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数码

半烧主义的产品体验记录

2024-01-29数码

EVO系列作为近几年英国Cambridge Audio比较重要的产品线,呈现了一种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工业设计,当然就个人角度,这次设计的审美偏好也是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

就设计的需求,自然不可能继续沿用一贯的AB类及自家改良的XA类放大设计,采用了来自HYPEX electronics的Ncore模块,投入D类放大的怀抱。

虽然玩家们对于D类放大的争论已经很久了,但在2024年的这个时刻,来自Hypex的解决方案,已经无需过多解释了,品牌方可以完全根据自己产品的设计需要,找到合适的配套。

EVO系列提供2款型号,分别为EVO75和EVO150,串流音乐部分的规格基本是一致的,支持Tidal,Spotify和Qobuz,提供Airplay2,Roon Ready,MQA以及蓝牙Aptx HD,剩余的差异主要在接口上,此外玩家比较好认知的就是功率的大小。

  • EVO75提供每通道75W/8Ω,150W/4Ω的RMS功率输出。
  • EVO150提供通道150W/8Ω,250W/4Ω的RMS功率输出,以及更丰富的接口及功能适配。
  • 一般来说,我们更应该多关注4欧下的功率数值,至于原因,细心一些的玩家会留意到,扬声器的阻抗值其实一直是计算测试得出的范围值,对应不同的频率,他并不相同,而低阻抗,往往是发生在响应低频频率的时候。

    此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次在数字软件端,增加了音调控制的选项,这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Room mode对于低音听感的影响,如果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调整,那就需要第三方软件的帮助了。以下附上音调控制对应的频段和衰减幅度值

    这次用于搭配试听的,是我个人很偏好的品牌,来自北欧芬兰的Amphion,名为Argon(夜莺)系列,大致说下箱子的特点:

  • 钛膜金属高音搭配铝制振膜的中低音单元
  • 采用了名为UDD的波导声学设计
  • 比较特殊的1600hz分频和配套的定制分频器
  • 在开声的那一刻,其实就想明白了Amphion这个品牌的系列为何都是以惰性气体的符号(Helium氦、Argon氩、Krypton氪)。因为「惰」,这是一个对很多居家环境都相对友好的产品,对「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至官网查看下官方说明的内容。就实际体验角度来说,可以这么理解:

    1. 不用特意的Toe-in出角度,比如正对沙发的正中间,就可以提供清晰的结像(UDD提供了足够宽,且相对恒定的指向控制)
    2. 摆放的高一些或者低一些,对结像的影响都比较小(除了水平方向,UDD为垂直方向也提供了恒定且宽的指向控制)
    3. 家中有比较多硬质表面的情况下,也并不会过多影响这款产品中频的清晰度和透明度
    4. 得益与UDD技术,Amphion的产品并不用玩家刻意的去摆放在特定的位置而破坏家居环境的融洽度

    上图中高音单元周围的黑色部分,就是品牌方的UDD,其实就是行业内说的Waveguide。

    说到这个,其实对国内的很多音箱品牌的营销词就比较无语了,Waveguide的加入,是会降低高音的覆盖角度的,但是往往很多营销词的逻辑关系,变成了因为添加了Waveguide,所以增加了扩散角度,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

    下面附上2张有和没有波导设计的扬声器测试图,以供对比。

    说回听感,还是得益于UDD的加持,让产品在不同房间,近距离和远距离的聆听体验,音色和結像都会有比較一致和准确的表现。

    金属高音+D类功放,在「刻板」印象里,不得是「硬」出天际的「刺亮」?

    可实际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有兴趣的话,下篇单独讨论「材质」和音色的关系。

    就今天这个组合而言,我收获到的,是一个透明、干净的中频、过渡顺滑的高频,同时也给我营造出了不错的空间感和空气感,而且提供了一个相对于尺寸而言,很让人意外的低频表现。通过仔细聆听, 也不觉得有任何明显被強調的部分,真的很贴合系列命名的含义。

    D类设计功放,UDD(波导设计),特殊的低分频,金属振膜单元等等,相比于以往的扬声器和功放的设计元素,我相信科技的进步,才会有新的理念介入,而学习的越多,接触的越多,更会相信科技,总是能推动这个产业去进化,亦如Evolution所代表的含义,期待更多科技进步给予这个行业所带来的变化,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