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3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毕业院校全统计,谁将成为2023年得主

2024-04-24科学

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都堪称科技界的「饕餮盛宴」,总能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迄今为止,共有35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他们毕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为国家建设作出不朽贡献的集中肯定。

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从哪些院校毕业的,以及他们主要从事哪些领域的研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勋章

国内科学界个人最高荣誉

20世纪末,国家对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行改革,新增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也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个奖项中等级最高的,是国内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自2000年正式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除了2004年、2015年空缺之外,每年有1名或2名科学家获得该荣誉。 截止到2020年,共有35位科学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其中就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等。

20多年来,我们对「最高奖」得主给予绝对的敬重和荣誉,奖金也从最初的500万(其中50万归获奖者个人所得,450万由获奖者选定项目用于研究),提升至800万(全部由获奖者自主支配)。

35位国家最高奖得主

每一位最高奖得主,都是在学术上卓有建树、在业界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他们不管从成才经历、学术成就、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堪称楷模。

(1)本科毕业院校

从「最高级」得主的毕业院校看,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我国的高校自主培养的顶尖人才,并且,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培养的人才最多。

由于每位得主的学历水平不同,且本科、研究生所就读院校不同,这里仅以本科毕业院校作为统计标准。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院校已经停止办学或并入其他院校。

① 北京大学(5位):王选、王忠诚、于敏、屠呦呦、曾庆存

②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5位):吴文俊、徐光宪、黄旭华、顾诵芬、王振义

③清华大学(4位):金怡濂、吴征镒、郑哲敏、王大中

④西南联合大学(2位):刘东生、叶笃正

⑤燕京大学(2位):黄昆、谢家麟

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2位):吴孟超、侯德云

⑦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2位):闵恩泽、吴良镛

⑧浙江大学(2位):谷超豪、程开甲

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2位):王泽山、钱七虎

此外,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王永志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振声毕业于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张存浩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工业大学),孙家栋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师昌绪毕业于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赵忠贤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小谟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刘永坦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部分本科毕业于国内的一流大学,仅有孙家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预科后,便前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求学,攻读飞机发动机专业。

(2)研究生毕业院校

这35位获奖者中,有多达17位没有留学经验,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均是在国内高校完成。可见,我们的高校同样能够提供高质量教学,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高层次人才。

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这位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科学家,在氢弹研发的过程中,顶住了众多从世界名校毕业的专家的质疑,坚持自己的正确理论,最终主导了氢弹的成功研发。

(3)研究领域

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极高的造诣之外,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定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科技、经济建设的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并不需要列举谁的事迹,因为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最佳表率。

从研究内容所属的学科门类看, 15位得主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理学,13位在工学,5位在医学,2位在农学 ,有些是在国防科技领域为我们筑就安全的堡垒,有的帮助我们牢牢握住了自己的饭碗,有的一直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突出贡献,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安居乐业。

谁将问鼎2023年度最高奖?

如今,等待3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强势回归,各项评审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已经进入初审公示阶段,1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也已经早早公示,最终的结果也将很快揭晓。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

那么,你觉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将花落谁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