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红事是锦上添花,白事是查验人性。红白事是人生大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头百姓,都希望这些事情上热热闹闹的。
特别是在农村,人们非常重视红白事的场面,甚至以它来衡量做人的成功与失败。最近在村里参加的两场葬礼更是深有感触。
前几天,老公的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了。因为关系比较好,所以提前两天就回去帮忙了。
那天我们到的时候是上午十点多,还没进巷子口,远远就看见路两边停着很多车,一看就是因丧事而来的。
吃饭的棚子搭在离巷子出来的路上,加上做饭的棚子,一共有三个,把马路都占了,这在农村也是正常的事情,谁家也不会挑理。
饭棚里有人在忙碌,有摘菜的,有煮肉的,还有很多人没事干,就是坐在棚子里聊天,或者是站在街口三五成群地唠嗑。
走进巷子里,两边靠墙摆放着许多花圈,那种有院墙高的花圈就有几十个,还不断地有人来人往。
主家穿着孝服,忙碌着应付各路人等,迎来送往,也看不出脸上有半点悲凄之色。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本来我目测是最多坐个十来桌,但到了饭菜上桌,突然不知哪里冒出来很多人,足足坐了三十多桌,这比普通人家出殡当天的人还多。
我问老公:怎么刚才干活的没见这么多啊?
老公说:这就是村里的习俗,出殡的前一天,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愿意来的就都会来,不管有没有干活,到午饭的时候就都来吃饭了。而且来吃饭的人越多,主家越高兴,说明他家人缘好。
我听得一愣一愣的,这家伙,前一天的排场都会赶上别人家当天的规模了。
看到饭菜的规格,我又瞪大了眼,现在提倡丧事简办,别人家白事上即使是出殡当天也只有四个凉菜、四盘熟肉、一锅烩菜,主食是馒头。前一天的帮忙饭则只有烩菜面。
而他们家,为了彰显自己家的富裕,还没有正式出殡,桌子上就很丰盛了,有十几道菜,除了没有鱼和最后的四蒸碗,其他的基本和红事菜品规格差不多。
之所以敢这样,因为他家是做买卖的,没有在机关单位上班的,不怕被人举报。村里和镇上对这种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强行要求的。
人们兴高采烈地吃着,边大声谈笑,边称赞着这家主人的大气。
第二天出殡我没去。我老回来说,足足有两千多人,两百桌还没有坐完。棺材是32抬的,在每个路口都可劲儿地表演,光给抬材的赏钱就出了一万多。
我听得啧啧称奇,这也就是在农村,搞这么大阵仗,妥妥的摆阔气啊。
想起上个月我们参加的另一场葬礼,那跟这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那是我娘家的亲戚,我一位老舅去世了。那葬礼,简直能用寒酸来形容了。
前一天都没有什么人帮忙,除了自己家的侄子们,看不到几个人。因为老舅家孩子们都在城里生活,只有老舅在农村,他们不给别人家帮忙,所以自己家有事也喊不来人。
出殡当天,我以为吃饭起码坐桌子,简单摆几个菜。没想到压根不摆桌子,只是炖了一锅大烩菜,每人盛一碗菜,拿一个馒头,站在那儿,或者蹲在墙角三下五除二就拨拉完了。
洗碗的也没雇人,都是自己家的亲戚,出殡也没雇抬棺材的,是用三轮板儿车拉的,男人们走在棺材前面,后面跟着四辆小马车,上面坐着哭丧的女人,显得特别冷清。
我悄悄问了另一个亲戚:怎么这个村里的丧事这么简陋?
那个亲戚说:不是都这样,也是看谁家办。白事的规则是不请自到,那些有头有脸的、或者人缘特别好的人家,主动上门的就多,所以办得风光。
条件差的或者人缘差的,来的人就少,主家也能省则省。
我说:那有什么人缘好不好,一个是平时给别人家多帮忙的,人家就礼尚往来。再一个有钱有势的,巴结的人多,所以就排场大。
看来,处处都是人情世故啊。怪不得这几年提倡红白事简办呢,就是防止那些人趁机捞钱。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觉悟也高了,尤其在城里,亲戚、友朋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老观念已经过时,不想把红白事搞得太繁琐。有的人家甚至葬礼都不待客,头一天去世第二火化,省事又省钱。
也只有农村还保留着那些旧的风俗。其实不管白事还是红事,场面越大,热闹的背后掩藏的人性越复杂。
或许有一天,农村也会把这些繁琐的丧礼习惯丢掉,到那时候,人们就不用为各种随礼搞得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