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吃猪食、捡烟蒂,在11年内共捡了200多吨废品,他只为完成一件事

2024-05-23三农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卓越文史

编辑|卓越文史

●—<前言> —●

在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杭州某个大街上有一个推着三轮车捡垃圾的身影。

你可能会疑惑,不就是个拾荒老人吗,可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他竟是浙江大学曾经的教授王坤森。

整整11年,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出现在街道上忙着捡废品。

吃过猪食、捡过人家丢弃的烟屁股。

他明明可以靠着可观的退休金安享晚年,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心甘情愿的做这一切?

●—<自己淋过雨,也想给别人撑伞> —●

王坤森曾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在退伍后又在浙江大学担任教授一职。

在岗位坚守多年,亦师亦友,是广大学生心中钦佩的对象。

可为何他执意去拾荒呢?这还要从2012年说起。

那年刚退休的他,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

孩子手里拿着一支短短的铅笔,双眼满怀渴望地写着"我想上学"四个字。

这幅画面将王坤森拉回到了童年,让他再次体会到求学之路的艰辛。

他想起小时候因为穷而生活特别艰苦,曾一度因为饥饿而去猪圈里中找吃的。

现在他又看到这么多孩子想上学却没钱的处境,他的心情百感交集。

退休后的他本可过上安逸的晚年生活,可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可仅靠自己的退休金,资助他们还远远不够。

这时王坤森想起了儿时捡烟头卖钱的办法, 于是这位七旬老人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从早晨5点开始,他就会走上街头,捡拾可以卖钱的废品。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是件卑微的事,但对于王坤森来说,这是他用劳动谋生、助人向善的方式。

靠着捡废品,王坤森一点点积累起了资金,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上学梦想。

这位老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帮助那些缺乏教育机会的孩子们改变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坤森的善举在当地渐渐传开,许多人主动捐助他,鼓励他坚持下去。

但他只是朴实地说:「自己曾淋过雨,所以知道撑伞的重要性。」

凡是见过王坤森的人,都由衷钦佩他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信源参考:【拾荒助学的九旬老教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央视新闻2023.2.22

●—<拾荒11年只有一个目的> —●

刚开始拾荒的时候,王老师买了一辆旧三轮车,开启了他的"拾荒人生"。

每天夜幕降临,他就推车穿街走巷,在大街小巷捡拾废品。

为什么他要冒着安全隐患,在夜间工作呢?

原因很简单,白天已经有不少人靠捡垃圾为生,他不想影响他人的生计。

于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只能选择夜间出没,弯腰捡拾。

一晚上,他要弯腰上百次,久而久之,他的腰不再挺拔,背也驼了下来。

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和劝阻,王老师并未多做解释。

从大学教书育人,到夜间捡拾垃圾,这样的生活转变固然让人觉得有些突兀,但对王老师来说,却是他最大的快乐所在。

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一年来,王老师一直如一日地在夜间拾荒,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这些年的辛苦劳作,他一共捡了足足二百多吨的废品。

通过这些废品换来的钱,他全部都用来资助那些上学的孩子了,其中还包括一个"王坤森助学金"。

可以说,王老师的拾荒事业已经渐入佳境。

最感人的是,王老师付出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对贫困学子的关怀与鼓励。

很多学生都说,每次收到王老师寄来的钱,总会附上一段暖心的话语,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学习。

而这一切,都来自一个七旬老人的坚持和努力。

看到王老师夜以继日的拾荒,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的人越来越多。

有的店铺老板甚至会主动把废品整理好放在门口,等着王老师来收。

对于王老师而言,这种善意和理解就是最

大的鼓舞,让他雄心勃勃地继续前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起初王坤森教授独自一人默默地进行这一行为。

久而久之,他的做法逐渐为身边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人主动加入,与他并肩同行。

可王教授年事已高,身体也越来越虚弱。

曾两次因病入院动手术,可他仍坚持去帮助那些学子。

直到2022年,王老师已经91岁了。

从他开始拾荒,截止到去年,他助学金的留本基金已超过70万元。

而自从王坤森教授开始拾荒起,共为学校捐赠了价值200余万元的废品回收款。

资助了数十名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浙大学子完成学业。

王坤森教授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捐资助学,根源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

他曾经也是一名家境贫寒的学生,如果没有慷慨的捐助者相帮,他可能无缘完成高等教育。

在持续捐助的同时,王坤森教授还将自身作为"活教材",希望借此鼓舞受助学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即便在老伴王秀云因病去世后,王坤森教授仍然孤身一人,每天如常捡拾废品。

有一次生病住院时,他还签下了遗体捐献书,康复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将所剩无几的钱财悉数捐进"王坤森助学金"。

十一年如一日,王坤森教授用实际行动为无数学子照亮了求学路。

他以自身的言行树立了助人自助、克服困难的典范,将退休生活升华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位九旬教授而言,能用自己的方式资助学子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也是他依旧坚守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

信源参考:【生命不息 行善不止:91岁老人拾荒十余年圆学子读书梦】——中国新闻网2023.8.31

●—<结语> —●

尽管岁月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了斑驳痕迹,但内心的那份炽热和执着从未消退。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就一定能找到通向理想的路。

让我们为王老师的崇高品德喝彩,祝愿这位可爱的老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信源参考:【痛别!她走了,「以后就我一个人」】—环球网20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