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上线以来,空前火爆,备受追捧,连带着其在山西的取景地,比如隰县「小西天」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涌来如潮水般的游客。这款国产游戏的主角,自然是源自【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孙悟空,于读者而言,孙悟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过,自从孙悟空在我国文学载体中诞生以来,其究竟是中国神话体系自身衍变而来,还是由域外神话体系引进而来,始终是众说纷纭。
【玄奘取经图】(局部)甘肃榆林窟第3窟
许寿裳牵出学林公案
1948年10月1日的【人物杂志】上,刊发了一篇题为【孙悟空的来历】的短文。作者许寿裳是近代著名学者、传记作家。1902年到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与鲁迅相识,成为终身挚友。1946年鲁迅逝世十周年之际,许寿裳撰成【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共计二十四章。其中【孙悟空的来历】,就在第十五章「杂谈著作」。
【孙悟空的来历】中,许寿裳谈到:「鲁迅对我说:‘胡适之有考证癖,时有善言,但是对于【西游记】却考证不出甚么。’我问孙悟空的来历是否出于印度的传说,他答道亦有可能,但在唐人传奇中,已可寻出其出处。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所谓‘禹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仲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跃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即是。这件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历经演化,宋时又传为僧伽降水母,又得吴承恩的描述,遂成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了。」
许寿裳的这段文字相当精炼,一下子就将鲁迅与胡适对孙悟空的研究所持不同意见,呈现于读者面前。也将这起早已流传于坊间的学林公案,公开了出来。
早在1921年末,一直倾力支持国内古典小说标点校理,以便大众阅读的胡适,在繁冗的教学与公务之余,又为即将出版的「标点本」【西游记】撰序,以表郑重推介之意。撰序之后,出于浓厚的「考证癖」,胡适又对【西游记】的作者、版本及流传历史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考证性质的撰述。
胡适的【西游记考证】一文第四个章节,专门探讨了「孙悟空的来历」。此节开篇就提出一个既颇有新意,又发人深省的问题:「说到这里,我要退回去,追叙取经故事里这个猴王的来历。何以南宋时代的玄奘神话里忽然插入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猴行者?这个猴子是国货?还是进口货呢?」
显然,关于孙悟空的来历,鲁迅是支持「国货」之说的。他从清道光年间成书的【纳书楹曲谱·补遗】中,发现了当时已被编为戏曲剧本的【西游记】,且从这部剧本的唱词选段中,找到了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可能的「原型」。
此外,鲁迅还发现宋代大儒朱熹所著【楚辞辩证·天问】篇下有一条重要记载,表明至迟在宋代,民间已开始流行与「无支祁」有关的一些神话故事了。因这条记载中明确提到「如今世俗僧伽降‘无之祈’(即无支祁),许逊斩蛟蜃精之类」云云,鲁迅认为,「据此,可见宋代民间又有‘僧伽降无之祁’的传说」。
不过,在鲁迅拈提出这么多史料文献之后,当从宋代至清代的一系列文献记载都在表明孙悟空应当为「国货」之际,胡适并没有完全接受孙悟空的「国货」出身论,而是以「疑古」的姿态去推演这些文献记载,并认为这些史料文献本身都不可靠,真伪都很成问题,自然也就无法用这些真伪莫辨的东西去证实孙悟空的出身了。
「哈奴曼」真是大圣背影?
