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遥遥领先」一词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上频繁出现。
「遥遥领先」这个梗究竟源于何处?
这其实是华为的余承东常用的一句话,他在某次发布会上多次强调「遥遥领先」。
从那以后,这句话就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流行语。
在去年的8月29日,华为推出了Mate60系列手机。
这一次华为并未进行大规模的预热和高调宣传,发布会上也没有使用「遥遥领先」这一表述,展示了一个异常低调的态度。
尽管官方没有解释,但这款装载麒麟芯片的新手机被普遍认为是正宗的5G产品。
回顾四年前,华为的5G手机曾一度消失,如今这种复兴离不开余承东的努力。
余承东出身农村,没有显赫的背景,也不像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那样沉着稳重。他以直率著称,曾放言要挑战苹果和三星,争取成为世界硬件的领头羊。
他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使他成为了华为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不仅把手机业务推向世界前三,还推动了华为的多次重大变革。
2018年末,华为遭遇命运的转折点。
当时,在美国的影响下,加拿大警方以涉嫌银行欺诈为由逮捕了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
紧接着在2019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与华为在元器件和技术领域合作。
随后的两年,美国对华为实施了三轮更严厉的制裁。
华为的强大正是这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
2018年,华为的全球营收达到7212亿人民币,其中手机业务占据了3489亿,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年华为的手机出货量达到2.06亿部,不仅在国内市场领先,更稳居全球前三。
余承东功不可没。
2011年,当小米首创「互联网手机」概念时,余承东正在欧洲市场带领团队取得显著成绩。那时华为的其他业务已经成熟,唯独消费者业务尚显逊色。
任正非在2011年春天明确了消费者业务的战略重点。
尽管华为主要与运营商合作,要活跃消费者市场并非易事。华为的产品很难销售,普通消费者甚至没有听说过华为手机。
2012年成为转折点。
连续三任手机业务负责人未能成功后,任正非想到了远在欧洲的余承东。余承东的果断和勇敢正适合这种艰难的任务。
他被调回国内,负责原本低迷的手机业务。
余承东上任伊始,就提出宏伟的目标:
「华为的手机出货量要达到千万台,三年内要领先世界。」
当时这个目标看似不切实际,引来了外界的嘲笑,余承东也因此被戏称为「余大嘴」。
为了改变现状,余承东首先削减了80%的贴牌手机和低端机型,转而专注于中高端市场。
这个决策让他面临巨大的危机。
一方面,削减低端机型后,华为的销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连续推出的中高端机型未能激起市场反响。
华为的收入急剧下滑,新业务未见起色,内部出现了强烈的不满。
关键时刻,任正非支持余承东:「谁不支持余承东,就是不支持我。」
面对压力,余承东逼迫团队加班努力。
他自己也是如此,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在开车时也与同事通电话,团队成员能从电话中听出他的车子发动机的声音。
2013年6月,华为发布了旗舰机型P6。这款全金属机身、全球最薄的智能手机引起了广泛关注。
P6的成功为华为手机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余承东又连续推出了多款成功的手机模型。
到2016年,华为手机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
就在余承东准备向全球第一的位置发起冲击时,美国的严厉制裁让华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余承东面对的现实是:华为将无法获得5G芯片。
但他从不缺乏勇气和决心,他的生命力远超常人。
余承东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贫困和挑战。
他出生在安徽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是农民。
由于家庭困难,他小时候几乎因营养不良而夭折。
在中学时期,由于过度饥饿,余承东甚至在学校里晕倒过。
他顽强的性格从小就表现出来。即使面对校园霸凌,他也从不退缩。
尽管家庭环境贫穷,余承东在学习上非常优秀,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父亲希望他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但余承东坚持自己的梦想,提出在农忙时帮忙务农,在农闲时继续学习。
1987年,余承东以全县理科状元的成绩被西北工业大学录取,成为高中的第一位大学生。
同年,任正非辞职创立了华为。
6年后,这两位命运相连的人共同在商业世界创造了奇迹。
余承东本想成为一名技术专家,毕业后曾短暂从教,后自学考上清华大学无线通讯研究生。
一次到深圳做项目后,他决定留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地方,最终加入了华为。
尽管导师认为他不适合在企业工作,建议他留在清华继续教书和做研究,余承东仍选择了华为。
1993年,24岁的余承东加入了华为,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
如果任正非是策略高明的将军,那么余承东就是勇往直前的战士。
1993年是华为的关键年。
当时,任正非深知如果不自主研发产品,华为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因此决定着手研发程控交换机。
余承东作为技术团队的一员,参与了这一项目的研发,华为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核心产品——C&C08。
当时的交换机市场由国际巨头长期控制,华为想要突破并不容易。
任正非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余承东由技术员转为销售,全国奔波推广产品。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他依然充满热情。
