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学

大国必争之地——南极

2024-07-16科学

南极洲无疑是21世纪地球上最为人迹罕至、神秘莫测的大陆。

它的陌生感如此强烈,以至于时至今日,多数人对于南极洲的实际尺寸与形态缺乏清晰的认知。

这或许可归因于我们对南极洲的普遍印象——常被描绘为二维地图底端一个模糊庞大的区域,有时甚至在地图上缺席。

实际上,南极洲位列世界第五大洲,其面积超越澳大利亚与欧洲,与南美洲的规模相近,其从南极半岛到大陆另一端的跨度,可媲美从加拿大北极群岛至墨西哥的距离。

如果将南极洲置于欧洲之上,它将从挪威和芬兰的北极地带延伸至东南部的伊朗与伊拉克,同时,其西侧边界将远超爱尔兰,深入大西洋中部。

这是一个辽阔且近乎荒芜的地域,人类活动极其稀少。

南极洲的人口在夏季高峰期约为4000人,而在漫长严冬中,人数可能骤减至1000人左右。

当黑夜持续数月笼罩全境,气温骤降至零下34°C以下,南极洲几乎成为无人之境。

然而,恶劣的气候条件并非人口稀少的唯一因素;南极洲地处偏远,抵达不易。

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与最近的大型人类聚居点——阿根廷南部的乌斯怀亚——相距约1000公里,即便如此,乌斯怀亚与南极半岛之间还需跨越著名的德雷克海峡,这片海域以其狂暴与险恶闻名于世。

在文明的边际,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此交汇。

因为无陆地阻隔,风力与洋流得以环绕南半球自由驰骋,不断加速与增强。

温暖的北流与冰冷的南极水域相遇,令德雷克海峡在极端天气下产生高达近20米的巨浪。

考虑到穿越德雷克海峡的艰巨挑战,以及南极洲与非洲、澳大利亚等相邻大陆间的遥远距离,直至19世纪,人类可能未曾亲眼目睹这片冰封之地,直到1820年,一支俄国船队首次记录下了南极洲的存在。

即便到了现代,历经两个多世纪,我们对这片冰雪覆盖的大陆依旧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于南极冰盖下的奥秘。

冰盖覆盖了南极洲超过98%的地表,留给我们的直接观察区域十分有限。

南极冰盖平均厚度超过2公里,从地表直达大陆基岩,在某些地区,冰层厚度接近5公里,几乎等同于六座迪拜哈利法塔(目前的世界最高建筑)的高度堆叠。

因此,全球61%的淡水资源被储藏于南极冰盖之中,一旦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约60米,导致美国大部分海湾和东海岸地区彻底淹没。

南极冰盖之厚重与密实,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我们对遥远火星表面的了解,竟超过了对南极冰盖之下实况的认知。

要探知冰层下的秘密,并非通过直接钻透数千米厚的冰壳,而是借助飞行器发射无线电波穿透冰层,随后分析返回飞机的反射波,这一技术称为无线电回声探测。

但鉴于南极洲的面积超过欧洲,要在整片大陆实施这种方法,无疑是极度耗时、昂贵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目前,我们对冰下世界的了解,仅基于有限次数的无线电回声探测飞行数据,据估计,超过90%的冰下地形尚待测绘。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已掌握的南极冰盖下世界的点滴信息,已足够令人着迷。

首先,南极洲并非表面看似的一体化陆地。

若冰盖全面消融或移除,南极洲将呈现出群岛与大陆并存的真实面貌。

南极半岛实质上将演变成一系列由山脉构成的岛屿,此区域常被称为「小南极」。

而「大南极」,即大陆主体部分,仍将高于海平面,其规模堪比澳大利亚。

这两部分南极洲之所以特性迥异,是因为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地质构造与历史背景。

