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回苏州老家,称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2024-09-01科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朱棣文,这位在美国政坛和科学界都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华裔科学家。

尽管生长在美国,却始终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感。

在他50岁那年,首次回到祖籍地苏州时,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站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公开宣称自己是「完全的中国人」。

这个自小在美国长大、连中文都说不流利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中国情结?

学霸生涯,获得诺贝尔奖

朱棣文1948年出生,父母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在美国深造。

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朱棣文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家庭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从小耳濡目染。

小时候的朱棣文对动手制作各种模型和装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家中尝试用废旧零件组装飞机、机器人等。

父母尽管对他的这些「捣蛋」行为感到头疼,但始终没有打压他的探索精神,反而给予了他很大的自由和支持。

正是这种对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促使朱棣文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凭借着这份热爱成功考入了罗切斯特大学,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双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

在加州大学,朱棣文师从实验物理学大师欧根·康明斯教授。

这位教授对实验科学有着极高的热情。

他常常告诫学生们,物理学的发展不仅依赖理论,更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和发现。

康明斯教授的这番教诲深深影响了朱棣文,让他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也激发了他对实验物理的无限热情。

朱棣文的博士研究集中在激光物理领域,这也是他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关键所在。

激光冷却和捕捉原子的技术,是物理学中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

原子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如何在实验室中捕捉到这些微小的粒子,一直是科学家们苦苦探索的难题。

朱棣文从不畏惧困难。

他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不断进行各种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减缓原子的运动。

终于,在多次失败和调整之后,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激光来「冷却」原子。

通过将原子暴露在多束激光的照射下,激光束可以使原子的运动速度逐渐减缓,最终将它们「捕捉」下来。

听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

好在朱棣文的努力没有白费。

通过这项激光冷却技术,他成功地解决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无法攻克的难题。

这不仅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让许多其他领域,如化学、材料科学等,受益匪浅。

1997年,朱棣文凭借这项重大的科学突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成就让他一举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明星,也为他的科研生涯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治生涯,担任美国能源部长

在朱棣文的职业生涯中,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他进入了政界,成为了美国的能源部长。

这是他从科学家到政治家的一大跨越,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备受瞩目的时期。

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时,正在组建他的内阁团队。

在挑选能源部长人选时,奥巴马的目光落在了朱棣文身上。

奥巴马选择朱棣文并非偶然。

作为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科学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他在能源领域的见解和推动清洁能源的努力,更是吸引了奥巴马的注意。

在竞选期间,奥巴马承诺要在他的任期内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为此,他需要一个既有科学背景,又能推动政策落地的人来担任能源部长,朱棣文无疑是最佳人选。

当朱棣文接受这一任命时,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位担任内阁部长的华裔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内阁成员。

这一任命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际社会上也受到了高度评价。

许多人认为,朱棣文的上任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推动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担任能源部长期间,朱棣文以其一贯的严谨和专业,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应用。

他大力倡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这些举措不仅为美国的能源政策带来了新的方向,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开始跟随美国的脚步,加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

在任期内,朱棣文不仅专注于国内事务,他还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合作。

他认为,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能为两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双赢的局面。

朱棣文的这些努力,为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升了他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寻根之旅,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虽然朱棣文在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根源。

事实上,他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并在他50岁时首次回到祖籍地苏州时达到了顶峰。

朱棣文出生在美国,但他一直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着中国血统的人。

小时候,他的父母经常向他讲述家乡江苏苏州的故事,告诉他关于祖辈的种种故事。

尽管在美国长大,朱棣文对中国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向往。

1997年,当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的名字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人都为这位具有中国血统的科学家感到自豪。

然而,直到1998年,朱棣文才有机会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江苏苏州太仓市。

这次回乡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不仅是去寻根,更是去履行一份家族的责任。

他的父亲在晚年嘱托他,一定要回到家乡,去看看那片他们家族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朱棣文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心中百感交集。

尽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苏州,但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让他感到格外亲切。

当他走在太仓的街道上,看到那些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朱棣文深深地意识到,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苏州的这段时间,朱棣文还特意拜访了家乡的亲人,并参加了家族的祭祖仪式。

站在祖坟前,朱棣文感慨万千,他终于明白了父亲对家乡的那份眷恋。

这次回乡不仅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根,也让他对自己的中国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正是在这次回乡之后,朱棣文公开表示:「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尽管他在美国出生、长大,尽管他不会说流利的中文,但他依然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

对于朱棣文来说,苏州不仅是他的祖籍地,更是他心灵的归属。

他的每一次回乡,都是对自己身份的一次确认,也是对祖国的一次深情告白。

朱棣文的故事,正是一个游子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争光的最好证明。

参考资料:

「我们的根在中国」——专访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