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没办法退休的农村老人

2024-06-07三农

无意间看到一个博主的视频,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汉,春天时节,在一大片刚翻种过的黄土地上洒羊粪。

土地辽阔,只有点点绿意,这是晋西北的春天。

农民要在这一片看起来毫无生机的土地上播种,洒肥,锄草,等待生机勃勃的秋天,那是他们一年的收成,也是一年的希望。

老汉看起来清瘦,脸颊上有横七竖八的皱纹,俨如脚下的黄土地。

六七十岁,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还在土地上不停劳作。

看到他,我就想起我的父亲。

他们是千千万万黄土地上农民的缩影,勤劳、辛苦。

视频是我们老家附近县城一个博主拍的,她曾经帮老汉卖过使用羊粪种出的天然有机小米。

博主用河曲方言问老汉:种这么多地,你能受行了?

老汉一脸平静却也无奈地说,受不行也没办法,我多受点,小子女子少负担下了。

听到这句话,我忽然鼻子一酸,这是多少中国父母一生的缩影啊。

一辈子辛辛苦苦,培养孩子长大成人,好不容易到了子女们可以靠自己的年龄了。

父母开始害怕自己的衰老,害怕不期而至的意外或病痛,害怕自己会成为儿女们的负担。

害怕拖累子女,还在想怎么给子女们减轻负担。

可是,相比小时候,我明明感到我们的经济发展好起来了,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好了,为什么农民养老焦虑比以前更甚了呢?

特别是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

但我小的时候,印象中的养老,明明是更松弛的。

记忆最深刻的,是我的大娘。

我在六七岁记事的年龄,她大概已经有六十多岁。

那时候感觉她就是心目中老人的样子了。

她还裹着小脚,颤颤巍巍的,但看起来精神很好。长大后的儿女们四散着,有了各自的小家,大娘从我记事起,就一个人住。

我喜欢跟她住,大人们老不在家,我就一个人去找大娘。

大娘那个时候还种点地,但她每天早早地去地里干活,大概早晨十点多就回来了。

大部分时间,我跟她就在院墙边坐着晒太阳。

大娘说,她自己种的地,粮食够她吃了,儿女们给一点买菜钱,她还能有结余,村里花不了多少钱。

她种地种到九十来岁,依然精神很好,可以自己做饭收拾屋子,侍弄院子里的蔬菜。

那时候我早已外出求学,周末回去还是喜欢跟她住,她缓慢,平静,有秩序,家里收拾得很干净。

夏天的炕总是冰冰凉凉,冬天的炕暖暖和和,我回去的时候,就会爬上炕,跟她一起打胡牌。

躺在干净整洁的小屋里,像躺在摇篮里。

我一直以为老年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悠闲,洁净,偶尔劳碌,但不急不缓。

像是一棵树,活的时候自然,活到自然老去,活到老天爷把她收走。

过程自然地像没有恐惧一样,像本该如此一样。

但现在的养老,却无疑不是这样的。

人们从身心灵都歇不下来。

急躁、焦虑,好像人的寿命增加了,也只是增加了在人世间受苦的时时。

我的邻居阿姨和叔叔,七十来岁,他们很早就从农村迁徙到省城,并在省城买了房。

按道理他们经济情况不错,但是叔叔这几年不间断地在幼儿园当门卫,还自己做一些买卖,阿姨每天都要在小区垃圾桶翻找纸箱,定期进行变卖。

我的姑姑,自从不需要帮忙给孩子带娃以后,也奔波在工作的大军中。

先在餐厅后厨洗碗,整个手泡得蜕皮肿胀,没法干以后,开始寻找家政工作,照顾失能老人,给家庭当保姆。

还有我的父亲,六十多岁了,还种二十多亩地,一年四季奔波在田间地头。

让他们停不下来的,各有各的原因。

我的邻居阿姨身体一直不好,各种慢性病,很胖,她唯恐一次生病掏空她的全部养老积蓄。

我的姑姑需要帮衬儿子,听说她和姑父每个月打工要给儿子儿媳媳贴补,共同帮忙抚养孩子。

因为听说我的表弟,经济条件并不好,又刚生了孩子,压力很大。

而我的父亲,他停不下来的理由,当然也是按他说的,使命没完成,要给弟弟娶媳妇。

各有各的理由,但退而不休,几乎成了我身边农村老人的常态。

不止于此,我观察村里的老人,几乎所有人都在劳作,只要还活着,他们可以干到干不动的那一天。

而且他们这几年,不仅身体停不下来,他们的心也被牵绊着,被社交媒体上全国各地的意外牵绊着,被儿女们面临的经济压力牵绊着。

社会通讯方便了,但生活的各种苦难、意外,连带着真相也一并被带到他们眼前。

让他们焦虑。

相比肉身的忙碌,心里的隐忧和焦虑,才是最让人疲惫的。

纵观整个大环境下,社会的养老体制确实不够完善,没有制度为个人兜底,人永远有个虚空的下坠感。

生一场病,可能让一个家庭返贫,陷入绝境,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大,儿女们各自生活都面临着不确定性。

这一切都导致人们根本停不下来,因为病痛一直在发生,不是在这个人身上,就是在那个人身上。

世界也一直在变化,物价也在波动,涨价的消息天天在传。

关于消费主义的焦虑一直在传播,好像人们必须买点什么,各大平台也在争夺老年人的钱和注意力。

人不到去世的哪一天,也绝不会知道,有什么要面对。

所以,恐慌一直存在。

但我想,作为普通人,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养老力量,自我生存技能的提升,以及内在的精神力量,显然在当下这个纷扰的时代显得更重要。

焦虑不停下,钱永远都不够花,所以,享受当下每一个,内心平静安然,就是最好的养老。

说到底,还要学会课题分离,一代人有一代人要肩负的责任。

无限度地为儿女们操心,为未来的意外操心,可能永远都没办法享受生活。

或许人生最可悲的在于,永远活在为未来担心的恐惧中,但恐惧的事情没有来,生命却结束了。

所以,普通人最好的养老,应该是一边养老,一边热爱生活。

在能劳动的时候劳动,储备生存技能,多挣一点钱,但驱使劳动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本能的召唤。

除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当下社会越来越卷,人们对物质的推崇几乎成魔,功利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任何人停下来,每每这个时候,我自己也感到恐慌。

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减少,我们的50岁60岁,真能顺利退休吗?

衰老几乎是横亘在每个人面前的课题。

看着我身边即使退休,也没办法真正歇下来的老人,忽然觉得,人老了真不容易。

但我梦境中,仍然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在冬日的暖阳中,我的大娘,那时候九十多岁了,她依然健康,精神矍铄,从来没有生过什么大病。

我们一起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她在讲些过去的事情,时光缓缓从我们身边流过,我静静地听着,偶尔转头看她,她一脸平静祥和。

没有对死亡的怯懦,没有对生计的惧怕,只有自然。

自然生,也自然迎接死亡。

像一棵树的老去,像一朵花的凋零。

每每想到这个,我内心就重新获得平静,一刹那间,对一切就不再感到恐惧了。

这几天,再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更坚定了我的信念:

褪除对物质的渴望,人生所求,也不过三餐温饱,内心安宁。

人到老了,只要无病无灾,怎么都能解决。

好好享受生活,活着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没有遗憾,那衰老和死亡也没办法奈人几何。

最后,尽管我们一直在呼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循序渐进的,也从来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可能短期内仍然无法寄希望于国家和社会,也无法迎来一个富裕平和的养老环境。

但我们仍然盼望着有一天,我们国家能真正迎来发达国家那种平和富裕的养老环境。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慌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