产生了影响。亨利庞加莱则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贡献,为暗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暗物质的新角度。恩斯特约皮克和雅各布斯卡普坦通过对银河系中星体分布的观测和分析,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暗物质存在的认识。他们发现,银河系中的星体分布并不均匀,这可能是由于存在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影响了星体的分布。

(二)关键人物的贡献

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茨维基在 1933 年对后发座星系团的研究,为暗物质的发现奠定了重要基础。后发座星系团规模超大,拥有数千个星系,离我们大约 3.3 亿光年。茨维基通过测量这些星系的谱线的红移或蓝移,不但得出了这个星系团远离我们而去的平均速度,还掌握了每个成员星系相对于该平均速度的速度。在追加测量了各个成员星系与星系团中心的距离之后,他还得到了各成员星系相对星系团中心公转的粗略状况。由于既熟悉星系团的运作机制,又知道星系需要引力才能维持成团的状态,他就计算了整个星系团需要多大的总质量才能保证成员星系不会四散逃走。而当他把计算结果与根据星光推算出的总质量数值进行比较时,他发现两个数值相去甚远,于是用德文创造了一个新术语 「dunkle materie」(英文是 dark matter),即 「暗物质」。

美国天文学家鲁比和福特在观测旋转星系时,也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证据。他们发现,在一个旋转星系中,靠近中心区域的恒星和远离中心区域的恒星,旋转的速度几乎相同。这与牛顿的引力定律不符合。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靠近中心区域的恒星应该旋转得更快,而远离中心区域的恒星应该旋转得更慢。这就意味着,在旋转星系中存在着一种看不见但却有很大质量的东西,在提供额外的引力,使得恒星的旋转速度保持平衡。鲁比和福特也把这种东西称为 「暗物质」,并估计了它在旋转星系中所占比例。

三、暗物质的特性

(一)基本性质

暗物质具有独特的基本性质。首先,它不发光,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常规的光学观测手段直接看到它。然而,它却具有引力作用,能够对周围的物质产生引力影响。这种引力效应是我们推测暗物质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

暗物质的寿命非常长,这意味着它在宇宙的漫长演化过程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状态。此外,暗物质主要是 「冷」 的,这里的 「冷」 指的是暗物质粒子的运动速度极其缓慢。这种缓慢的运动速度使得暗物质在宇宙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暗物质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与普通物质相比,暗物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要低得多。这也是暗物质难以被直接探测到的原因之一。

(二)可能的组成

关于暗物质的可能组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目前,许多粒子模型被提出,但经过分析,一些带电的、质量轻的、不稳定的粒子被排除在外。因为暗物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所以带电粒子不太可能是暗物质的组成部分。质量轻的粒子通常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与暗物质 「冷」 的特性不符。而不稳定的粒子在宇宙的漫长演化过程中难以保持稳定存在,也不太可能是暗物质的主要组成。

通过对各种粒子模型的分析和排除,科学家们推测暗物质粒子很可能是一种未知的新粒子。这种新粒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只可能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它的性质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粒子有着很大的不同,需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测来揭示其本质。

(三)难以确定性质的原因

暗物质之所以难以确定其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暗物质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这使得我们无法通过常规的观测手段,如光学观测、电磁探测等,来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我们在观测天体时,通常使用的是电磁相互作用,即通过天体发出的光子来到地球被我们捕获到,而暗物质不与光子发生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用常规手段观测到它。

其次,暗物质只可能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强度非常弱,发生概率也极低。这使得暗物质与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难以被探测到。此外,引力作用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暗物质的质量分布和性质未知,通过引力效应来确定暗物质的性质也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暗物质的特性使得它成为了宇宙中一个神秘而难以捉摸的存在。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努力探索暗物质的本质,希望能够揭开这个宇宙谜团。

四、暗物质的探测方法

(一)模拟宇宙大爆炸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其设计目标是将两个反向回旋的质子束流进行对撞,质子束流的总能量最高达 14 万亿电子伏特。科学家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模拟宇宙大爆炸的极端条件,有希望发现暗物质粒子的存在证据。因为理论上,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可能产生了各种粒子,其中也包括暗物质粒子。虽然暗物质粒子即使被制造出来也不会被探测器发现,但可以通过其他可见粒子的损耗能量来推断出是否有这样的粒子产生。至今所有的加速器实验还没有发现暗物质粒子的迹象,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所突破。

(二)探测碰撞信号

如果银河系晕中含有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那么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在每一秒钟都会有数百乃至数千个 WIMPs 穿过。WIMPs 在穿过地球时,有一定的概率与地球上的原子发生弹性碰撞,从而引起原子的反冲,地基试验可以探测这种反冲信号,进而确认 WIMPs 的存在。当前主要的探测技术有两种:一是低温探测器,工作在 100mK 以下的探测器,探测 WIMPs 碰撞晶体如锗等时产生的热量;二是诺布尔液体(Noble liquid)探测器,探测 WIMPs 碰撞液态氙或氩引起的闪光。地基探测试验设备都被深埋在底下,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宇宙线等其它粒子与原子碰撞作用信号的干扰。例如,我国在四川锦屏山隧道地下 2400 米深处就建有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不间断运行的仪器旁凝神寻找暗物质的踪迹。这里,层叠的岩石屏蔽了大部分宇宙射线产生的干扰信号,使得暗物质粒子穿过探测器与原子核相撞时更容易被发现。

