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无路可退!中国制造业抓住「弯道超车」的时机了吗?

2024-10-15财经

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一场全新的「军备竞赛」,其焦点已从传统制造转向「零碳制造」。

确实,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潮流中,零碳制造的竞争力逐渐成为衡量城市乃至国际竞争的核心。

在这场无硝烟的竞争中,谁能够率先取得领先?

天津意外地成为了电子信息产业中「零碳制造」的先驱。

9月24日,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宣布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联想在智能制造领域达到了新高度,并且这也是他们首个完全从头开始建立的零碳工厂。

在此之前,联想已在合肥、武汉建有两大生产基地,并将很快在深圳启动新的智能制造基地,实现了在全国东南西北中地区的全面布局。

这些生产基地基本上都获得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认证,而天津产业园则开启了全新的零碳制造尝试,期望能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智能解决方案。

「零碳制造」无疑是当前最大的商机之一。那么,为什么天津能成为这场竞赛的领跑者,联想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天津,作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产业结构老化、过度依赖化石能源、高能耗等问题的困扰,使其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

然而,许多人可能未曾察觉,天津正在逐步转型。传统产业的重负使得达到碳峰的压力更大,从而促进了转型的紧迫性和动力。

就在上月,天津成为全国首个发布碳达峰行动计划的省份,通过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来全力淘汰落后产能,培养新的增长点。

联想产业园的建立无疑加强了天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竞争力,增强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对于依赖重工业的京津冀地区来说,这是及时的支援。

天津等城市急需低碳制造,而联想则具备零碳制造的技术实力,并且是最早投身于低碳实践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科技企业之一。

早在2020年,联想集团就成为国内首批设定科学碳目标的科技制造企业,今年初又明确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愿景,走在了众多企业的前列。

他们不仅有目标,更有明确的行动。

2021年4月,联想集团作为起草单位之一,与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始制定ICT行业中首个零碳工厂标准。

紧接着,联想依据这一标准,从零开始在天津建立产业园,致力于创建一个零碳工厂的标杆。

对中国「零碳制造」来说,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方案,而大型科技企业正是在执行这一使命。

零碳工厂的涌现,标志着中国在低碳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中走在了前列。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全球工业经历了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以及信息革命,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工业的实力分布,也推动了全球力量的转移。

如今,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以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产业变革正在迅速发展。

在之前的工业革命中,中国一直是追随者。通过利用后发优势,在几十年内完成了对先进国家的追赶,最终确立了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然而,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跳跃,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许多阶段需要跨越。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改革开放前的四十多年中国制造业的演变说起。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工业起步阶段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且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1978年以后,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制造业开始迅速崛起。

在这一阶段,借助于劳动力、土地资源及体制改革带来的优势,沿海地区的优先开发成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随着加工制造业的兴起,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

进入2000年后,信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带动了互联网、软件业及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革命中,中国企业不再仅仅是国际产业链的从属部分,开始展现出世界级的竞争力。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再到电子商务,许多领头企业开始引领全球趋势。

2015年以来,中国加快了从中低端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型。

此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引来各大城市的密集投资。

中国制造的崛起打破了全球制造业的既有格局,使国际产业竞争愈发激烈——从碳排放到零部件出口,每一环都成为竞争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先提出碳中和与碳达峰的时间表: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个被称为「3060」方案的政策,不仅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也是寻求国际共识的过程,更是对时代趋势的超前布局。

当制造业升级与「3060」目标相碰撞,必将激发一场基于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大转型,「零碳制造」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

这场转型关系到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制造能否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零碳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近年来日益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大国之间的博弈频繁出现,从贸易到科技,从能源到碳排放,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是竞争的焦点,称之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点也不为过。

在这种背景下,零碳制造一方面引领着能源革命的方向,另一方面确定了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也塑造了国际竞争的未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面临能源供需的局部不平衡。依赖传统能源的局面需求改变。

因此,推动双碳转型首先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在此方面,中国已在光伏、风电和储能等领域建立了领先优势,为实现碳中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产业变革的角度看,碳中和和碳达峰不仅是挑战,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它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考虑到劳动力优势的减弱、人口老龄化的冲击、土地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市场和资本改革红利的枯竭,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便是激发内生动力。

然而,内生动力的激发需要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也需要行业外部的推动力。

在关键时刻,零碳制造扮演了这种推动力的角色。

从国际视角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碳排放来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甚至以碳关税的名义进行贸易保护,制造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大多数产业仍位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相较于发达国家,承担了更多的污染和碳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设定「3060」目标,不仅有助于在碳排放话语权上获得更大自主权,还能推动能源和产业的转型,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压力带来动力。在过去几轮工业革命中只能作为追赶者的中国,在双碳革命中已经走向前列,成为新的领跑者。

这是一场刻不容缓的「硬仗」,同时也为制造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无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