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数码

关于水月雨的「梅兰竹菊」四君子,聊点不一样的

2024-01-13数码

水月雨的「梅兰竹菊」到去年底梅正式发布后,就算是全部登场了。早在第一次听到兰的时候,我就觉得水老板是要在这个系列身上下一步「大棋」。而如今四君子全部登台亮相,虽然在四款产品的最终定位和形态上与我的预计有一些出入,但其受欢迎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应用了DSP技术的几款产品颇有「出圈」效应,而偏「传统」的竹2和兰也是备受好评。作为一个本就喜欢推荐低价位产品的随身音频图文作者,这次就索性集齐了「梅兰竹菊」全系列,给大家做个「总集篇」类型的介绍。

去年底广州展逛展的间隙拉住徐大为问了一些关于梅兰竹菊产品定位的问题,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这几款产品在烧友中的反响来看,这样定价相对较低但产品品质拔尖的产品,受欢迎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还是那句话,我个人并不喜欢「卷」这个字眼用在音频产品身上,总觉得从行业角度来讲或许太过功利;但从消费者(烧友用户)受益的角度来看,我又非常期待厂商们「卷」得飞起来造福大家,毕竟玩HiFi的人多起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才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事情。从这个层面来讲,水月雨确实做得非常好。

「四君子」系列的发布顺序是竹——兰——菊——竹2——梅——竹2DSP,其中竹1和竹2属于同型号迭代升级,产品形态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固定线改为了可换线)所以算作一款。从价格定位上看,竹2是99元,菊是119元,兰是199元,梅是398元,竹2DSP是129元,分别占据从百元上下到近400元的价位;从产品形态上看,菊和梅、竹DSP是自带DSP的USB-C口耳机,而竹2和兰是传统3.5mm插头的耳机,并且都设计成了可换线,可以更换平衡线材。

(由于菊、竹2、兰我都写过评测,为避免重复,已经写过的内容我不会再赘述,对于此三款产品,更多倾向于更加凝练的声音描述和整体评价。)

竹&兰

——传统「硬刚」的实力型选手

竹和兰这两个产品在发布的时候都一定程度上以「卷」为标语进行宣传,并且不是那种光靠吹某一两个核心卖点的片面自夸。这两款产品我也有幸都写过评测,如今放到一起来搞横向纵向对比,仍然是非常「强悍」的实力型选手。和同价位竞品相比,仍然是各自所处价位数一数二的耳机产品。

竹1&2

竹1到竹2,主要升级点在于更改为可换线设计,同时外观工艺更加精细,面板的花纹也更加简约美观,尤其是竹2那个金闪闪的黄铜CNC导管妥妥的「一看就好听」……基本上这俩产品放一起即使不考虑声音,大部分人都会选竹2,侧面也说明了竹2的升级是「升」在了点上的。

但竹1毕竟是系列的开端,作为百元内「成建制」开卷的第一枪,水月雨还是给足了诚意,同价位出色的声音素质和奠定了系列外观风格基础的腔体、深沉的色调,以及最终成熟的声音表现,收获了系列的第一批粉丝。小巧方形的外观和上开式的包装盒也形成了系列产品的外在风格。

竹2的声价比,某种意义上来说比上位的兰还要强,初听之时给我的「震撼」其实是要大于兰的,毕竟在100元内价位竹2面对的对手可比兰要更多,在卖点上也更加五花八门。竹2引以为傲的同价位颇高的硬素质加上饱满的中低频、硬朗而有光泽感的高频是这个价位诸多竞品所不具备的,虽然柔润度不是强项(也有「水式调音」的因素在里面)但作为泛流行+中小编制古典完全合格的产品,有充分的理由让预算百元的有线耳机需求者选择它。更别说竹2还自带了「换线强八分」的天生buff在身上,这也是竹1所不具备的。换根百元上下的4.4mm平衡线,竹2的音质会产生质的飞跃,即使和三四百元的同类产品相比也不落下风,这也为购买了竹2的烧友想要稍微进阶时提供了一个折腾方案,而未必需要重新买一条耳机。

不管怎么讲,在梅发售之前,兰都是系列家族中最耀眼的那一个,也一度是我心目中整个系列的No.1。

兰的包装盒比竹和菊都要大上一半,白色的盒子显得朴素典雅。耳机本体是不锈钢+粉末冶金外壳,不仅仅用了金属还确保了这个金属的质感、触感都很棒。外观设计比起前代的竹1来说提升了太多,细节工艺一丝不苟,沉甸甸、凉丝丝的手感人见人爱,面板上的「兰」图案美观度也很高;佩戴上也完全没有鼓胀感。

