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返程潮提前,很多农村初二后变得冷清,该学潮汕认真过年了

2024-02-13三农

文/王新喜

春节返程的高峰已经提前到大年初三,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很多农村初二是春节最后的高潮,初三就已经变得冷清,很多年轻人都在初三前后已经返程,路上已经非常堵。

根据广铁集团的通知,2月12日(农历大年初三),广铁集团预计发送旅客173.4万人次,同比增加62.3万人、增长56.1%,较2019年增长近两成。这意味着,相比2019年,有20%已经提前返程了。

今年越来越多人叹息,春节是一点年味都没有了。 在小家之间,父母与孩子吵架上了热搜, 而亲戚之间的亲情也变得淡薄,而整个走亲戚越来越流于走过场的仪式,被称之为快递式拜年,开着车,提着礼品送完这家,走下家,礼品送完了,年也差不多过完了。

此外是春节红包年年看涨,让越来越多的人过年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200一个红包渐渐包不出手,人均600元、800元、1000元的往上走。有的人的工作生活一团糟,但为了维持体面,硬着头皮包红包,初二手头渐紧,初三就急着返程。

如果不急的,就是留在亲戚家吃一顿饭,吃完饭之后打牌。春节在很多地方就是牌局节,唯一的娱乐就是打牌,在湖南,家家户户都在打牌。

如果不打牌,大家的共同话题似乎越来越少,聊天都是尬聊,由于各自的工作生活圈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分散,大家已经没有了共同的兴趣与生活经历,远亲不如近邻的现象已经在真实的上演。

其实,从春节的这种趋势来看,春节,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害怕以及有压力的一个节日。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说,要满足一年一度长辈对于晚辈们的期待与寄托,要买礼品与年货,要计算着亲戚家的孩子,准备很多的红包,最后还要计算着日程,很多坐高铁回到家的打工人,还没有抢到回程的票,手机还在不停的刷着票。

过完年,精神不是放松了,而是倍觉疲惫与损耗,身体累,心更累,更让人心疼的是,钱包掏空了,春节成为了春劫。

为什么很多人说农村没有年味?

其实就 源于春节叠加了太多人情与红包上的压力,但感情却在渐渐疏远, 一些网友反映,今年亲戚在家族群里说今年不上各位亲戚家串门了,这样省事。尤其是老一辈如果不在了,这种亲戚之间不再走动的现象更加普遍了。

由于这一代的亲戚之间已经不再像过去的大家庭,在老家一起生活与务农或者一起出去打工,而是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与生活,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没有共同的兴趣与聊天话题。

春节年味变淡背后,还源于多数农村过年就是吃饭走亲戚,没有一个能让大家参与进来, 维系大家感情升温与亲情纽带与凝聚力的文化活动。

在今天的国内,从北往南,年味渐浓,有一个地方依然保留着浓浓的春节传统文化与年味,值得我们观察与思考,就是广东潮汕地区(汕头、揭阳、潮州、潮阳)。

为什么潮汕地区的年味相对要比其他地方更浓呢?一个原因源于,该地保留了春节的传统文化活动,男女老幼都有参与其中。

笔者前段时间去揭阳的岳父家,岳父问我老家过年那边过年是怎么过的,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我说我们那边春节的活动,就是从初一打牌打到十五。

岳父说,在潮汕地区, 大年三十的下午,潮汕人要进行拜祖先的祭祀活动。祠堂会摆放着供桌和贡品,大家一起准备香火冥纸,上香祭拜,场面十分壮观。

在潮汕地区正月初一是春节,拜公嫲,祠堂,正月初四是拜神明,公来,问求佛祖签,请符头。而正月初五是拜五谷母,迎财神爷。正月初九是天公生,贴符头,吓神明。

整个正月,潮汕地区会举行五花八门的游神活动,潮汕地区都是大闹热,大到每个地区、小到每个村的不同宗族所敬奉的神明,有的迎妈祖、有的迎老爷,初五又是五路财神的生日。

此外,潮汕地区有舞龙舞狮等活动,有中华战舞,英歌舞,有烟花火龙,有各镇各乡各村的营老爷,营老爷是潮汕地区对一种抬着神像巡游的民俗活动的称呼,这项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涉及多个村庄,轮流进行。在活动中,神像被抬着在村庄中巡游,村民们会点燃香烛、放鞭炮, 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意。

营老爷活动包括抬着神像游行、演戏酬神、走老爷等环节,其中抬神像的队伍通常由青壮年组成,包括标手、牌手、轿夫和乐手、营老爷活动还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如潮剧、舞狮、舞龙等,潮汕抬旗是营老爷或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中文艺巡游队伍的一支队伍,一般会是女孩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充满了庄重和娱乐性。

此外元宵,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当地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这一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这种集体参与的春节文化加强了地区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潮汕人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很会做生意,在外面办企业的多,有钱人多。

这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当地亲戚邻居的关系、社交网络非常紧密,这使得潮汕人倾向于相互帮助和支持,在外面做生意、打拼,在商业活动中可以互相帮带,获得彼此的资源和支持, 也提高了他们的商业竞争力。

那么这背后,其实与这种集体参与的一年一度的春节文化其实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 这种文化活动,是很多人回家过年一起参与进来,一起玩起来,不管是舞龙舞狮,还是参加各种春节活动,是一种强化彼此熟悉感与感情升温的社交活动

比如说,年轻人回到家乡,当地亲朋好友一起排练舞龙舞狮,一起参加各种活动,打成一片之后,那种亲切熟悉的感觉很快就回来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因此,亲戚之间、本地邻居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而潮汕人很多都在外地经商,平时过年都是喝茶,喝茶就聊起了生意,看看彼此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合作,互相带动商业资源,因此,各自的社会关系和商业网络也通过彼此获得了支持。

总的来说,春节期间的祭祀活动、文化活动以及潮剧、潮乐、舞龙舞狮等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潮汕人的春节生活,也为他们的商业活动、社交关系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为什么今天一些年轻人不是在想着活络感情,反而在想着断亲呢? 这背后是农村春节都是靠金钱维系关系,而没有一个强化彼此关系与认同感的文化纽带。很多农村,春节没有任何可以让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参与进来,聚在一起,活络感情,打成一片的春节文化活动。 这也导致年轻人回来要么就是无聊感占据大半,聊天也是尬聊,家家户户就是打牌,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大家没有共同兴趣圈子,越来越疏远。

在注重人情的中国, 感情有时是支撑商业往来的一个重要基础,过年也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谈谈生意与工作帮扶的一个重要时刻,如果亲情越来越疏远,在工作、生活、事业上的合作与支持就谈不到一块。

而很多农村,亲情在变淡,红包却在变厚,这导致大家对过年的焦虑在加深,想逃离过年的人在变多。而广东人的红包是利是,5块、10块,讲究是一个意头,而不是攀比,不会因为春节红包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也使得年轻人也喜欢回家过年,对家乡有较深的感情。

从目前来看,春节要寻回年味,至少首先要把红包越包越大的恶习改变,把凝聚年轻人、让年轻人参与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拾回,如果能把广东的红包习俗与广东潮汕地区的春节活动融合起来,可能才会让春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春节。

只不过,这种春节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共识形成的,学广东难,在于文化与共识以及地区凝聚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改变起来非常艰难。 但如果不改变,春节年味一年淡过一年,想逃离春节的人越来越多,恐怕是一个无可阻挡的趋势了。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