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震动只持续了0.1秒,却足以让科学家们激动不已。黑洞,作为大质量天体的代表,它们的碰撞将给这个多元宇宙带来哪些新奇的变化呢?这令人充满好奇和期待。
【黑洞的诞生】
恒星如同生命体,拥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如黄矮星,如同太阳,红矮星等,在其生命周期的尾声,会经历蜕变,逐渐转化为白矮星,最终成为黑矮星,消失在无垠的宇宙中。
质量超过太阳的恒星在生命结束之际,其内部会释放巨大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超新星爆炸。而对于部分质量异常巨大的恒星,还可能发生更为剧烈的极超新星爆炸。
黑洞的形成源于极超新星的爆炸。
在人类尚未直接观测到黑洞之前,对它的探索仅限于理论层面。基于相对论的原理,理论物理学家预测宇宙中存在一种具有极强引力场的天体,这种天体对邻近的一切物质产生显著影响。
他周围的时空亦随之扭曲。由于其内部引力极为强大,视界内的物质无法逃逸,因此在外部观察时,它呈现出深邃的黑暗,难以通过天文望远镜揭示其真实面貌。更多时候,我们依赖引力场的分析来预测其状态。
黑洞,是基于广义相对论预测的,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巨大质量的星体。因其极强的内部引力,任何经过其附近的物质,无论大小,均会被轻易捕获,甚至包括质量巨大的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质量庞大的天体,拥有强大的引力场。相比之下,行星和星云等天体在中子星的引力作用下会瞬间瓦解。
当前,人们发现的黑洞大多是质量超过约135倍太阳质量的天体塌缩后形成的。黑洞内部质量巨大,引力场异常强大,能吸引并吞噬包括逃逸速度最快的光子在内的所有物质和辐射。
由于黑洞的形成原理与热力学中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得名黑洞。
尽管当前的观测技术无法直接捕捉黑洞的形象,我们仍能通过研究其周围的无法观测的视界来模拟其外貌。这意味着,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见黑洞,但可以通过对其周围环境的分析来间接描绘其特性。
由于黑洞能吞噬一切物质,其内部存在一个无法返回的临界点。基于广义相对论,我们推测其内部可能有一个接近无限大的奇点。
生命末期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炸后,由于内部氢、氦元素耗尽,核心质量无法继续释放能量和对外压强,导致持续向内塌缩。原子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被极度压缩,最终转化为中子状态。
在巨大的内部压力下,星体持续向中心塌缩,最终形成了黑洞。观测数据表明,即便是最小的黑洞,其质量也至少达到了太阳的3.8倍,这足以说明其内部的质量是何等巨大。
尽管黑洞以其强大的引力著称,几乎吞噬一切接近的物质,但它们并非完全封闭。实际上,黑洞也会释放能量,这种能量释放为我们提供了观测它们的线索。我国科学家通过捕捉和分析宇宙中的射线、星云等信号,就能探测到黑洞的存在和位置等关键信息。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对黑洞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这更增加了其神秘感。这也使得黑洞成为了科幻小说和电影等作品中的常见元素。
2019年,借助望远镜和精细的后期处理技术,我们首次目睹了黑洞——这个宇宙中最令人费解的天体的真实面貌。我们这一代人,有幸成为了首次见证黑洞真容的群体。这个黑洞位于M87星系的中心,体积巨大,相当于680万个太阳。
科学家推测,这个巨大的黑洞可能是由多个黑洞碰撞而成,因其体积和质量远超银河系内观测到的黑洞,显示出其非凡的规模和能量。
【黑洞碰撞】
在宇宙中,生命存在于每一个天体之中。当恒星的生命走向终结时,它们会经历塌缩、碰撞等现象。黑洞,作为大质量恒星熄灭后的遗迹,对于科学家来说,探索其存在背后的意义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帮助我们了解恒星生前所经历的活动。
黑洞,如同星系,也会发生碰撞。但由于黑洞的独特性质,我们无法像观测行星和星系那样直接捕捉到它们的碰撞过程。然而,科学家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黑洞在碰撞时会产生强烈的引力波动,从而可以间接地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命周期。这一发现为我们了解黑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引力波,源于时空扭曲的波动。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量大的物体在加速运动时,因其巨大的质量可能对周边时空产生扭曲,这种扭曲随后以波浪状的形式向外扩散,即形成引力波。
引力波对物质的扰动极小,因此能够穿越辽阔的时空,即便在数十甚至数百亿光年之遥,也能感受到其引发的震撼力量。
可以确定的是,高质量黑洞的碰撞必然伴随着引力波的产生。这使得我们能够借助这些引力波,深入探索两个黑洞交汇时的神秘现象。