兰的存在意义,在于200元价位上存在的一款素质越级(并且越得还有点严重)的耳机产品,让喜欢水月雨产品声音风格的烧友能够在这个级别轻松寻获一款声音通透、中正、均衡的高素质耳机产品。当然,和竹2一样,如果给兰换根稍微好点的平衡线,可以瞬间把音质上限再往上捅个一倍。即使到现在,200元内能和兰比拼素质的竞品依旧是凤毛麟角。

兰的声音风格和后来的竹2是有明显区别的,虽然都是干净清澈的水家声底,但竹2明显对中、低频有针对性优化,更加适合偏重泛流行曲目的音乐爱好者;而兰则具有更加纯粹的均衡度,三频能量分布十分平均,高频也几乎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用老话说就是更加「HiFi」。分开来看的话,兰的低频量感、中频厚度和密度、高频的亮度都那么恰到好处,对于入门初烧培养相对正确、健康的听音观很有帮助。同时,兰的声场表现符合水家一贯的风格,那就是开阔、层次分明但横向的宽度并不会刻意拉得很大,反倒是纵深表现很好。动态和瞬态表现均属优秀,没什么可挑剔的。

竹(1&2)和兰的产品思路很清晰,针对的目标人群也很明确,那就是使用播放器或小尾巴的入门烧友,相对传统的3.5mm插头与线材方便用户使用,同时可更换的特性也便于大家感受换线给声音带来的变化。素质层面也分别是100和200内价位的佼佼者,不同的风格分别适合不同的人群。总而言之是各方面都可以用「漂亮」二字来形容的出色产品。

菊&梅&竹2DSP

——需求导向的融合型产品

菊和梅以及最近刚推出的竹2DSP都是主打内置DSP的TYPE-C插头耳机,就当今普通用户和入门级发烧友的使用环境来说,是更贴近使用场景和需求的产品。毕竟这年头已经不是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愿意随身带个播放器了,甚至小尾巴也会有体积和电量方面的困扰,加上iphone如今也统一为TYPE-C插口,所以小体积低功耗的TYPE-C插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普通用户来说,除了听歌同时手机不能充电之外,方便程度基本可以媲美当年手机「极为先进」的3.5mm耳机孔了。

菊作为三款DSP产品里售价最便宜的,主打一个「价低质不低」,合金熔铸成型的外壳,10mm复合腔体动圈,内置DSP优化音质。虽然这个外观看起来比竹2更像是竹1的「亲戚」,但细节处理和面板的花纹设计比竹1还是上了一个档次。同时,菊的功能性比起传统形态的竹和兰明显要强,无论是自带DSP的buff,还是MEMS麦克风,加上方便的插头,比传统耳机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能一定程度上抢走TWS的部分市场。

菊的听感,应该说比竹和兰都要更符合大众的喜好,因为其在润度、饱满度、低频弹性这几个「非硬素质」的方面妥妥超过了两位大哥——当然,这归功于DSP对音质的优化,大大提升了菊声音的亲和力和部分「软素质」,使得菊在听感上不像前两款产品那么「硬核」,而是以舒适的、符合大众口味的声音来达到一个「出圈」的效应。就我个人曾经拿菊和竹2给几个普通同事盲听的经历来看,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菊比竹2好听,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菊的出现,至少证实了两件事:一是内置DSP对于声音的正向加成是毋庸置疑的,为之后的FREE DSP、梅、竹2DSP打下了基础;二是TYPE-C插头+麦克风+DSP的产品形态无疑是受欢迎的。

梅可以说是全系列中最为「集大成」的作品,它拥有系列最强音质、最完善的产品形态、最高端的单元配置和最精致的设计与做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兰才是「梅兰竹菊」的老大,梅应该是一个产品形态更加有意思的产品,但声音不会比兰好,最多持平。结果我只猜对了前半句(产品形态更加有意思)却没想到梅在单元配置上直接来了个蓝宝石动圈+平板单元的组合,把兰的音质头把交椅也给抢了……

现在看来,梅作为系列最后一个亮相的「压轴」产品,拥有更「终极」的音质和产品形态也无可厚非。TYPE-C插头+FREE DSP+三键式线控麦克风+双单元两分频+全新设计的外观与面板,在功能、外观、音质层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慢慢来说。

比起通体「金属坨坨」的三个小弟,梅通过医用树脂腔体+3D打印和金属面板的结合,兼顾了美观与佩戴舒适度,并且引入了扑克牌里的「梅花」图案作为基础构成元素来设计面板花纹,可谓颇具巧思。同时随着光线变化,梅的面板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明暗反差,相当好看;唯一缺点可能就是这种亮面金属的面板对划痕和指纹的抗性要低于哑光的金属表面了,日常使用还是得多加爱惜才行。

包装方面梅不出意外地享有和兰同等的「大号包装盒」待遇,开启后地结构也大同小异。在梅的配件里最抢眼的莫过于这条FREE DSP可更换线材(梅特调版),这也是梅的「在线交互式可调DSP」的基础;其次梅标配的这个拉链收纳包质感和颜值简直爆表,强烈要求水月雨后续单独上架。

