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上帝粒子为何被视为宇宙之源?它有多强大?是否主宰着整个宇宙?

2024-03-28科学

上帝粒子,也被称为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21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也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

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万物起源的基石。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宇宙的构成将会截然不同,生命的存在也将成为不可能。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使得标准模型得以完善,而物理学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则是迈向万有理论。

那么,什么是希格斯粒子,以及为什么它对于构建现今的宇宙如此关键呢?

在2012年,对物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以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被发现,从而验证了物理学家在1964年提出的希格斯机制。这一发现解开了困扰物理学界半个多世纪的粒子质量来源之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从未直接探测到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但物理学家却对其存在性有着坚定的信念。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

因此,本文将探讨希格斯机制、希格斯场、希格斯粒子的概念、建立、原理,以及验证过程,带领读者踏上探索上帝粒子的旅程。

如今的标准模型描述了除引力外,宇宙中所有明物质的构成和相互作用力。其中,电磁力由光子描述,强力由胶子描述,弱力由W和Z玻色子描述。而原子的构成则由夸克和电子描述。

然而,在希格斯粒子被发现之前,标准模型仍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无法解释大部分基本粒子的质量来源。例如,理论上W和Z玻色子的质量应该为零,但实际观测却显示它们具有固有质量。这一质量来源的谜团成为物理学界的一个难题。

或许有些读者会有疑惑,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粒子本应具有质量,为何质量来源会成为一个谜团呢?

事实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什么是粒子。很多人可能会将粒子想象为实心的小球,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德谟克利特的古典原子论。然而,量子力学的发现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

现今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则由夸克构成。

因此,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夸克和电子。在量子力学的早期,我们曾认为夸克和电子是一种具有波动性的能量包。换言之,像夸克和电子这样的基本粒子并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形状,它们具有波粒二象性和量子叠加效应。然而,这种观点在当前看来已经过时。

标准模型是一种基于量子场论的理论框架,因此它认为所谓的基本粒子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宇宙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量子场,而量子场本身没有固定的边界,其延伸范围取决于宇宙的大小。每种量子场都具有特定的激发能量值。

例如,如果一个量子场激发所需的能量值为3,那么只有当该量子场从外界吸收的能量恰好是3的整数倍时,才能激发出整数倍个粒子。因此,粒子的质量实际上是由其对应量子场的激发能量确定的。

然而,根据量子场论的假设,所有量子场本身并不携带额外的能量。因此,基本粒子要从外界吸收能量以满足激发所需的能量。

这就引出了希格斯机制的概念。根据希格斯机制,希格斯场自发对称性的破缺导致了希格斯场不断释放能量,从而提供其他量子场所需的能量。

希格斯粒子的质量非常大,因此它极易衰变。在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仅次于顶夸克,是电子质量的25万倍。因此,希格斯粒子不断衰变并释放能量,从而满足其他量子场的能量需求。

要验证希格斯机制的关键点,就是直接发现希格斯粒子。尽管物理学家从未直接观测到或探测到希格斯粒子,但他们通过间接的方式确认了其存在。

一种验证方式是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进行实验。在这种实验中,两个高能质子相互碰撞,有可能产生希格斯粒子。尽管希格斯粒子很快衰变并难以直接观测到,但可以通过检测其衰变产物来间接确认其存在。

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物理学家最终确认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并在2012年正式宣布了这一发现。

至此,希格斯粒子在标准模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未来,物理学将继续探索,尝试统一四大基本力的万有理论。或许在这一新的征程中,将会有新的发现出现,挑战现有的物理模型,但这也正是科学前进的魅力所在。最后,让我们铭记,已知的圈越大,未知的圈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