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00后talker手记|理论宣讲就像「见手青」

2024-07-22三农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郑德镇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近日,浙江省「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受邀抵达云南,开展一系列宣讲交流、理论走亲活动,把浙江故事讲到云岭大地。

讲无定法,就地取材

「如果用一种云南美食来形容宣讲,你会选哪种?」在云南省宣讲员培训班的现场,浙江的青年宣讲员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交流话题,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

来自磐安的90后宣讲员张博文觉得理论宣讲就像傣族的「撒撇」,「初食有点微苦,再食回味悠甜,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清燥解毒、健脾开胃。」

在余杭良渚的90后宣讲员胡俊超看来,宣讲则像刚到昆明时吃的包浆豆腐,外面看着普通,内里才是美味,「宣讲不能浮于表面,要善于挖掘,既讲事实讲故事,更要讲背后深含的道理。」

浙江省00后talker宣讲团成员郑德镇把宣讲比作见手青,「见手青要经过正确的处理和充分的烹饪才能安全食用并发挥营养价值。宣讲理论也要经过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才能保证宣讲内容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如果宣讲员对理论没有足够的理解就进行宣讲,就像未经煮熟的见手青被食用,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误导听众,造成负面影响。」

云南省石屏县委党校的刘一麟感慨道「没想到浙江的小伙伴对云南美食这么熟悉,并且用来形容宣讲,特别生动,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用云南美食比喻宣讲给了刘一麟不少启发,「宣讲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结合地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如此才能‘声’入人心,引发共鸣。」

圆桌交流结束后,四位「浙字号」青年宣讲员分别围绕文化自信、创新创业、基层治理等主题作了「开放麦」宣讲展示。云南弥勒市委组织部干部张帆说:「没有正装、没有ppt,每位宣讲员都松弛感十足,每个宣讲作品都符合宣讲员自身的人设,每个故事都源自于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宣讲用情,用心。」

在80后宣讲员梁龙看来:「没有哪一篇宣讲稿能够适用于所有场合,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每一次宣讲都要去结合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受众来回应当地的实际需求,理论宣讲也因此而更鲜活、更亲和。」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学思想

走亲期间,「浙字号」青年宣讲员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进行调研。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抗战烽火中的中流砥柱。建校8年,联大校园走出了2位诺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院士。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联大的师生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教育奇迹。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指出:「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联大校门,到「一二一」惨案烈士纪念碑,再到联大博物馆。宣讲员们边走边学,现场聆听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故事,对教育何以强国有了新的理解。

「联大师生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仍能潜心治学,把个体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做出那么多大贡献,真是无愧于‘刚毅坚卓’的校训。」还在读大二的「00后talker」郑德镇表示:「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我们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更应该好好把握人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中去。」

「在近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教育改革可谓是重中之重。教育、人才、科技就是我们推进改革最重要的三个支点。」来到总书记曾经调研指导过的地方,梁龙深有感触:「沉浸在总书记走过的场景中,更加能够体会思想背后的力量。」在梁龙看来,无调研不宣讲,调研中的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宣讲最鲜活的素材。

宣讲牵线,理论搭桥

在滇期间,浙江省「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走亲团分成两组走进云南基层,蹲点在乡村、企业,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开展深入交流。

第一组走进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王家庄村,活动一开始,当地村书记便迫不及待地向走亲团「取经」有关浙江「千万工程」的好经验与好做法。

来自「浙江之心」磐安县的「90后」宣讲员张博文以家乡乌石村的致富经历为例,讲述了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乡村「点绿成金」的发展故事,也讲述了扎根浙江乡村的年轻人在开启「千万工程」下半篇文章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如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张博文表示:「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云南的一大优势,要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关键在于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创造性地平衡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前两年我们家做生意亏本,7家店铺关了6家,我都吓坏了,结果我妈跟我说,温州的生意人,哪个没碰到过挫折?无非是白手起家,从头再来。」来自温州的「00后」talker郑德镇以自家的创业故事为例,生动诠释了温州民营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云岭大地上从来不缺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是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还是杨善洲、高德荣一样的时代楷模,人的精神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郑德镇说。

「听完两个娃娃的宣讲,我感到非常震撼。」王家庄村书记王汝学在聆听分享后深受启发,年过六旬的他郑重地握住了两位青年宣讲员的手,表示想要多去浙江走走看看,把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家乡。

「原来‘千万工程’还可以这么讲。」祥云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健云感叹道:「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不刻板,也不教条,这样老百姓才真正听得进去。」

另一边,一场关于火与文化的讨论正在激烈地进行中。

「我们能不能以火为名组织一场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双联动?」另一组走亲团走进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的昆明市石林县,此时正值石林火把节筹备之际,当地的火把节至今已传承了两千多年,是彝族群众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

「能不能把石林的火把节带到良渚去办?让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在两个世界遗产之间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石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番在听完胡俊超的示范宣讲【在良渚看见文明中国】后,动起了文化联动,异地办节的心思。

浙江省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志愿者联盟秘书长忻皓对此想法表示期待。「良渚是文明薪火的起源,宣讲走亲可以搭建桥梁,让两地以火为媒、双向奔赴,创造出更多的文旅消费热点。」

云南省委讲师团有关负责同志对此次走亲也深有触动:「浙滇首次走亲,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这样的走亲活动可以常态化开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跨地域的交流互动中受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