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加方面公布了与宁德新能源联合打造的冰川电池,并宣布其将在一加Ace3 Pro上首发。据悉,一加冰川电池由于采用了「低膨胀二代硅」负极材料,因此其一大关键特性就是具备高达763Wh/L的能量密度,这也使得其在拥有更大电量的情况下,体积较普通的5000mAh石墨负极电池要小了3%。此外配合稳压架构、仿生蜂巢结构设计等,冰川电池还有着放电稳、长寿命的特性。
事实上就在近段时间,多家手机厂商推出的新品均配备了采用硅碳负极材料的电池,并在容量、续航等方面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因此有观点认为,接下来智能手机电池也或将会掀起能量密度的「军备竞赛」。
如今随着智能手机已经进入许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包括性能、屏幕、影像等能力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手机的续航能力与不断升级的使用体验成为了对立面。虽然通常大家会以mAh(毫安时)这个参数来作为判断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其实无法直接反映实际的续航能力。例如在笔记本电脑上,电池容量往往就不是以这个数值来进行标注。
某款手机的电池相关信息,其中就标注了典型能量和额定能量
通常情况下,表示电池能量的单位是Wh(瓦时),这一参数越大就代表着电池存储的能量越多,续航时间也就相应更长。通过电池容量×电压=电池能量这个公式就可以轻松换算,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设备的续航能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更注重便携性的移动设备而言,能量密度更是直接决定续航能力和机身体型的参数。其表示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下电池所能够提供的能量,通常会以Wh/L(瓦时/升)或Wh/kg(瓦时/公斤)为单位。更高的能量密度就意味着在相同体积或质量下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能量,这也就代表在要实现同等续航能力的前提下,能量密度越高的电池体型更小,也能让设备的机身更为轻薄。
此前智能手机所使用的石墨负极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不到700Wh/L,为了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相关厂商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例如通过改进电解液配方、使用硅碳负极材料等方式,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能量密度。目前已经量产的高能量密度手机电池中,例如一加冰川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达到了763Wh/L,小米金沙江电池的能量密度更是升至779Wh/L。
vivo S19的机身厚度较前代进一步降低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vivo旗下多款机型使用的蓝海电池更是已经进化为半固态电池,并且自亮相以来还在持续改进,例如vivo S19的电池能量密度更是已达到了809Wh/L,较前代(vivo S18)电池容量增加了1000mAh,机身厚度却降低了0.56mm,由此可见能量密度的提升对于机身轻薄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相关厂商也已经在预研固态电池技术,例如小米的固态电池就据称将实现1000Wh/L的能量密度,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关技术目前还无法进入量产阶段。由此不难推测,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竞争的不断深入,智能手机的续航能力也势必将会迎来更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步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
手机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无疑对于用户而言是利好,毕竟这就意味着在能够确保机身体型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续航能力、并降低频繁充电的烦恼。然而对相关厂商而言,随着电池容量的不断提升,又需要在快充效率上找到新的平衡点。过去由于电池相关技术的限制,手机厂商在权衡诸如机身体型、续航等因素后,选择了大力发展快充技术,并通过提高充电效率来变相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
但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手机快充也曾一度陷入了唯功率论的迷途,然而高功率快充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用户体验的边际效应,很快也让厂商意识到这种方式并不明智。如今,绝大部分机型的的峰值快充功率已经回到了百瓦级,并在用户体验和成本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如今随着智能电池容量的继续提升,手机厂商必然就需要重新考虑电池容量与充电效率之间的平衡点。此前电池的主流容量基本在4500mAh-5000mAh水准,在其基本增加了10%-20%、达到6000mAh这一水平之后,也就意味着在快充效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充电时间必然会有所提升。在此前用户已习惯了「半小时满电」的情况下,这必然就会导致体验的下降,因此提升充电效率也势必将会被手机厂商提上日程。
不过对厂商而言,这种改变所面临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众所周知,电池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快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并且这是由电池材料的物理特性所决定。想要提升充电功率,就需要降低能量密度以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电池体型的增加。因此如何在相关技术的局限找到新的平衡点,无疑将会是手机厂商下一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一加冰川电池的亮相,智能手机电池技术的进化也再次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而通过使用新型硅碳负极电池,以及对半固态、固态电池相关技术的研发,各大厂商也正在不断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逐步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在这一轮电池技术提升完成后,接下来极有可能还会迎来快充方案的升级,从而达到使用体验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