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为什么头顶之上有星空?韦伯望远镜发现神秘的黑暗宇宙终结者

2024-03-04科学

小星系或是黑暗宇宙的终结者。

NASA / ESA / CSA

「大爆炸」后大约40万年,宇宙依然被黑暗统治着。创世的余晖开始褪却,空间中充斥着致密的气体(主要是氢),光明依然无迹可寻。

而在随后的数亿年中,气体慢慢地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一个个气团。气团的密度越来越大,最终中心温度突破临界点,核聚变开始,第一批恒星就这样诞生了。

光明的源泉有了,然而首批光子走不了多远。它们很快会被周围的气体吸收。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恒星出现,光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氢的浓雾被一点点「电离」,逐渐散去,宇宙开始变得透明,繁星开始现身。

但是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要想搞清楚究竟是哪些恒星产生的光终结了黑暗宇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日一些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刊文称,他们利用星系团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对遥远早期宇宙中的昏暗遗迹进行了探究。他们几乎可以有十足的把握认定,推动宇宙进入「电离期」的主要力量,来自那些昏暗的小星系(矮星系)。

对于星系是电离宇宙的主力军,天文学家们几乎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其中的细节,人们却不甚了解。电离宇宙的光子主要来自哪些星系,科学家们仍有分歧。

有一派认为,是那些大型星系产生的光子电离了宇宙。早期宇宙中这样的星系并不太多,但是它们确实能够产生大量的光子,而且只要有一部分光子能够逃离星系,就足以电离游荡在星系之间的星系际气体。但另一派认为,应当对那些数量众多的小星系多加关注。这些星系虽然单个能够产生的光子不如大星系多,但是它们数量非常多。

早期宇宙中大星系并不多见;小星系虽然多,但它们普遍昏暗,要想看清楚,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同样困难。研究人员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前景星系团强大引力场扭曲时空产生的透镜效应,来观测后方星系的昏暗影像。

在韦伯望远镜的助力下,研究人员利用「潘多拉」星系团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在红外波段上拍到了其后方星系的影像,并从中选取了一些亮度只有银河系0.5%的目标进行分析,寻找光谱中氢电离后发出的辉光。

观测结果显示,这些小型星系发出的电离光比「正常」值高出4倍,已经达到了理论预测值的上限。这一结果表明,这些星系产生的电离光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只需一小部分光子离开星系,就能够电离整个宇宙。

此前人们认为,假如电离宇宙的光子真的主要来自这些小星系,那么它们需要贡献出它们产生的大约20%的光子。而新的观测数据显示,它们产生的光子是如此之多,以致于只需提供其中的5%就够了。

研究人员相信,小星系在早期宇宙电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确实非同小可。鉴于目前的研究样本只有8个,且位于同一视线上,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对天空中不同的区域进行观测和研究。

NASA / ESA / CSA

参考
Most of the photons that reionized the Universe came from dwarf galax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