虽然爱因斯坦早在百年前就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这一物质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直到2015年,这一状况才得到改变。
9月14日当年,LIGO(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全面观测了宇宙中存在的引力波,人类首次从物理角度感受到时空的扭曲。
理论上,强烈的引力波且保持连续性主要源自大型恒星死亡后的遗留物,如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中子星和极超新星爆炸后形成的黑洞,以及双黑洞或双中子星系统。
双黑洞在特定情境下合并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不过,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其形成原理都是两个质量较大的天体彼此围绕并最终合并的结果。
随着两个天体的距离逐渐缩短,它们之间的引力波动越来越强烈。然而,一旦这两个天体合并,这种剧烈的震动就会立刻消失。
另一种可能性是,双黑洞系统同样能够产生独特的引力波。这些引力波的特性,如大小和强度,就像双黑洞系统的「指纹」一样,具有独特性。通过分析这些引力波,我们可以揭示黑洞的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以及方向等重要信息。
科学家对探测到的引力波与已知范本进行了比较,进而得出了双黑洞的质量范围。通过对比,他们发现这些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20至40倍。
基于第一轮的研究成果,采用「数值相对论」的方法,并经过多次会议的慎重探讨,最终对2015年9月中旬探测到的引力波给出了合理解释。
经过多次精确计算,研究团队得出了共同的认识: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约为太阳质量的29倍和36倍。
不同于我们的预想,这两大天体的碰撞发生在13亿年前。在短暂的1秒内,它们转化了相当于3倍太阳质量的能量为引力波,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据估计,这次碰撞的峰值功率达到了可见宇宙总功率的50倍。
基于信号到达的时间间隔,科学家们初步推测黑洞的碰撞地点位于南半球方向的一个星系。此次事件,天文学家们将其命名为GW150914。
经过首次成功的观测后,科学家们在数月内再次成功捕捉到了这种特殊的引力波。经过审慎的计算,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相当于14.2倍和7.5倍的太阳质量。
2019年,科学家们成功观测到两颗黑洞的合并,此次合并引发了百亿光年外地球的0.1秒震动。
【人类对于黑洞碰撞的探测】
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特殊的天体,其存在对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至关重要。而引力波则成为了探索黑洞的主要手段。随着越来越多LIGO设备的建造,越来越多的黑洞碰撞被观测到,为我们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宇宙中,黑洞的存在十分普遍,它们之间的碰撞也是常态。众多星系中心往往潜藏着庞大的黑洞或黑洞群,这些黑洞随着星系的运动不断发生碰撞并融合,最终汇聚成质量惊人的超级黑洞。
黑洞碰撞不同于恒星或星系的碰撞,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在极短时间内却能释放出数亿元甚至数兆恒星的亮度。这种极端的天文现象极为罕见,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自2015年人类首次通过LIGO探测到两颗黑洞合并以来,我们已观测到多起黑洞碰撞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两大黑洞之间,它们的质量分别约为85个和66个太阳质量。这次碰撞后,形成了一个质量约15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最大规模的黑洞碰撞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黑洞合并时会有能量损失,但与其巨大的质量相比,这种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黑洞的碰撞,是超级能量体间的激烈碰撞,其释放的能量穿越时空,传达着宇宙的神秘信息。这些信息不断加深我们对宇宙的理解,逐步揭示其奥秘。简而言之,黑洞的碰撞是宇宙间能量的交汇,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宇宙的秘密。
好的,本期分享到此告一段落。看完之后,请别吝啬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哦!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下期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