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知识产权在常州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2023年,常州市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581件增至812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6.58件增至69.13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数从突破10万件增长至18.58万件;全市专利代理主营机构达54家,增长逾3倍。
专利强链
前不久,龙城精锻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空心轴实现小批量生产。该产品在制备工艺上采用了行业先进的精密旋锻工艺技术,大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对锻造行业转型升级具有示范作用。为此,公司在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前就申请了专利,为实现产业化做准备。
「通过快速申请专利、快速推向市场,产品目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我们也有望成为国内少数实现空心轴产业化的企业。」龙城精锻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孙伟介绍,企业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氢能领域都有专利产出。其中,中国专利奖获奖专利涉及的产品「混合励磁发电机爪极」每年为公司创造销售额约3亿元。
像龙城精锻一样注重科技创新投入、加大知识产权布局的企业,近年来争相涌现。数据显示,2024年1-2月,常州市专利授权量6107件、发明专利授权1581件、PCT专利申请量89件。截止今年2月,常州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51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71.76件。
为保护企业创新活力,激发更多高质量发明创造产出,我市通过实施市专利强链计划,支持20家企业围绕重点研发项目开展专利导航,目前共增加有效专利1297件。2023年,常州市省工业品牌和高价值专利项目立项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全市17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居全省第三。
转化运用
技术好不好,专利价值高不高,关键在转化运用,在于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常州大学科教城校区
「高校、企业是专利转化运用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一个代表科研探索,一个代表产业需求。」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青峰认为,要推动「科研之花」结出「产业硕果」,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产权从「书架」走向「货架」。
「通过线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我们公司成功购得常州大学的2项专利,将来会把获取的先进技术用于后续研发。」常州煜明电子有限公司是从事电子产品组装及模具开发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长助理程菲说,近年来,政府主导搭建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让一大批像他们这样的企业获得了技术助力。截至目前,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已完成专利交易307项,交易金额1400万元。
这是常州市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企业生产力转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嫁接平台、搭建交流渠道等形式,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动,高效推动成果转化。其中,常州大学、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承担的省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三年以来,共完成专利转让和许可1146件,涉及合同成交额3.9亿元。
保护增效
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市场,全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以来,为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权搭建了「快速路」。
「从企业申报专利前的快速预审,到侵权纠纷发生后的案件受理、调解与维权援助,中心为企业的多种需求提供一站式指导。」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涛介绍,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下放给中心的专利预审通道,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从原来的近2年缩短至2—3个月。
据了解,常州市获批建设国家第一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后,迅速制定有关方案与规定。同时,依托一中心、多平台,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市市场监管局与市中院、公安局、科教城管委会分别签署多个「保护协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保护对接平台。目前,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周期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平均45天,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提速增效。
2023年,中心服务全市新能源相关企业250余家,提供新能源产业发明专利快速预审服务近900件,实现快速授权超700件,约占全市新能源产业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40%。
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吴小华表示,将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抓手,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着力激发全市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厚植知识产权沃土,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实干实效赋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