「大南极」,即东部大陆,由古老的火成岩和变质岩构成,而「小南极」则相对年轻,主要由沉积岩与火山岩组成。

尤为有趣的是,「小南极」属于太平洋火环的组成部分,这一活跃的地震与火山带环绕太平洋几乎整个边缘,约形成于3500万年前。

因此,「小南极」的诸多岛屿与群岛,本质上皆为火山起源,尽管表面被冰川与积雪覆盖。

埃里伯斯山,位于南极洲的远东地区,不仅是该大陆上最高的活火山,同时也是全球位置最南的活火山。

自1970年代起,其火山口内一直存有熔岩湖,直至2020年的最近一次喷发。

埃里伯斯山周边区域的年平均温度约为零下7°C,南极冬季(4月至9月)期间,温度不会升至零下20°C以上,8月时甚至可低至零下62°C。

这种极端环境对生命极为苛刻,似乎不应期望在此发现生命迹象,然而,在埃里伯斯山冰层之下,却隐藏着一个未知的生命世界,我们正逐步揭开其面纱。

数百年来,埃里伯斯火山释放的热气在山下冰层中雕琢出一系列通道。

这些火山冰洞内的温度可高达25°C,足以让人在南极腹地仅着T恤短裤而感到舒适。

这意味着南极洲的火山冰洞体系可能温暖适宜,足以孕育我们尚未发现的各类生命形态。

2017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主导的一个科研团队,从埃里伯斯山下洞穴系统中获取了若干土壤样本。

深入分析后,他们于土壤中检测到了藻类与苔藓的DNA残留,更为振奋人心的是,还发现了疑似小型生物的DNA痕迹,这暗示南极地下或许藏匿着生命绿洲。

大部分生物相关的DNA痕迹与我们所熟知的地表生物相吻合,但并非尽然。

一些痕迹无法与已知物种对应,却与节肢动物(诸如虾、蜈蚣或蜘蛛)的遗传信息最为相近,这表明在埃里伯斯山下的温暖洞穴中,可能栖息着人类未曾记录的类似节肢动物的物种。

实际上,南极洲还分布着另外15座活跃或半活跃火山,它们之下很可能同样蕴藏着由热蒸汽雕琢的隧道与洞穴,这意味着南极冰盖下可能潜藏着十数个未被探索的绿洲生态系统,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南极上空飞行器通过无线电回声探测揭示的是一幅壮阔景象:连绵的山谷、干涸的河床以及起伏的丘陵,宛如地球其他区域的风景,只是这一切都被时光凝固,深藏于数千米厚的冰层之下。

然而,2019年新发现的地理奇观之一,便是现今所知陆地上最深的峡谷。

倘若没有上方的冰层遮蔽,其壮观程度将令美国的大峡谷相形见绌。

位于大南极区域,登曼冰川下这条峡谷的深度,现已确认达至海平面下3.5公里,其深度之巨,令人瞠目。

作为参照,南极的这条峡谷,其垂直落差大致相当于大西洋的平均深度,且约等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一半。

地球上海拔最低的陆地暴露点,位于约旦、以色列及西岸交界处的死海沿岸,那里仅低于海平面413米;相较之下,南极这条峡谷的深度几乎是其8.5倍。

唯有在海洋深处,峡谷方能潜入更幽深的水域,但我们直到2019年才认识到南极洲竟藏有如此深邃的峡谷,因为它已被数公里厚的冰层掩埋了数百万年。

试想,倘若无冰层遮挡,亲眼目睹这条峡谷将是如何的震撼。

不过,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远非南极冰层下所隐匿的唯一奇观。

1958年,苏联的一支科考队在南极洲意外发现了冰盖下庞大的山脉,这是前所未闻的发现,后来被命名为卡梅诺夫山脉,以此纪念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格里戈里·卡梅诺夫。

这些山脉的规模与南欧的阿尔卑斯山相仿,全长约1200公里,山峰高达2700米。

它们完全隐匿于视野之外,因被超过600米的冰雪覆盖,但这绝非冰下隐藏的所有秘密。

自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科研人员在东南极洲探测到大面积的重力异常现象,那里的重力强度明显低于理论预期。