(三)空间间接探测

如果暗物质粒子被宇宙天体俘获湮灭,可能会产生次级粒子,这样可以通过探测在太空中湮没粒子所产生的单能峰或 e 能谱边缘来识别暗物质粒子。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探测在太空中湮没粒子所产生的单能峰或 e 能谱边缘来识别 WIMPs。例如,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悟空」 号以约每 95 分钟绕行地球一周的速度,一刻不停地搜集着宇宙射线的信息,试图从中捕捉关于暗物质的蛛丝马迹。「悟空」 号相当于在宇宙中放置了一台除去大气层面纱的 「超高清望远镜」,科学家们试图从中寻找并分析暗物质自身衰变或者相互碰撞时可能会产生的可见粒子。截至目前,「悟空」 号记录了上百亿个高能宇宙射线事件,在暗物质直接和间接探测上提供了大量线索。

五、我国的暗物质探寻之路

(一)「悟空号」 的结构

「悟空号」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 4 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它由一个塑料闪烁探测器、硅微条、钨板、电磁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组成。其中,塑料闪烁体探测器用于区分电荷;硅阵列探测器测量宇宙线的方向和电荷;BGO 量能器最为重要,用于测量宇宙线的能量;中子探测器用于区分质子和电子。不同的探测器协同工作,使得 「悟空号」 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灵敏度和能量范围探测电子、光子和宇宙射线。

(二)「悟空号」 的功能

「悟空号」 主要功能是在空间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也有望在高能 γ 射线天文方面有新发现。它可以探测高能伽马射线、电子和宇宙射线,从各个方向扫描太空中的物质,并将探测结果传入地面控制中心,科研人员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其观测数据进行定位,利用正反暗物质粒子碰撞后的 「残骸」 去进一步观测宇宙中的暗物质,了解暗物质粒子本身的性质,即 「暗物质粒子的间接探测」。

(三)「悟空号」 的优势

「悟空号」 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对于电子和光子,探测范围是 5GeV - 10TeV,在 800GeV 的能量分辨率为 1%;对于宇宙射线,探测范围为 100GeV - 100TeV 能区,在 800GeV 的能量分辨率优于 40%。对于电子和光子,几何因子是约 0.3mSR,对于宇宙射线大约 0.2mSR。100GeV 的角分辨率为 0.1°。

(四)「悟空号」 的主要科学目标

「悟空号」 的主要科学目标是以更高的能量和更好的分辨率来测量宇宙射线中正负电子之比,以找出可能的暗物质信号。同时,它也有很大潜力来加深人类对于高能宇宙射线传播机制的理解,也有可能在高能 γ 射线天文方面有新发现。通过对高能宇宙射线的观测,「悟空号」 试图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并开展宇宙射线起源及伽马射线天文方面的相关研究。

六、暗物质对宇宙的影响

(一)对星系形成的作用

暗物质在星系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星系和星系团形成的基础,为可见物质的聚集提供了引力。据估计,大约 85% 的宇宙物质是暗物质,而只有 15% 是我们所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在星系形成的早期,暗物质通过引力作用促进了物质的聚集,使得可见物质能够逐渐形成星系和星系团。

暗物质的存在使得星系的结构更加稳定。例如,在银河系级别的旋涡星系里,千亿颗恒星绕着星系中心快速运转,若没有暗物质提供的额外引力,这些恒星就会被甩到星系以外,令整个星系崩塌分解。在规模更大的星系团中,星系之间弥漫着能够辐射出 X 射线的高温气体,若没有暗物质的引力,这些气体早就消散在宇宙空间了。

此外,暗物质还影响着星系的旋转曲线。根据牛顿力学,星系内的物质应该受到中心引力的束缚,导致离中心较远的物质运动速度减缓。但是观测结果却显示,星系的旋转曲线几乎是平坦的,这意味着星系内必须存在大量的额外物质,即暗物质。暗物质的引力使得星系边缘的恒星能够以与中心恒星相似的速度旋转,从而维持了星系的稳定结构。

(二)对宇宙未来的影响

暗能量决定宇宙命运,而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宇宙走向不同的结局,如大撕裂、大坍缩或大冻结末日。

如果暗能量足够强大,它会使得空间无限膨胀加速,直到所有的星系、恒星、原子都被撕裂成碎片,这就是所谓的大撕裂末日。在这种情况下,暗能量的斥力将远远超过暗物质的引力,宇宙将无法停止膨胀,最终走向毁灭。根据科学家的计算,大撕裂发生的时间约为 550 亿年至 900 亿年后。不过,这个时间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对暗能量和暗物质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如果暗能量足够弱,它会被引力所克服,空间会停止膨胀,甚至开始收缩,直到所有的物质都被压缩到一个无限小无限密的点,这就是所谓的大坍缩末日。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的引力将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宇宙将开始收缩,最终可能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然而,目前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似乎正在加速膨胀,这意味着暗能量目前仍然占据着上风,大坍缩末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如果暗能量刚好平衡,空间会无限膨胀,但速度会趋于一个常数,直到所有的物质都耗尽而变成黑暗。这就是所谓的大冻结末日。在这种情况下,暗物质和暗能量将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宇宙将继续膨胀,但速度会逐渐减缓。最终,所有的物质都将耗尽能量,宇宙将变得一片黑暗和寒冷。

目前最流行的假设是,暗能量是空间本身固有的性质,也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常数。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我们的宇宙可能会走向大冻结末日。然而,我们对暗能量的理解还很不完善,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突破。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或者利用暗能量,改变宇宙的命运。也许我们会发现其他更高层次或者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和现象,超越暗能量的概念。

总之,暗物质对宇宙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它不仅是星系和星系团形成的基础,还与暗能量相互作用,决定着宇宙的未来命运。虽然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揭开宇宙的奥秘,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