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苏丹共和国坐拥尼罗河上游的丰沛水资源,却长年受到旱涝灾害的困扰,他们希望在尼罗河上修建大坝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西方专家考察后,认为河面太宽,施工难度很大。
这时苏丹想到了基建狂魔中国,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仅仅用了5年多时间,麦洛维大坝就拔地而起,成为了非洲最长的大坝。
完成这一世界工程壮举后,中国基建再接再厉,又承接了苏丹两大水利工程,总投资90亿元。
那么,麦洛维大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些工程给苏丹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呢?
一、非洲最长大坝
尼罗河全长6700公里,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流经苏丹境内,两大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汇集后水量大增。
然而由于这里地处热带沙漠地区,地面留不住水,而尼罗河又经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因此,苏丹在独立以后,就产生了在尼罗河修建大坝的想法,使其发挥防洪、灌溉和发电等作用。
但苏丹长期陷入内战之中,国力虚弱,根本无法承担起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所以这个设想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上世纪90年代,苏丹国内局势渐趋平稳,并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在这一背景下,苏丹政府正式决定在尼罗河干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2003年,苏丹政府就尼罗河麦洛维大坝工程进行全球招标。
起初,美国和日本对这个工程势在必得,然而当他们派出工程师到现场详细考察后,认为工程难度太大,与获得的报酬不匹配,便悄悄地退出了竞标。
眼看工程就要胎死腹中,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看准时机,宣布组成联营体。
两家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参与麦洛维大坝的竞标,最终凭借技术最优、成本较低的优势,从全球55家知名公司中脱颖而出,拿下了工程建设合同。
同年12月,中国联营体再接再厉,又拿下了麦洛维大坝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的采购合同 ,这两项合同价值6亿欧元,成为中国在海外获得的最大一单水利工程项目,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按照规划,麦洛维大坝横跨水面宽阔的尼罗河上,全长近10公里,气势恢宏,将滔滔河水拦腰截断,形成140亿立方米的巨大库容。
作为非洲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麦洛维大坝不仅工程量大,涉及到相关技术也是非常复杂,而这些都被中国工程队一一克服。
比如说通常的大坝一般只需要用到一种坝型, 但麦洛维大坝除了没有用到拱坝外,几乎集齐了世界上几种主要坝型, 工程主体是粘土芯墙堆石坝,此外还有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以及土坝、闸坝等。
其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总长度5.8公里,表面积21.5万平方米,相当于4到6个中型大坝的用量,还要面临苛刻的环境条件。
由于苏丹气候干热,气温常年在三四十度左右,普通的面板容易开裂,但这没有难倒中国技术人员, 他们将聚乙烯养护剂喷涂在面板上,有效防止了水分蒸发和热胀冷缩,最终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麦洛维大坝的建成,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二、麦洛维工程的意义
西方专家曾断言,修建麦洛维大坝这样的超级工程,至少需要十年时间。
但是经过5000多名中国员工和1万多名当地员工的艰苦奋战,2009年3月,麦洛维大坝竣工,首批机组开始并网发电,用时仅5年零8个月。
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修建完成, 是因为背后有中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组织能力。
众所周知,苏丹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首都喀土穆都无法实现柏油路的全覆盖 ,其它地区基本以土路为主,仅有的铁路还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年久失修不堪使用。
更别提麦洛维大坝平均每月需要消耗3万吨物资,如果后勤供应不上,就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为此中国施工团队不惜代价,使用昂贵的空运方式运送重要工程设备,又从国内调集了30台载重卡车和20多台水泥罐车,实现每月4万吨的运力,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
就这样,在苏丹国内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施工团队没有耽误工期,反而提前交付使用。
在竣工庆祝仪式上,时任苏丹总统巴希尔激动地宣布,因为麦洛维大坝的建成,苏丹全国居民和工业用电费用降低25%,农业用电费用降低30%。
而根据规划, 麦洛维大坝的总装机容量125万千瓦,能使苏丹的发电能力提高两倍以上,极大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同时,配套的5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形成了一个以麦洛维为中心的国家电网,整个项目持续运营后, 还可以替代此前油耗大、污染大的火力发电厂,把用于发电的重油节省下来,出口创汇,间接增加了苏丹的财政收入。
除了发电以外, 麦洛维大坝还具有灌溉和改善生态的作用。
苏丹是非洲国家中人口较多,也最为干旱的国家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体系,此前苏丹能够利用的土地仅占全国宜耕种土地的15%左右。
而麦洛维大坝的建成,将大大改善尼罗河上游的生态环境,给撒哈拉沙漠带去了宝贵的水资源, 使其变成连片的绿洲和农田,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促进了苏丹农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了本国和非洲地区的粮食需求。
至于西方国家一直炒作的环保问题,施工团队也给出了对策。
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和垃圾,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集中填埋,不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让环保主义者们挑不出任何毛病。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为麦洛维大坝付出如此巨大的成本,能赚到钱吗?
其实算算大账就明白了,麦 洛维大坝不仅是中国基建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与苏丹两国友谊的象征。
麦洛维大坝的成功,赢得了苏丹政府的信任, 因此他们又把两个重要的水利工程交给中国来建设,这两个工程都是什么呢?
三、罗赛雷斯和上阿特巴拉工程
2010年,中国承接了苏丹罗赛雷斯水电站加高项目。
这座水电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水库泥沙淤积严重,设计库容已经大为减少,无法保证充足的水量进行发电。
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恢复水库的蓄水能力,而清理水库淤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高大坝。
但是对一座运行了50年的大坝进行加高,并非易事,加高坝体的同时,还不能中断现有发电机组工作。
三峡中水电公司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成功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
于2015年完成了加高工程,使罗赛雷斯大坝整体上增高了10米,水库库容增加了40多亿立方米,发电机组也更换一新。
中国团队除了专精技术外,还发扬风格, 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惠及当地群众 ,这在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项目也是在2010年开建的,当年11月溢洪道主体工程开工,2011年第一方混凝土开始浇筑,2013年的导流截流目标是一个重要节点,关系着整个工程能否按期完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完成导流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又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攻克技术难关。
上阿特巴拉水电站
终于在10月9日之前顺利实现了二期截流,又经过数年奋战,2015年1月,大坝开始蓄水,2018年6月,最后一台发电机组通过验收,并网发电。
而随着上阿特巴拉水电站的完工,与项目相关的移民新村逐渐通电通路,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一些没有搬迁的原始村落,也渴望得到这些,附近的托马特村就是一个典型,项目部听到消息后,二话没说, 利用工程剩余设备和物资,义务为托马特村修建了一条3公里长的石子路,打通了村民们与外界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 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推行属地化管理,在当地创造就业岗位5100多个 ,让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上阿特巴拉水电站工程作为苏丹第二大水利枢纽,在缓解电力紧张和改善灌溉条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为上百万人提供了清洁、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50万公顷的土地得到灌溉,700万人口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在以麦洛维大坝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设中,中国与苏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包括石油、矿产、建筑、农业等领域, 也让世界各国、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上了一个新台阶。
结语
与第三世界国家展开基建合作,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步骤,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中国企业在苏丹建成的三大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也为苏丹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像尼罗河一样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