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手机

荣耀、小米们开启,卫星通信会是手机创新的又一条「弯路」吗?

2024-02-23手机

在消费电子市场创新缺失的当下,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再度面临消费疲软。但不同于往年,一项曾经被视为边缘玩物的新技术正悄然崛起 - 卫星通信。

近年来,随着地面移动网络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信号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高山峻岭、海上荒原,依然存在网络盲区。此外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局部地区也可能发生通信中断。正因网络通信的可靠性仍需改善之处,卫星通信这一独特的增量市场备受关注。

作为稀缺的无线电波频率和轨道资源,卫星通信在应急通信、全球覆盖、后5G时代网络融合等方面发挥着战略作用。其行业吸引力可见一斑 - 我国整体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已达 800 亿人民币,且预计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有望在十年内迎来万亿级爆发。

针对银河航天首席科学家张世杰的判断,卫星通信将作为6G通信网络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级智能手机中嵌入卫星通信,将大幅扩展信号覆盖范围、提高紧急通信可靠性,也将开启设备与网络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进一步向「天地一体」架构演进。

那么问题来了。消费级智能手机具备直连卫星功能,真的可行吗?业界又怎样评价这一前景?我们不妨来探索背后的故事。

诸多难点:天线、功放、信号、成本......

要让一个手掌大小的智能手机,直接与距离近4万公里外的通信卫星对话,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发射功率和信号增益的限制。

相比巨大的卫星地面站天线,消费级设备在发射功率相距过于悬殊。为解决上行链路发射信号过弱的情况,天线增益不足,改造卫星平台成为更简单可行的途径,例如加大铰链式天线面积,增强接收灵敏度。

因此早在华为推出首款含卫星双模移动终端 Mate 50 后,前端芯片巨头高通便公布与多家厂商合作,通过优化高轨卫星建造更易兼容消费级设备。类似举措也见诸联发科,二者所选择的上游卫星平台各异。但在天线、芯片等终端部件改造方面,业界已达成共识 - 满足卫星通话这一独特的使用场景需求,设备改造是必经之路。

此外,应对卫星通话时动态切换至独立通信模块带来的性能、功耗压力,同样要求终端厂商深耕技术创新。依据华为工程师披露,针对Mate 60 Pro的散热、电源管理进行了优化调整,才算基本满足这一新功能的应用需求。在成对通话的稳定性上,卫星通信模块与传统移动通信模块之间也设置了复杂的协调逻辑,确保切换平滑。

类似的故事在荣耀实验室里也上演着。为进一步压缩卫星通信芯片和外围电路占用面积,降低对其它功能模块的影响,荣耀通过芯片与电路共同设计,最终缩小主板占用空间达 30%。

在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的双方努力下,消费级智能手机支持卫星通话也渐行渐近。目前华为 Mate 60 Pro 已上市;小米 14 Ultra 被爆料即将推出卫星通话功能;荣耀也在Magic 6 Pro 实现类似支持。

种种迹象表明消费级手机卫星通话正加速落地,有望成为区分高端旗舰的一个全新卖点。但这样的改造努力显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成本压力也会直接传导至消费者。考虑到目前并非人人对通信网络盲点有强烈体验诉求,打通这条通信生态赛道的路仍然漫长。

抢滩布局:国产手机品牌「星夜竞赛」

然而在创新趋势的推动下,业界的观望也仅是短暂。在华为率先打通手机卫星通话技术路径后,多家国产手机品牌纷纷加大对相关领域的投入与布局。产业上下游携手,推动消费级移动终端支持卫星通话成为高端旗舰的标配配置。

中国电信就明确提出,计划于2024年底前推动市面上不少于5款主流品牌手机,可支持直接链接天通卫星系统进行通信。此外,中国移动也在低轨通信卫星试验中加入了对5G融合网络验证的内容,可见运营商均在积极推进应用可能性。这为手机制造商带来了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 华为和荣耀这对双子星,已分获运营商认可并协同开发双模手机,并已率先投放市场。