这一异常区域覆盖了南极冰盖下约243公里宽的范围,向下延伸约848米。

数十年间,关于东南极洲重力异常的成因,曾提出多种假设。

直至2006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运用NASA及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卫星数据,确认了一个直径达480公里的古老陨石撞击坑,它深藏于冰层之下。

然而,鉴于该区域的极端偏远及被数千米厚坚冰覆盖的事实,至今未能直接采样验证这一撞击事件的假设。

因此,关于一颗小行星可能在此区域撞击并留下巨大坑洞的设想,尽管可能性颇高,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若这一重力异常确系陨石撞击所致,则它将成为迄今所知的最大撞击坑,其宽度几乎是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三倍。

希克苏鲁伯坑据信由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形成,发生于约6600万年前,或促成恐龙灭绝。

为了在南极洲造就如此规模的撞击坑,撞击小行星的直径需为恐龙终结者小行星的四到五倍,即大约40至50公里宽,足以从纽约中央公园延伸至康涅狄格州。

地球表面的撞击坑会随着时间推移因侵蚀而消失。

鉴于此,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断,南极冰盖下隐藏的结构应为撞击坑,其形成时间应在5亿至1亿年前之间,因该结构似乎受到了约1亿年前该地区裂谷活动的影响,彼时南极洲与澳大利亚自古冈瓦纳超大陆分离。

1亿至5亿年前的时间框架尤其引人注目,因其与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基本吻合,该事件发生于约2.519亿年前,被称为「大死亡」。

那次灾难性事件迅速抹去了当时57%的生物家族,包括81%的海洋物种与70%的陆地脊椎动物。

这是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而其确切原因至今不明。

若证实东南极洲的重力异常确为最大撞击坑,且进一步证据指向撞击事件,那么此次撞击可能规模浩大、破坏力惊人,直接促成了冈瓦纳超大陆的分裂,严重削弱了撞击点的地壳,最终导致了南极洲、澳大利亚与印度之间的大陆分离。

此外,南极冰盖下掩藏着大约675个液态冰下湖泊,这些湖泊自1990年代,即三十年前,才被研究人员发现。

其中一些湖泊位于冰盖下超过3公里的深处。

迄今为止,最大湖泊为神秘的沃斯托克湖,由俄罗斯科研团队在南极大陆东部发现。

沃斯托克湖的存在于1990年代初被发现,并于1996年在科学期刊【自然】上正式公布。

原来,沃斯托克湖是一个庞大的液态水体,深藏于冰盖下约4公里处。

按体积计算,沃斯托克湖竟然是全球第六大已知湖泊,其水量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密歇根湖。

就在泰格·伍兹首次亮相PGA巡回赛的同年,我们得知了它的存在。

沃斯托克湖的液态水维持在冰点以下,平均温度约为-3°C。

这种状况的维系,源于湖底的地热出口提供的热量,加之4公里厚的冰层降低了冰的熔点,同时为湖水提供了保温屏障,使其免受上方极端低温的影响。

尽管-3°C的水温对多数已知的海洋生物来说过于寒冷,但对于适应极端低温的生物而言,这一温度依然足以让它们生存繁殖。

南极磷虾、冰鱼、北极鳕鱼以及特定的海星、海胆和软体动物等物种,皆能在冰冷的零下水域中生存,那么,在沃斯托克湖以及南极冰盖下散落的数百个湖泊深处,又隐藏着何种未知的生命形态呢?

沃斯托克湖尤为瞩目,因为它被认为在至少1500万年间未曾与外界交流,这意味着湖中若存有生命,它们已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演化了数百万年之久。

2012年,一队俄罗斯科研人员成功从南极冰盖表面钻探至近4公里深处,抵达沃斯托克湖水面,收集了水样并将其带回地面。

然而,初次采集的样本因未采取恰当的消毒措施而遭到广泛质疑,导致收集的数据遭受严重污染。

后续分析显示,样本中含有煤油污染以及钻头在触及湖水前已携带的外来细菌。

自2012年起,研究者们已鉴别出255种已知的细菌污染物,同时辨识出至少一种此前未知、在国际数据库中未有记录的细菌类型,研究团队视之为至少存在一种未知细菌的有力证据。

