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师生风采】杨广:把科研成果写在兵团大地

2024-01-17科学

「科研没有任何捷径,所有成绩都来自点滴积累。」获评第八届水利青年科技英才这一荣誉的背后,是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广持之以恒的付出。

源于热爱 始于坚持

杨广 自2002年踏入石河子大学校园,选择了水利专业以来,就被这个领域的魅力深深吸引。每一次课堂讨论,每一次实验操作,都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这个专业不仅仅是一系列课程和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杨广说。

2009年,杨广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干旱区水循环机理及水资源调控技术研究,并逐渐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兵团多数垦区位于「风头水尾」的沙漠边缘,水资源匮乏。多年来,兵团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重视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等。杨广享受于山水间的野外科研工作,同时积极投身于干旱区水循环机理及水资源调控技术的研究。

成果转化 服务社会

「坚持问题导向,科研工作才有生命力;坚持基础创新,科研工作才能有根基;坚持服务实践,科研工作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这是杨广在科研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作为「80」后,杨广领衔开展了多项重大工程的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发表学术论文166篇,其中SCI论文70篇、第一通讯作者41篇、TOP期刊论文16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8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参编专著12部。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兵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水利部大禹奖三等奖等。

十年磨一剑。经过多年研究,杨广带领团队在理论方面构建了节水条件下流域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了变化环境对自然-人工复合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基于水热平衡原理确定了绿洲和耕地适度规模。技术研发方面,从工程措施角度研发了微咸水膜下滴灌经济作物棉花和荒漠植物滴灌技术,从开源和节流角度论证了非常规水源用于农业灌溉与荒漠植被保育的可行性,从非工程措施角度构建了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提出了流域尺度基于生态安全和种植结构优化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基于相关研究积极建言献策,相关技术成果在新疆典型流域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生态效益。

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

面对成就和荣誉,杨广说:「我的成绩与前辈们相比微不足道。他们的成就和经验都是我望尘莫及的,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也是我无法想象的。每一位前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成就都是我追求的目标。」

寓教于乐是杨广指导学生的基本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与学生交流,也已成为杨广的生活方式。他希望学生能「坐得住」,更鼓励学生「走出去」。每当学生陷入思维的困境、情绪的泥淖时,他总会及时发现,并带领学生走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在杨 广 身上,科研已经内化成他的一种生活日常,而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也是他从事科研的首要原则。谈到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目标,杨广坚定地说,确定一个目标就要去坚持和坚守,他将继续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兵团大地上践行「绿色治水」。

石河子大学

文字:胡艺檬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胡艺檬

校对:李诗涵

编审:高金超 崔红卫 甘秀叶 胡艺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