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一人系深圳高校校长

2024-06-26科学

6月24日,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京揭晓。 85岁的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李德仁院士 和61岁的 凝聚态物理领域科学家 薛其坤院士 获得该荣誉。

其中, 薛其坤来自深圳 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 ,他有着怎样的经历有何过人之处?

被称为「7-11院士」

出生于1963年的薛其坤是山东蒙阴人,今年61岁。

1980年, 17岁的薛其坤以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攻读激光专业。 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当助教,边教书边准备考研。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 考研遭遇了两次「滑铁卢」,然而薛其坤并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

1987年, 他成功考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在量子物理专业科目取得了93分的高分。回顾考研经历,薛其坤曾感慨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 靠的是「三分天分、七分努力」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薛其坤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硕士到博士的课程。

读博的最后两年,他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在那里, 他的导师樱井利夫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 7点进实验室,一直干到晚上11点离开。

当时,薛其坤是实验室里的「丑小鸭」,因为没有像样的科学研究成果而很不受导师待见。导师让他去做整理实验室这样的粗活,让薛其坤养成了追求极致的「7-11精神」。 一年半之后,他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取得了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 这一突破成为7-11实验室三十年来最大成果,他也因此成为导师心中的「王牌」。

回国后,薛其坤一直保持着「7-11」的作息, 在清华大学有着「7-11院士」的外号 。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们做事要追求极致—— 每一件小事、每一件小事的每一个过程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促使学生自行养成勤奋工作的习惯,「我不从作息时间上要求学生, 唯一强调和倡导的就是用科学研究的乐趣和吸引力, 让他们自己调整、把握自己的作息习惯。」

在追求极致的不断努力下,薛其坤短短几年内在科研上就获得了诸多成果和荣誉。 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 42岁,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量子追梦人

在薛其坤的诸多科研成果中, 最为重磅的就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为 「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奋力追寻而不得的科学目标。

2009年起,薛其坤联合来自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多个研究组,组成攻关团队,开始一起从拓扑绝缘体研究方向尝试攀登这座科学高峰。

2012年底,薛其坤和团队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在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该成果于2013年5月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审稿人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近年,国内外多支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应用领域,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及其无耗散边缘态,又将可能在未来被用于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电子学器件,解决一系列瓶颈问题。

未来有何科研攻坚计划?薛其坤在去年10月接受南方+采访时曾透露, 他和团队会继续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拓扑量子物理之外,近年来,薛其坤带领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 集合团队攻坚作战力量,持续深耕高温超导领域。

卓越的大学管理者

在培养人才方面,薛其坤身体力行、倾尽全力。

他在清华大学工作十多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20年11月起,他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通过制定「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 确立了南科大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路径。

2022年2月14日,南方科技大学成功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成为深圳首所跻身「双一流」的本土高校,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薛其坤曾表示,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功底和非常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工具。 而在打好基本功方面,是大学教育需要强调的。

他也在多种场合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挑战难题,做高难度的创新,在过程中培养基本功和创新等能力。

他还倡导构建好的学术环境,让科研学者敢于去做真正有很大难度的创新性工作。

「我们中国青年要为中国的强大、家园的富强作贡献,也希望他们把国家命运和自己的幸福、对事业的追求,密切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薛其坤说。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