俄罗斯团队于2015年再次实施钻探,声称此次操作更加洁净并进行了适当消毒,从而获取了另一升湖水样本,但至今未公开该样本的分析结果,故我们尚不清楚他们是否有所发现。

多数专注于沃斯托克湖的研究人员推测,若该处确有生命存在,很可能会限于诸如细菌之类的简单生命形式,尽管听上去并不特别吸引人,但这对理解太阳系中其他星球可能存在类似简单生命形式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欧罗巴和恩克拉多斯,它们的冰层下亦藏有液态海洋。

然而,沃斯托克湖中或许栖息着比我们预想更为复杂的生命体。

2020年,库拉与斯科特·罗杰斯等研究者通过分析沃斯托克湖的积冰而非湖中液态水,发现了额外的未知细菌种类,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检测到一段与南极海岸线常见岩石鳕鱼的rRNA序列相似度超过97%的序列,这是首次科学记录可能存在于沃斯托克湖的未知鱼类物种。

倘若未来某日,装载有摄像机和照明设备的水下无人机能够潜入沃斯托克湖,揭开更多真相,那将极为震撼。

就在几年前的2021年,发生了一起类似的事件,其结果令所有人大感意外。

2021年12月的尾声,一群新西兰科学家在西南极洲的坎贝溪成功融穿一个小洞。

研究团队知晓,在冰川表面下约500米深处存在一个由冰下小河流经岁月雕琢而成的巨大水腔。

然而,当他们实际将摄像头送入洞中,所见景象令所有人震惊:他们目睹了成百上千的生物在孤立的水腔中悠游。

研究团队随后确认,那些模糊的橙色斑点实际上是一种类似虾的海洋甲壳类动物,学名端足目。

在这片位于冰下500米、距离最近的阳光源达500公里、完全漆黑且与世隔绝的冰冷水域中,数百种这种较为复杂的生命形态正欣欣向荣。

几乎无人预见这里竟会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命。

那么,2021年的这一发现对沃斯托克湖及其他尚未探索的南极冰盖下湖泊中可能存在的未知生命意味着什么呢?西南极冰盖覆盖的广阔区域与墨西哥的国土面积相当,但迄今为止,人类仅窥见了这片未知世界的冰山一角。

区域内分布着数十个小钻孔,揭露的范围仅相当于标准篮球场的大小。

在这篮球场之外,是一片相当于墨西哥大小的未知领域,仍旧未被探索、未知且充满神秘。

除了潜在的未知生命和独特的地理特征,南极冰盖之下极有可能蕴藏着庞大的未探明和未开采的自然资源,这无疑将激发人类未来的极大兴趣。

数十年来,人们推测南极洲在数亿年前并非终年冰封,而是位于地球较为温暖的地带,可能因此积累了丰富的能源储备,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缘于那时可能存在的庞大生物群落。

约3500万年前,南极洲移动至现今的极南位置,开始了冰盖的形成过程;然而,在此之前,南极洲从未被冰雪覆盖,为复杂生命的繁衍和最终的碳化提供了漫长的时间跨度,逐步转化为了蕴藏深地的碳氢化合物。

直至几个月前,我们才得以一窥南极洲石油与天然气储备的真实规模。

本月早些时候,提交给位于伦敦的英国议会的证据表明,一艘在威德尔海域作业的俄罗斯科研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巨大油田,据估计,其石油储量高达5110亿桶,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量。

作为对比,这一单一的南极超大型油田的石油含量几乎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储备的两倍,或者换言之,

这个南极超大型油田的石油总和大约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北海累计产量的十倍之多。

2024年,英国议员警示称,俄罗斯的这一发现可能预示着各国或企业将把他们的海上钻井平台驶向这一区域,进行资源开发。

最为担忧的是,这一发现正位于南极洲争议最激烈的区域核心,该区域同时被英国、阿根廷以及智利部分地区声称拥有主权。

然而,根据现行国际法律,直接在威德尔海开展石油钻探活动是被禁止的,这主要归功于【南极条约】——一项始于20世纪中叶的国际协定。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南极洲理论上被视为一块自由土地,任何人都有权对其开发利用、定居乃至殖民。

