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城市观察·抓产业|角逐「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济宁实践

2024-02-18财经
记者 张夫稳
当下,新质生产力是各地谋篇布局的高频词,也是济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济宁是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中,济宁对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作答: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培育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
迈向未来,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质的跃迁,对「制造强市」建设意义深远,济宁正瞄准目标奋力冲在前、走在先。
「一块煤」的「升值之旅」
新春时节,万物苏萌山水醒,斑驳的残雪下涌动着无限的生机。
山东恒信集团的煤基化工耦合氢能源低碳化示范产业项目基地上,一片繁忙景象:这里正在建设50万吨/年乙醇项目。
作为全国煤炭资源「重镇」,济宁的煤炭储量极为丰富。在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近年来,济宁加快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引领涉煤企业低碳化、绿色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当地头部涉煤企业或依托先进科技主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基与多能源融合发展,或立足「煤产业」拓宽绿色转型渠道,逐渐构建起多产业结构、多产业链条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煤炭不可再生,但它的价值挖掘没有止境。」山东恒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司传煜说,公司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坚定走深走实产学研融合,应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围绕「一块煤」开启「升值之旅」,努力实现煤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吃干榨尽」循环利用,在恒信集团,「一块煤」裂变跃升,甲醇、氢气、乙醇、针状焦等5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渐次落地,焦油加工、甲醇制乙醇、煤沥青制高端新型炭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渐成行业标杆。
「十四五」期间,企业更是发挥作为山东省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的作用,锚定高端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三条新赛道,上马多个延链补链强链的新项目,在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中奋勇争先。「项目全部投产后,公司的企业能级和综合实力将实现大幅跃升,新项目贡献率将超过60%。」 司传煜说。
市属国企济宁能源更是煤企战略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经过10多年奋力开拓,济宁能源已由「一煤独大」的传统格局,战略转型成港航物流和煤电为主营业务、高端制造业为增长业务、现代服务业为辅助业务的四大产业新格局。如今,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第398位、中国物流企业50强第22位,正朝着「千亿级集团」阔步迈进。
「喜新不厌旧」的升级路
2021年8月份,济宁吹响了全市发展战略转型的号角,由「资源型城市」向「制造强市」转型突破。动能转换、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考验企业家,更考验着城市执政者的智慧。
在几十年发展中,济宁形成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比如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造纸纺织等。这些「老产业」为济宁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全市强力攻坚「制造强市」建设中,它们又将扮演何种角色?
济宁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家亮说,传统产业并非「低端产业」,而是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母体」。基于此,济宁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喜新不厌旧」,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在「制造强市」战略加持下,「老产业」角逐新赛道,通过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实现转型升级、攀登进阶,进而焕发勃勃生机,这样的企业「励志」故事在济宁雨后春笋般上演。
2005年改制成立的神力索具从一个「不起眼」的加工小厂,快速发展成全国知名的索具生产企业。19年间,神力索具主动谋求转型,将突破口瞄准「科技创新」——招引研发人员,聘请研发团队,牵手高校联合科研攻关,无论年景好坏,科研投入「不差钱」。至今,公司手握各类专利122项,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神力索具「一路狂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企业生产的高精端索具或用在海港码头、矿山矿场,或置身远洋货轮、深海油田,产品远销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优势与日俱增。
眼下,神力索具正在建设新厂,计划年产80级、100级、120级索具及接触网零部件类产品2000万套,建成全球一流的绿色、智能、可视化智慧工厂。公司总经理杜大平坦言,拥抱数字化变革,让神力索具插上数字「腾飞翅膀」,闯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科技创新、数字赋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济宁「制造强市」建设正不断颠覆以往景象。一大批特色传统企业「脱胎换骨」茁壮成长,汇聚成一个个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挺立起济宁经济发展的「脊梁」。
天河科技自动化远距离喷浆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100%;金大丰三行玉米机销量全国第一,国丰机械研发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金曼克电气是世界唯一生产110kV级别干式变压器的企业;安泰矿山自主研发的数字化高端防爆潜水泵实现了工业互联网远程控制,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存量转型升级,增量逐「新」攀「高」,双轮驱动。不仅「老产业」切入新赛道焕发新生机,济宁抢抓机遇培育新兴产业成效显著,「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格局整体打开,带动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济宁「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突破4000亿元、增长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600亿元、增长2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9%。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项目全面开工,小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山东重工大型矿山设备智造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金龙零碳交通科技产业园、高端绿色植保产业园等7个过百亿、12个过50亿项目签约落地,这为济宁未来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面向未来的「上新」布局
今年,「制造强市」仍是首位战略。济宁将聚焦19条核心产业链,「一链一策」实施高质量发展计划,突出抓好416个补链、强链、延链项目,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为新一年的「制造强市」描绘了「施工图」,还敲定了「任务书」:全市「231」先进制造业集群营收达到45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实现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不仅仅有目标表述,政府报告中对未来产业布局和新质生产力「上新」均进行了专门点题,比如「超前布局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技术、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60家以上」。
为抢抓新机遇,济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我们正结合全市产业基础布局未来产业,相关培育发展行动计划正在征求意见中。」 李家亮说。
行动计划中,济宁将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五大领域,实施基础研究提级、核心技术突破等七大工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通用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空天信息、人形机器人、智慧装备、合成生物技术、石墨烯材料、半导体材料、高端碳材料、稀土新材料、新型储能、光伏装备等19个细分产业,是济宁未来的「新」之所向。
瞄准未来,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