而在消费电子领域激烈竞争的推动下,其他国产品牌也开始突破观望态度,进入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和预研中。产业链上消息不绝于耳,vivo早在去年已展示相关概念机,小米和OPPO相继被曝在旗舰新机中加入类似功能。魅族虽宣布不再投入到智能手机新项目,但在吉利技术助力下,也将在过渡期推出旗舰新品支持卫星通话。

由此不难判断,在稀缺的卫星通信新机会面前,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展开星夜竞赛般的激烈抢滩。毕竟相较于模仿创新,真正独特、可信赖的增量功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作为概念落地后的最初参与者,华为无疑已打开 national brand 的先机。

且不论具体品牌之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7年中国移动终端直接链接卫星通信设备的市场规模,或将超过10个亿美元。对于消费电子市场的刺激将是显而易见的。更深层次来看,手机卫星通话作为「天地一体」架构建设的又一助推器,也许乍看落后,但其未来价值不容小觑。

并非噱头: 普惠需时间,但绝非伪创新

但另一方面,随着这股卫星通话旋风在旗舰机市场掀起波澜,也出现了新的质疑之声。

毕竟对很大一部分消费大众而言,当前地面移动网络已经足够满足日常使用。支持卫星通话的需求普适性不足,并非类似优化影像或指纹解锁等产品力提升般直观。加之相关功能支持难免硬件投入和成本上涨,急于落地的手机品牌被质疑是在「伪创新」和噱头营销。

这些质疑固然也有其现实依据。毋庸置疑,要想将卫星通话功能真正化为「标配」,任重道远。这其中既有技术融合上的障碍,也有成本与性价比方面的考量。

目前在终端上支持卫星通信所需的芯片及配套部件,以及在电路设计、结构、天线等方面的定制化改造,无疑已增加了手机制造难度和单机成本。在产量未有规模时,这部分投入的分摊势必增加消费者的购机预算。

而运营商也需要承担更大的网络容量、验证稳定性以及商业模式探索的成本。若无法在增值上与消费者达成合理共识,市场的消化能力仍显不足。上述种种现实困难,使得今天将卫星通话这一创新功能推向普惠,的确为时尚早。

不过业内专家则提出不同意见。曹工是荣耀手机卫星通信项目的参与工程师。他坦言,在技术可靠性获得验证后,卫星通话作为移动终端网络通信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高端旗舰的基础销售属性之一。这与人们普遍使用指纹解锁或高清影像的过程如出一辙。

且不谈最终选择何种卫星轨道方案,但不容置疑的是,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4G/5G组网融合,正是后续6G时代核心技术体系「天地一体」网络的重要一环。业界认为,移动通信可靠性若想再进一步,终端直连卫星必将大规模应用。手机品牌的积极布局,正是从产业链演进的角度积极为这一需求做准备。

当然,新的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应用,也必然经历市场消化期。类似 3G/4G 初期那般,业界需要时间探索验证最优方案,消费者也需要时间适应并接受新的功能属性。 卫星通信从高端旗舰向大众普及,仍需技术成本同向促进与平衡。正如荣耀所言,这是产品从散点走向普惠的必然过程。尽管时间较长,但以目前推进态势,其工作方向已然非常明确。

小结:增量空间确定,各方向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坚信消费级智能手机支持卫星通话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一个创新赛道而非噱头或伪创新。背靠5G演进至天地一体网络的策略需求,国产手机品牌正在市场上积极开拓并快速推进这一功能的应用与验证。

而作为试验田,在高端旗舰型号中率先提供卫星通话属性,也将为后续技术演进积累经验数据。尽管真正做到大众普及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但增量市场空间已非常确定;手机品牌与运营商也都达成共识,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向这一方向演进。

或许对很多消费者而言,能直连卫星进行语音通信的手机显得有些奢侈与不实用。但回望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每个看似奢侈的新功能在几代手机更新后都成为标配。在可靠的网络通信仍有短板之时,支持卫星通话的智能手机或许正是一个全新的机会,足以打开移动设备应用的想象空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