仅是该大陆的遥远位置及其恶劣的自然条件阻挡了绝大多数人的脚步,但仍有人勇敢尝试。

进入20世纪初,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和挪威在内的七个国家正式对南极洲的领土提出主张。

其中,英国、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领土争议尤为尖锐。

所有这些国家的南极洲领土要求均基于它们对邻近南极洲的已确立合法控制区域,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本土,法国较近的克罗泽群岛和库卢安群岛,以及挪威的布韦岛。

同样,英国在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主要源自其对福克兰群岛以及邻近的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的主权声明;而阿根廷在南极洲几乎相同且重叠的领土要求不仅基于其本土,也基于与英国相同的岛屿争议——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智利的领土声明则依据其本土的邻近性。

到了20世纪中叶,英国、阿根廷和智利围绕南极洲本身的领土纠纷以及阿根廷和英国对上述其他岛屿的主权争执日益加剧,有演变为武装冲突的趋势。

在美苏冷战的大环境下,1959年,十二个国家聚首缔结了【南极条约】,其核心目标是维持南极洲的现状,避免该大陆用于任何军事用途,同时保障其专用于科学研究和和平访问。

各国同意南极洲上的军事活动受到严格约束,禁止在南极洲进行核试验、核爆炸以及核废料倾倒,并设立了一个强有力的独立监督机制,允许任何签约国在无需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检查他国在南极洲的设施,确保条约条款得到执行。

根据条约界定,南极洲涵盖所有位于南纬60度线以南的陆地、冰架与海域。

在条约签署前,对南极洲提出领土声明的七个国家的主张被置于冻结状态,失去了法律上的执行力。

美国和苏联,后者继而为俄罗斯,保留了将来某个不确定时刻对南极洲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

任何国家都有资格加入该条约,并有权在南极大陆建立科研基地,而不受任何既有领土声明的影响。

至关重要的是,条约明确禁止开采南极洲的任何潜在自然资源,甚至勘探大陆的矿藏也被禁止。

因此,自条约生效以来,南极洲上严禁任何形式的采矿或资源勘探活动。

结果,截至2024年,南极洲上分布着来自全球至少55个国家的众多活跃研究站和基地,其中许多位于其他国声称拥有的大陆区域之内。

美国在新西兰主张的南极区域运营着麦克默多站,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基地,夏季高峰期可容纳多达1500名人员,约占该季节南极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美国还在地理南极点运作着阿蒙森-斯科特站。

而其他数十个国家的基地则分散在大陆的其他区域,大部分集中于相对较暖的南极半岛,该半岛向南美洲的尖端延伸。

阿根廷与智利,作为距离南极洲最近的两个国家,在强化其对大陆的领土主张上投入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努力。

他们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南极洲建立永久民用定居点的国家,分别位于南极半岛的阿根廷埃斯佩兰萨基地和智利的弗雷总统基地,二者均位于金乔治岛上。

每个定居点冬季人口仅有几十人,夏季则略多于一百人,这与16世纪英国在美洲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詹姆斯敦的人口规模相仿,颇具历史趣味。

20世纪70至80年代,阿根廷和智利政府开始安排孕妇前往他们在南极洲的定居点分娩,以期在南极洲土地上诞生本国公民,从而强化各自的领土主张。

这最终导致了1978年1月7日南极大陆上第一位人类婴儿的诞生,阿梅洛·马科斯·帕尔马,之后至少还有10名阿根廷和智利儿童在这里出生。

自此之后,阿根廷和智利甚至在南极洲的永久定居点设立了学校,目前有儿童正在当地接受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除南极洲的领土争议外,阿根廷与英国之间还存在着对附近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及南桑威奇群岛的激烈主权争端。