梅对我来说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打破了我的一个习惯:通常自带类似「EQ」的音频设备,我都是能不开就不开的,因为脑子里总会先入为主觉得「最原始的才最好听」。但梅就像爱欧迪的MP3一样,不调这个「EQ」的声音淡而无味,并且一旦开启了可调DSP这个「魔法盒子」之后,根本停不下来,比啥都不调好听太多了!考虑到篇幅和文章内容的关系,本文并不会围绕这个「在线交互式DSP」展开过多的介绍,但不得不说的是「MOONDROP Link 2.0」APP中,「官方配置」和「精选配置」里提供的那些可选调音实在太有意思了,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尝试各种调音和自己调音,并乐此不疲。官方的那些模拟其他型号耳塞的调音方案,还有下载量最高的那几个用户上传的调音,能够在不同频段调整梅的声音特性,能够自己折腾出一个贴合自己听音喜好的调音来,绝对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如果大体上忽视不同调音的差别而单聊梅本身的音质和风格,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再怎么调,也改变不了耳机本身的声音底子,就像应用「May x Solis II」的声音配置并不会把梅变成日轮2一样,梅的音质还是会有一个本身所处的区间。

首先,梅的音质是强于兰的,不仅仅是因为单元配置更加强大,其声底和调音理念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如果说兰是入门级有线耳机「守门员」的话,那么梅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声音水准上探到更高的「进阶级」了。其声音的宽松度、从容度和三频能量分布带来的「高级感」实际上跳脱了兰的那种「秀肌肉」类型的高素质,更侧重于均衡耐听、宽松润泽的听感。换个说法的话,我认为梅是全系列里声音最不「水月雨」的一款产品,却也恰恰因为这一点,凭借梅的「一机之力」把整个系列的定位拔高了一档,让「梅兰竹菊」不再是一个只在入门价位搏杀的低端耳机系列。

这里BTW一下,除了调DSP之外梅也是需要煲机的,我正常使用一周后的声音和刚到手时已经有了巨大变化。排除DSP干扰的话,我认为梅的中频故意放弃了过高的密度而适当增加了厚度,营造出一种蓬松的、颗粒感较强的中频人声和乐器表现;低频注重弹性而量感适中,便于维持整体的风格一致性;中高、高频方面解析力出乎意料地不错,毛刺感极少,亮度和乐器音色表现很棒,延伸也很出色。声场方面这次居然弱化了边际感,听水月雨的耳机第一次产生了声场「向两边化开」的感觉,结合本就优秀的层次感和解析力,让梅的音质妥妥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为了更清楚地知道梅的声音上限,我果断拔掉了标配的这条FREE DSP线,换上ddHiFi的nyxpro,插上播放器来看看梅的硬实力,结果也印证了我对梅音质的猜想。在没有DSP加成之后,梅的声底和上一段描述的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在更好的线材和更充足的驱动力之下,自身音质水平得到了充分施展,硬素质方面不仅同价位丝毫不怵,甚至可以挑战自家更高价位的产品;并且由于宽松润泽的声音特性,听感还比一些自家更高阶产品要好。

竹2DSP

竹2DSP是我已经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后刚刚发布的系列新品,为不影响这篇文章的发布时间,这里就着开箱后的第一印象简单说几句,具体点的后面单独给竹2DSP做个分享。

看后缀就知道竹2DSP也是以DSP功能为卖点的,只是由于刚刚上市,APP里还没有太多用户上传的调音方案,有三种官方调音可选。从产品构成上来看竹2DSP是由竹2的腔体+带DSP功能和麦克风的线材组成(当然肯定不是梅那条线)。声音方面还是竹2的基础素质,只是在可自主调音的加持下,听感会变得更有意思起来,竹2本身偏硬朗的线条和力量感也不再是不可改变的,DSP果然是个好玩的东西,不知道水月雨后面会不会再出个兰DSP,实现全系列「DSP」化……

小结

如今,「梅兰竹菊」已经全部登场,其中部分型号还有了衍生的平行版本供用户选择,可以说水月雨在这一系列身上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布局。不得不说「在线交互式DSP」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产品线发展的进程,或许水月雨自己在系列之初都没想到这东西会这么受欢迎。而比起传统EQ而言,水家的DSP能够在不损失音质的情况下实实在在地优化耳机的声音,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耳机的可玩性,以后除了换前端、换线、换耳套之外又多了一个「换调音」的玩法。

此外在音质层面,经历了多款产品的蜕变,「梅兰竹菊」已经从入门价位「硬卷」变成了追求更多玩法、更高品质的一个耳机产品系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系列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梅兰竹菊」还会打破自身的界限,在设计、功能、音质、内涵方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不妨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