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手机

新时代战术镜头还是全新风口?2024,手机端的大模型元年

2024-01-24手机

2023年8月,华为小艺语音助手升级支持大语言模型

10月,小米澎湃 OS 将 AI 大模型植入系统

11月,vivo发布蓝心大模型、OPPO发布安第斯大模型

2024年1月,荣耀发布自研魔法大模型

至此,国产五大厂商都接入了手机端的大模型系统,并且陆续运用于旗下的各款新品手机。如果以实装的角度来看,把2024年称为手机端的「大模型元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毕竟,就连懒得跟进卖点,至今仍未推出折叠屏的苹果,也推出了名为Ferret的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并有计划在更多产品中加入AI。

手机端大模型,争议不小

尽管厂商们在AI大模型的动作上,取得了步调和认识上的一致。但市场上的声音,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业内人士而言,大模型意味着更新的机遇,以及更大的风口,同时,还是产业完成整体升级的契机。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就表示:「2024年,智能手机厂商再不布局大模型就没戏了,必定会影响到市场竞争力。未来在公司技术的战略规划中非常明确,就是在现有的明确赛道中持续加大投入。其中,性能、影像以及AI方面是作为最优先级。」

手机端大模型的出现,对于以芯片为首的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发科的天玑9300,就率先加入了AI处理器,支持10亿、70亿、130亿,最高330亿参数的端侧AI大模型语言,高通的骁龙8 Gen 3,也通过Hexagon NPU,支持包括MetaLlama 2在内的多模型生成式AI。

除了芯片之外,手机端的大模型,内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目前主流的安卓手机想要支持大模型,内存至少需要12G以上。结合此前内存市场表现低迷,需要依靠涨价来改善盈利状况的现状,不难得出,如果手机端的大模型顺利推进,对于内存行业也是一剂强心针。

然而产业链的另一头,用户的想法却是截然相反。有用户就认为,现阶段的手机大模型,就相当于前两年的「战术镜头」和5G,感知不强,但如果没有的话,在营销上就会陷入劣势;具体到消费者而言,现阶段的感知并不强,甚至在未来,还有可能沦为厂商宣传的参数游戏,空谈性能,却缺乏实际的应用场景。

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现阶段的AI和大模型,多少还是有点「陌生」。GPT、文心一言们的使用门槛之高,应用场景之有限,让用户们的体验,仅仅只停留在了「云」的层面。体验有限,那么大家对于实用场景的想象,就只能依靠媒体宣发、以及科幻作品的想象了。

因此,手机端大模型的普及,确实是让用户真正能够体验到AI魅力的第一步。而能否走好这一步,关键就在于能否提升感知,营造场景,产生新需求。

大模型的实际感知,到底强不强?

想要创造新需求,首先要告诉用户:我的大模型能做什么。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各家厂商在自家新机发布会上,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大模型的应用。并且新机的许多功能,都是围绕AI来展开的。

以OPPO Find X7为例,这台手机就通过大模型,实现了通话智能摘要以及AIGC消除等功能。实际体验,AIGC消除功能的表现基本能够符合操作者的预期,在大部分场景下,基本能做到「无PS痕迹」。

而vivo的X100,除了根据描述自主绘画之外,还可以将输入的图片动漫风格化,并且配好社交平台的发布文案,甚至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描述,在相册中找到对应的照片。

当然,这些需求能否成为消费者的刚性需求,还有待市场检验。但能够在这个方向做出努力,并且提供不错的体验,依旧值得肯定。倘若能够结合更自然、更流畅的语音交互,届时的手机端大模型,将会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手机上的大模型,到底是战术镜头,还是新的风口,我们还不能很快地下一个定义。但毫无疑问,在大模型的新时代,每个厂商都有机会迎来自己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