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是有层次的,士农工商,强者和弱者,富人和穷人。
家庭也是如此,难免有三六九等。
在古代,还有世袭爵位的做法,到了高层的家庭,会延续很多年。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谁家都不希望在社会底层,要到高层去,还为此,我们绞尽脑汁。
现在,我和大家探讨一下,一个家庭如何能到高层去呢?
01
让家庭脱离底层社会的,不是房子和车子。
作为70后的我,和村里人一样,在农村生活了多年,虽然能吃饱穿暖,但是生活条件很苦,每到夏天双抢,就苦不堪言。
到了年底,把种稻谷的收入,算一下,还真的很少。指不定,不够一家人的开销。
农闲的时候,村里人都去附近做小工,也有人到城里打工。
不知不觉,多年过去了,村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去了,一年到头也不回到老家居住。
也有很多人到了东莞、深圳、江浙等地打工,也在打工不远处的小城里,买了房子,安居了。
小时候,我们以为村里有拖拉机的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能够在半路上,遇到一台拖拉机,让你做一程,也很是感激。
现在,很多70后的家庭,也有了小汽车。在当年,还真不敢想。
回头看,有房有车的我们离开了社会底层吗?
大概率是没有的。
一方面, 我们在城里,也是做农民工,工厂里打螺丝,小区做保安保洁,或者在某个家政公司,做了钟点工。
在饭店里,做洗碗工的人,也不少。
我的孩子,也到城里读书了,但不一定有出息。很多孩子读完职中,还是去打工,延续了父母的老路,甚至孩子混得还不如父母。
另一方面, 我们的在买房买车的时候,几乎掏空了家底,往后的日子,还要逼着自己去赚钱,才能够好起来。似乎一切都从零开始。
负债累累的70后,也不少。在工作难找的情况下,还不知道如何撑起房贷和车贷。
还有就是, 关于养老这件事,很多人是心里没有谱的。我们的父母是没有退休的,他们的晚年,靠我们给赡养费,也确实增加了家庭负担。
我们若是不能退休,晚年的生活开销,麻烦儿女,这是于心不忍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难免是迷茫的。
物质上富有了,但是精神上还困着,这就是很多底层人折腾多年的结果。
02
让家庭脱离底层社会的,是打破阶层的「壁垒」。
从物质丰富,到物质和精神一起丰富,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很多家庭,走了第一步,增加了物质,但是第二步,才是关键的一步。
从低往高走,高低之间有一个无形的界限,这就是「壁垒」。
打破层次,其实打破壁垒的过程。
在【故乡】里,鲁迅写了自己和闰土小时候的友谊。
自从父亲过世后,鲁迅也是家道中落,闰土家更穷,靠打短工过日子。
鲁迅在少年时,和兄弟一起外出读书,然后去留学。学医,写文章,一步一步变成文学界的大人物。
依靠写文,创办报刊杂志,教书,鲁迅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和家人,还很长时间定居在北京。
而闰土呢?一家人始终守着一亩三分地,并没有什么起色。
长期的劳累,让闰土显得格外苍老,病痛也接踵而至。
当鲁迅回到家乡,邀约闰土叙叙旧。
闰土对鲁迅,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句:「老爷。」
闰土又回头喊孩子:「水生,给老爷磕头。」
两个家庭的层次,一目了然。
为什么同一个地方,生活境况差别不是很大的家庭,到了后来,就分层了呢?主要是以下三件事,在起主导作用。
第一件事,一家人有商有量,和睦共处,打破「沟通壁垒」。
家和万事兴。和气的家庭,就算不富裕,也显得贵气。
促进家庭和气,需要好好沟通。
我们天天在一起相处,不等于「心有灵犀」,需要减少信息差。你知道的,我知道的,都要好好分享,痛苦的,也要说出来。
很多家庭,连好好说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情,谁都在想当然。
比方说,母亲天天做饭,洗衣服等,很累,父亲却认为,是动动手,用开关而已,不累。这就是父母平时沟通不够,父亲有误解。
打开心扉说话,家人和气了,心往一处想。
第二件事,每一个人都努力读书,提高学历和能力,打破对社会的「认知壁垒」。
再说闰土和鲁迅,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读书,不读书。
并且,鲁迅和兄弟,都读书,都变成了时代的知识分子。
读书就是见世面,找目标,提升改变命运的能力。
一家人,都能读书,就形成了高认知的家庭。在社会上,能洞察机遇,不断超越。
很多家庭,孩子努力读书,父母整天玩手机。肯定是行不通的,谁都要一辈子读书。
第三件事,设定家庭的百年大计,不贪图眼前的富贵,打破「代际壁垒」。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没有长期规划的家庭,父母富了,到了后代,就奢靡,很快就失败了。家庭沦落为底层。
家庭摆脱底层,就是几代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一代更比一代强,就不愁了。
一个家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驰而不息,每一代之间,能完美对接。
03
有钱有房有车,可以让家庭生活更好,但是不能确定家庭到了高层。
真正的高层,不是固定的阶层,而是「蒸蒸日上」的面貌,一直在上行。
在物质丰富之后,能够增加学识、多做善事、形成百年大计,那就是「厚德载物」。
家人在一起,把生活中的壁垒打破了,自然就把层级的壁垒打破了。
这一代,搭建一层楼。
下一代,更上一层楼。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