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潮评丨给现金支付留一席之地

2024-05-15财经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图源视觉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拒收现金现象时有发生。中国人民银行5月14日对外公布,2024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对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赤峰市松山区分公司等7家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作出经济处罚,对单位的处罚金额从3000元至5.5万元人民币不等。这一举动释放鲜明信号:公众自主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不容侵犯,要坚决向「现金歧视」说不!

近年来,随着国内移动支付技术发展,从扫码付款到刷脸消费,出门不带现金已成为常态。然而,时代列车虽快,也不该把任何人拉下。现实中,还有不少人群,特别是老年人有着使用现金的习惯,无论于法于情,拒收现金都背离了一个文明社会该有包容和温度。

拒收现金,看似小事,实则违法。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8号)要求,各类主体均应尊重公众支付方式的选择权,不得采取歧视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造成「数字鸿沟」。

事实上,除了直接拒收现金,有的地铁站售货机纸币投入口贴着「不支持纸币及硬币」,有的景区只有网上预约而关闭了现场购票窗口等,这些「挖沟」行为,都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暴露相关主体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淡漠。

不禁要问,这些经营户哪来的「现金歧视」?梳理他们拒收现金的理由,从「无法找零」「没有保险柜」「现金容易遗失」到「不接受拆分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等不一而足。背后真实的目的,无非是一些商家为了图省事,压缩成本,为了自己的「小算盘」忽视社会效益「大账本」。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媒体调查发现,除了一般商业场所,全国多地政务服务中心都有明确拒收现金的现象,工作人员给出的解决方案,大多是找年轻人帮忙缴费。政务服务中心带头拒收现金,带来的不良示范效应更加值得警惕。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让数据代替民众「跑腿」,确实提升了民众的办事效率和获得感。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更要确保服务供给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顾及不能使用智能设备的少数群体,若只要效率忽略温度,就背离了数字化转型的便民初衷。

破除人为制造的「支付壁垒」,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整治工作,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在此背景下,一些商家不要想着「顶风作案」。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对拒收现金的行为敢于说「不」,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同睁大「监督之眼」。

总之,数字支付万般便捷,也不能把现金支付当成「弃子」。从维护人民币的顺畅流通,到捍卫人们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再到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给现金支付留一席之地。尤其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当带头作出表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