孙悟空的原型究竟出自何处?在持「进口论」的学者看来,印度的「哈奴曼」可能是齐天大圣的原型。
汉学家、梵语学者钢和泰(1877—1937年)出生于沙俄,曾在彼得格勒大学任助理梵文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任梵文与宗教学教授,陈寅恪与胡适都曾跟从钢和泰学习梵文。胡适认为,支持孙悟空「国货说」的【太平广记】【寰宇记】都是源于【古岳渎经】,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因此,他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即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并认为哈奴曼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至于从印度进口的「哈奴曼」,怎么在中国进化成了「齐天大圣」,自然还需要胡适去考证。而在【西游记考证】中,胡适也不无自信地宣称:「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末了,胡适还拿出一部当时还少为人知,或者说尚未被学界所习知的珍贵文献,来为自己的「进口货」之论做一番鉴证。那便是【西游记考证】中介绍过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胡适以这部经王国维考定为宋版古籍的文献为重要依据,简明扼要地拈提了这部古籍与印度的【拉麻传】之间的相似之处,认定二者在关涉孙悟空来历的方面必有关联。
胡适在文中列举的所谓「考据」有: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不过,胡适不得不坦承一个 事实——即便【西游记】第一部分(即第一回至第七回),是其当时认为与「哈奴曼」最有可能有所关联的部分,实际内容却大多出自中国本土著者的创作。这就让人疑惑了,既然说孙悟空原型是「哈奴曼」,为何从【西游记】的第一部分,前七回的「齐天大圣」传里,却找不到特别充分的故事情节来证明二者的紧密关联呢?当然,在【西游记】第七回之后,就更找不出「哈奴曼」的影子了。怪不得鲁迅说胡适「对于【西游记】却考证不出甚么」。
不过,在【西游记考证】发表之后的十年间,有学者还真在研究「进口论」。陈寅恪撰发于1930年的【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中,对汉译佛经里猪八戒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以及高老庄招亲故事有所考察,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结合了【罗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以及汉译佛典【贤愚经】中「顶升王升仙因缘」的故事。而郑振铎于1933年撰发的【西游记的演化】一文中,也再次强调孙悟空与印度神猴「哈奴曼」非常相似。
季羡林再提佐证
1947年12月19日,【华北日报】刊发了吴晓铃撰写的【故事的巧合与转变——俗文学研究方法论之一(下)】。文末发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反问:「不把中国关于猴子的故事整个研究一遍,不把无支祁的神话弄清楚,不把有关玄奘法师西域行纪的异说传闻细细爬梳,我们能愣说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便是印度远古史诗【罗摩衍那】里哈奴曼的化身?」
应当说,该文的反问,表达出了吴氏个人一个相当重要的学术立场,即便孙悟空的「国货」出身论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若不把中印两国相关史料充分发掘与整理出来,不对这两者之间的源流、异同做充分地研讨与考证,「进口论」就绝难成立。
吴晓铃在1937年后历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1943年到1946年,他在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任教授,他不但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领域涉猎广泛,还通晓梵文,曾着力于印度古典舞剧、印度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戏曲及小说的比较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吴晓铃早年曾师从胡适,并在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方面,深受胡适影响。他这篇文章看似与胡适早年观点有些相左,可谓公开「唱反调」。吴晓铃在文中引用郑振铎的话:「自古隔绝不通的地域,却会发生相同的神话与故事者,其原因用在于人类同一文化阶级之中者,每能发生出同一的神话与传说,正如他们之能产生出同一的石斧石刀一般。」
虽然吴晓铃并没有解答关于孙悟空来历的问题,但他呈现出了另一种维度的探索,即「孙悟空」这一中国神话故事人物,与印度史诗中的神猴「哈奴曼」有某种相似之处,二者之间或许并不存在借鉴关系,这只是一种人类文明共性或人类文化共识中的某种巧合罢了。二者皆属人类文明与文化历程中的创作,二者皆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存在而产生了遥相呼应的某种默契。
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那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关于孙悟空来历的学术研究,重新焕发出生机。
当年曾是胡适学生的著名学者,精通梵文、佛学及多国语言的学术大家季羡林,接连发表多篇论文,集中梳理与考证了关于孙悟空来历的一系列域外相关史料文献。其人所撰【〈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文学在中国】【〈罗摩衍那〉在中国】等一系列著述中,充分表达了承续胡适观点而来的见解,非常明确地指出「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形象,是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借鉴而来。
至此,已沉寂近半个世纪的孙悟空「外来说」,凭借着季羡林的一己之力,重新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之中。
事实上,仔细研读季氏著述的种种考述与表达,不难发现,其人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所持「国货」出身论(亦即孙悟空之「本土说」的观点),而是一再表示既要看到「孙悟空」与印度神话之间的关联,也要看到中国本土著者在「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形象上的发展和创新。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肖伊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