华为最终打破了市场垄断,解决了生存危机。任正非很快就注意到了余承东的努力和能力,将他提拔为主管。
余承东的时代就此拉开序幕。
1996年,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余承东看到了机会,主动提出成立无线事业部。
他始终坚持一贯的信念:做最好的。当时他的目标是前沿的3G业务。
尽管这是一个冒险的尝试,因为华为在无线通信领域几乎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相关专利。
不仅技术上存在困难,国际移动通信标准也已由爱立信、摩托罗拉等西方巨头控制,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但任正非支持了余承东的想法,让他有机会带领团队潜心研发,终于取得了突破。
2002年,经过多年努力,华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获得了3G的入场券。随着在国内市场的积累,华为开始计划进军欧洲市场。
当时华为的3G技术在众多行业巨头中并不占优势,知名度也不高,在国际上几乎无人知晓。
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余承东看到了一个机会。
当时的主流3G基站非常庞大,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余承东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研发分体式基站?」
尽管华为已经全力研发3G基站,但分体式基站只是一个概念,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面对普遍的质疑,余承东坚持:「我们必须做这件事,否则永远无法超越爱立信。」
华为的分体式基站在质疑声中诞生,新设备不仅大大节省了空间,而且信号更强。
2006年,凭借这一新设备,华为一战成名,市场份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
尝到甜头后,余承东又带领团队研发了可以共享2G、3G、4G的第四代基站,彻底扭转了华为在无线通信市场的被动局面。
那段时间,华为势如破竹,很快超越了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
作为欧洲区域总裁的余承东,此战后声名大噪。但直到那时,他在行业之外仍然鲜为人知。
经历了手机市场的艰难岁月后,余承东才真正步入公众视野,站在了舞台中心。
然而,即使在聚光灯下,他的表情仍然严肃。
2021年,随着5G射频芯片的断供,华为的5G手机业务告一段落。
在社交媒体上,余承东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因为制裁的限制,许多产品无法生产,导致严重的缺货,实在对不起消费者的热爱和期待。」
尽管面临困境,余承东没有放弃寻找出路。
为了弥补5G的缺失,他带领团队积极研发新技术。从昆仑玻璃、北斗卫星到无电通话,每一项技术都极具创新性。
2021年9月6日,华为Mate50系列手机发布。虽然技术亮点众多,但失去了5G芯片的华为手机,市场反响平平,销量惨淡。
面对市场的冷漠,华为不得不退出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跌出了全球前五,成为了统计数据中的「其他」。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余承东透露,在Mate50发布前,许多同事劝他放弃:「你这是赌博,Mate50不可能成功,你应该放手。」
余承东泪眼婆娑地说:「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强硬,我做任何事情,如果做不好,做不到第一,我自己都无法接受。」
尽管芯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直是国内科技企业的难题,解决起来难度极大。
华为不得不暂时放慢手机业务的步伐,寻找新的增长点。
当「智能化变革」的风潮席卷汽车行业时,任正非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每次华为面临重大变革时,任正非似乎总是第一个想到余承东,这一次也不例外。
久经考验的余承东面对新挑战显得兴奋不已。
2021年12月,他带领华为与赛力斯合作,共同推出了AITO问界品牌。
继续保持「余大嘴」的风格,他一边宣布「2022年要交付30万辆车,成为行业第一」,一边加快新车的生产和推广。短短一年内,他就与赛力斯推出了三款车型。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华为原本打算以轻装上阵的姿态进入市场,不直接制造汽车,而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供应商。
为此华为还专门发布了内部文件,明确表示「华为不造车,有效期为五年」。
但余承东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2023年4月,原本的「AITO问界」广告被悄悄替换为「HUAWEI问界」,同时公司明确禁止以华为的名义进行汽车宣传。
尽管这种做法有些违背公司规定,但任正非仍不止一次表达出对余承东的喜爱:「余承东有能力但太疯狂,管理他我们需要一些灵活性。」
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一年内卖出30万辆车」的目标时,余承东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他坦承,由于对汽车行业的供应情况不熟悉,加上全球芯片短缺,他不得不承认年初的目标难以实现,供应链无法满足需求。
但他仍然强调,设定宏大的目标可以激励团队去做出卓越的成就,毕竟,「吹出去的牛,是需要实现的。」
回顾华为的发展历程,余承东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随着华为不断扩张和开拓新领域的步伐,余承东一路奋斗不息,即使不断变换战场,也从未有过怨言。
一直以来,余承东以其直率的性格而闻名,因直言不讳被戏称为「余大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过去设定的目标,基本都已实现。
任正非对这位得力助手极为看重和喜爱,在他看来,这位看似不靠谱的职业经理人拥有朴素而远见的品质——「既活在未来,又注视当下」。
在一次访谈中,当主持人问及是否有人将他比作堂吉诃德时,余承东回答:「总得有梦想,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