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业大摸底」惊喜频出 「新土特产」从隐藏款变热搜款

2024-01-23三农

不久前,广西为了感谢哈尔滨对前去研学的「小砂糖橘」们的照顾,赠送了哈尔滨189吨砂糖橘。作为回礼,黑龙江将10万盒抚远蔓越莓送去广西。随着「互赠礼物」的不断升级,安徽六安的鹅肝、四川雅安的鱼子酱、山西临猗的大闸蟹、重庆的澳洲龙虾等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很多原以为遥不可及的农产品,一下成为了「自家」特产,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上演「农业大摸底」,让不少人开启了对自己家乡的再发现。而「大摸底」带来的最大惊喜,正是「原来农业升级发展,还能有这种打开方式」。

图为近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市的蔓越莓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分选蔓越莓鲜果,准备发往广西南宁。新华社发 李拥军 摄

「新土特产」不断扩容

在安徽省六安市,养鹅不算稀奇事,高品质鹅种皖西白鹅名声在外。能吃肉还能薅毛的皖西白鹅给这里带来了「白鹅之乡」和「羽绒之都」的美誉。近年来,当地开始产业升级,引进了原产于法国的世界上著名鹅肝专用品种——朗德鹅。六安的水土和气候很适宜朗德鹅生长。如今,六安市霍邱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基地,有朗德鹅养殖企业140多家,全县年养殖填饲屠宰朗德鹅达500万只以上,生产鹅肥肝5000吨以上,年产值近20亿元。

2014年,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尼勒克县投资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并陆续从国外进口鱼卵进行孵化养殖,让三文鱼在新疆安了家。产自尼勒克县的三文鱼被冰川雪水滋养,不仅走出新疆,走向全国,还「跃」上了世界的餐桌。2023年12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3年第三批特质农品公示名单,全国共计72个产品符合【特质农品登录技术规范(试行)】要求并予以公示。其中,新疆尼勒克县天蕴三文鱼入选。

如今,贵州抹茶已占到中国抹茶总产量的1/4,贵州梵净山脚下的铜仁市江口县便有着「中国抹茶之都」的美誉,拥有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被誉为「世界抹茶超级工厂」,每天可生产抹茶10吨,年产量超4000吨,产品畅销国内外。不仅藏着抹茶,贵州的鲟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从小到大,2022年,全省鲟鱼产量已达2.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如今,贵州鲟鱼不仅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广西、重庆、河南等地客商的欢迎,还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掀起这波全国农业大摸底的抚远蔓越莓,同样出乎消费者的意料。其实,蔓越莓早在2014年就从北美地区引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2023年,抚远的蔓越莓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产量达3000吨左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东北农业大学校长付强介绍,黑龙江地处「世界小浆果种植带」,气候优势明显,蓝靛果、黑穗醋栗、野生蓝莓、树莓、沙棘等浆果资源数不胜数,小浆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全省小浆果加工企业100余家,年产值近30亿元。

全球市场上每100克鱼子酱,就有12克产自四川省雅安市。在世界鱼子酱生产版图中,雅安近年来异军突起:年产鱼子酱50吨,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近1140万美元。而如今全球市场上,中国产的鱼子酱比例超过50%,四川则拥有全国第二的鱼子酱产量。2022年,雅安天全县产出鱼子酱50吨,占全球市场的12%。雅安地处内陆腹地,为何与鱼子酱结缘?据介绍,鲟鱼是冷水性鱼类,对水质水温要求很高,而雅安水质常年稳居全国前列。此外,天全县高山引流的冰雪融水,也为养殖鲟鱼提供了优质水源。

地处黄河岸边的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薛公村,有近万亩黄河滩涂。昔日,滩涂地满目萧凉,大面积荒沟闲置撂荒。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产业,实现「南蟹北养」。黄河滩边水质优良,水草丰茂,为大闸蟹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当地注册「薛公黄河大闸蟹」品牌,将大闸蟹销往全国多地,大闸蟹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提起重庆,各种辣味十足的美食让人馋,其实,当地产的澳洲龙虾、南美对虾已经在悄悄「蹦上」消费者的餐桌。渝北区茨竹镇同仁村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销售负责人表示,龙虾上市期间销量很不错,每天都会送往主城内的各个餐馆和大型商超。位于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的重庆市对虾工场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车间已投产3年,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控制车间水循环,每周可向市场供应南美对虾4000多斤。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开始引种藏红花。依靠种植藏红花,上海崇明永乐村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这里也成为了「中国藏红花之乡」。目前,全村藏红花种植面积超700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除了将藏红花花丝作为药材销售,永乐村还开发了藏红花面膜、藏红花花丝礼盒等系列产品。此外,藏红花老白酒、藏红花崇明糕、藏红花烧饼等「全新产品」也不断被「解锁」。

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目前,这场酣畅淋漓的「农业大摸底」还在继续。越来越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家乡隐藏款「新土特产」被挖掘出来。

专家表示,其实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新设施和新模式的推广,以及各地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大力扶持,很多农业品种已走出原有的传统主产区,从不同程度上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成为「新土特产」。就连国外品种的引进、种植也愈发成熟。至于为何当地人不知当地特产,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胡冰川分析说,现在很多农产品因为引进时间不长,市场销售也不在本地,因此就出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经此摸底,无论是对家乡「B面」的颠覆性认知,还是对全国农产品的刷新认知,都实打实地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中国的农业不缺好东西,更不缺好产业。依靠敢于打拼、不怕吃苦的企业和种养殖户,我国农业产业新版图不断壮大,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不言而喻。

「不少‘新土特产’从隐藏款变热搜款,带来了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的增加,对于相关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实现的品牌曝光和再定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的消费市场足够庞大,消费升级的动能足够强劲,完全能够「接得住」不断扩容的「新土特产」。

「倒是不少‘新土特产’带给人们的那种‘原来它就在这里’的疏离感,给我们提了个醒,酒香也怕巷子深,专注技术和质量固然没错,但也不能忽视品牌建设和推广。这既事关‘新土特产’的价值实现,也是对企业乃至产业‘护城河’的加固。」该业内人士表示,对广大消费者来说,随着这种信息差的消弭,消费选择和决策也将更具弹性。当然,一些「新土特产」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也自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生产地本就非销售目标市场。而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给「新土特产」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也会淡化原产地的标签效应。突涌而至的流量或许会很快消散,如何讲好本地「新土特产」的故事,应该成为一道常答常新的考题。

专家认为,新兴产地要想获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努力,尤其要发挥品牌和产业链的作用。眼下,「新土特产」虽然可能也卖得不错,但有的价格上不去,有的给别人做贴牌。其实,这些隐藏款「新土特产」大多天生丽质,其生产过程既有故事性又有科技味。若能多给点儿品牌的阳光,就会无比灿烂。这启示各地要以品种为牵引,以品质为导向,擦亮品牌的金字招牌,延链补链强链,不仅把特色农产品种好、养好,还要做好分级包装、销售推广,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农业大摸底’让人们增强了经济大循环的信心,这背后,其实还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作用。」专家表示,从市场反馈看,这些高端农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既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的澎湃动能,更要理解这一路走来的重要经验——农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路径。方向正确,才能收获硕果,此轮「大摸底」见证了大江南北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再次印证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