这一争端的历史争议程度远超他们在南极洲的分歧,因为与南极洲不同,这些岛屿上有常住人口。

福克兰群岛目前由英国管辖,居住着约3600名英国公民,与南极洲定居点的人数相比,这是一个显著的数字。

自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几乎不间断地管理福克兰群岛近两个世纪,但基于历史和地理因素,阿根廷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始终对英国的控制权提出质疑。

这一争端在1982年达到顶峰,当时阿根廷突然对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发动全面两栖进攻,引发了一场历时10周的战争,导致近1000名士兵丧生,超过2000人受伤,双方海军遭受重大损失。

阿根廷的岛屿入侵最终被英国彻底挫败,自此岛屿一直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尽管英阿之间的福克兰群岛争端仍未解决,但已大体退至地缘政治的边缘,鲜少提及,尤其在全球聚焦于乌克兰和中东等更大规模冲突的背景下。

然而,鉴于近期俄罗斯在南极洲发现的5110亿桶石油储备位于英国和阿根廷所主张领土的交汇地带,福克兰群岛问题可能很快再度成为伦敦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焦点议题。

截至2024年7月3日,布伦特原油的市场价为每桶86.40美元,这意味着威德尔海中宣称的5110亿桶石油,理论上的价值可能高达44万亿美元,接近美国全年GDP的两倍之巨。

倘若一个国家或企业能掌控这片南极油田,并无视国际法与南极条约框架,他们实质上将超越沙特阿拉伯,跃升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石油巨头,彻底改写自身的经济版图,这无疑构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诱惑。

然而,目前遏制任何此类行动的唯一壁垒是南极条约体系,它严令禁止对南极圈60°S以内的资源进行开发。

但这一条约将在24年后,即2048年,面临重新评估,且任一参与国随时有权选择退出。

此刻,俄罗斯所声称的5110亿桶石油储备应当被视为潜在矿藏而非现实储备,因为当前并无合法途径可供开采。

然而,当2048年南极条约进入审议阶段,阿根廷、英国、智利,乃至其他潜在的外部势力,可能会强烈倾向推动南极洲开启钻探与开采活动,倘若此举能为他们带来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回报。

威德尔海的冰盖因气候变化而日渐稀薄,正变得愈发便于船舶或海上钻井平台通行。

南极半岛西侧为这片海域提供了天然屏障,抵御环绕南极大陆四周常见的汹涌海浪。

尽管如此,南极洲的威德尔海区域目前依旧是对实际作业极具挑战性的场所,其地理位置极端偏远,与阿根廷或南非的文明中心相距数千公里。

海中的冰山与流动冰体依然对海上钻井平台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构成严峻考验,由此开采石油将无疑是一项成本高昂且风险巨大的事业,这意味着即便如俄罗斯这般国家不惧触犯国际法,他们也必须面对冰冷的经济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令石油开采在经济上显得不够划算。

但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威德尔海冰盖的持续消融,加之2048年南极条约的正式审议,某些国家或许将萌生试探之心。

倘若阿根廷在未来数十年内能重整其经济秩序,它也许会重新燃起挑战英国在福克兰群岛地位的兴趣。

正是英国对福克兰群岛,以及无人居住的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的控制,奠定了其对相邻南极洲领土声明的法律根基,这与阿根廷的主张形成直接冲突,也与俄罗斯发现的庞大油田区域重叠。

设想,阿根廷能奇迹般地迫使英国撤出福克兰,那么阿根廷将显著削弱英国在南极洲的重叠主张,并显著增强自身对油田的权益,这可能引发阿根廷如同沙特阿拉伯或阿联酋般的经济剧变。

在南极条约于2048年审议后,若允许部分或全部石油资源的开采,阿根廷或许将经历一场类似的经济蜕变。

与此同时,英国将清醒地意识到阿根廷及俄罗斯等国在未来数十年内可能对其构成的潜在威胁,因此将竭力捍卫对福克兰、南乔治亚岛及南桑威奇群岛的掌控,以维系其在南极洲与巨大油田的立场。

谁能于2048年之后主宰这片油田,便可能成为下一个沙特阿拉伯,正因如此,南极洲的未来前景充斥着诸多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